少林禅医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少林禅医说养生书籍)

2022-10-27 21:35:07 0

少林禅医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少林禅医说养生书籍)

禅机释病理

禅宗子弟常求于禅定中反观自我,既是在精神上对自我的反观,亦是从肌体上的反观,少林禅医注重人体经络气血原理,以求天一合一,忘我无我。

行性法师:佛教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佛教中的医学理论和知识亦随之传来。据史书记载,与佛教经典一起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学著作如《治禅病秘要经》等多达十数种。

少林医学的产生渊源众多。

其一,少林僧众在研习佛法的同时,亦对随之而来的医学知识不断地加以学习、验证和应用。

其二,少林弟子在承袭禅宗一派禅定打坐、开智生慧的同时,由于长期坐定,亦随之带来了一些身体器官的损害和病变,这就使得少林僧众在修禅坐定的同时,研习医理,对自我进行调护。

其三,唐末五代以来,多有战乱,少林寺僧不断受到侵扰影响,且乡间地痞亦寻衅滋事,寺僧亦会受到骚扰。于是习武强身、御侮护法势在必行,此间僧人难免会受损伤,治病救人、调息疗养之医术应运而生。

其四,中华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由神农尝百草而知医理,李时珍采百草而著《本草纲目》,中草药于传统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少林一带山清水秀,尽得采摘各味草药之便。古代中医学名著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集大成者,为后世医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五,禅宗子弟常求于禅定中反观自我,既是在精神上对自我的反观,亦是从肌体上的反观,于入定中考察人体经络气血原理,以求天人合一,忘我无我。

其六,历代武僧习武,如要达上乘武功,须知人体脏腑血脉之理,如此为通医道奠定了基础。

少林医学正是在此诸多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独特一支。

德建合一:我们将少林医学称为禅医,是因为少林传统医学是千百年来历代名僧将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行医原理和主要行医方法结合以禅学理念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医学分支。据史书记载,少林寺曾于金代开设少林医药局,明代以后,又前后出现了三十多位名医,游方全国各地,少林寺也在不少地方开设下院,其间有许多高僧深谙医理,成为一方名医。

国胜:古代不少章回体小说和时下流行于世的武侠小说中都有不少这样的描述,某英雄少年身负重伤或得了重病,落难于少林寺,少林高僧妙手回春,不仅解救少年英雄于危难之中,且传以少林绝技。早年读此类书籍,总觉似雾里观花,不知然否。如此看来决非空穴来风,确是有因而成。

季曾君:史书中亦有记载,少林历代皆有名医,少林医学也几度兴衰。特别自唐朝建国以后,少林僧兵逐日强大,为了及时医治练武时的损伤和寺僧们的疾病,便产生了专门的僧医。这一点从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少林医学的基础。

赵阳君:禅医一说,国内其他地方亦有所闻,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由于少林寺“禅宗祖庭”之地位,决定了少林禅医乃禅医之源。

行性法师少林禅医一道,与中华传统医学相仿,以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为基础理论。比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特质性的整体,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概括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是传统中医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思想,它贯穿在中医脏象、经络、诊断、治疗、药特等各个方面,用以阐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失调,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中草药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辛、酸、甘、苦、咸)亦有阴阳属性,传统医学正是依据中草药阴阳属性之不同来纠正人体病变的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对平衡是医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阴阳学说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的基础。其他如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五行学说等各有体系,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的医学理论。

人休内虽器官与结构复杂繁多、各有其用,但它们并不是互为相干、各自为政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相互间有机配合,协调地进行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经络与气血。

德建合一少林禅医之主要行医方法有三:

一曰气化疗法。禅医与传统中医理论一样,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湿则气泄,惊则气乱,忧则气滞,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随百病,百病发于气也。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故讲禅机即气机,悟禅机即悟气理。气通则血脉通,气不通则血脉不通,病生矣。所以,知禅机即可释病理,以通气化滞开结为主,主要以点化人体经络和气穴为主,以少林一指禅,二指禅之功点摩人体之经络气穴,化人体之滞气和气结,滞化结开气通则病释。

二曰药物疗法。“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丰饶的土地蕴天地之精华,为少林历代名医采摘百味之药提供了便利条件。中药百味,大抵可归为辛、酸、甘、苦、咸五大味。长期以来,少林医学中治疗跌打损伤、骨科、内科之多种良药,或煎服,或膏膜,或点滴人体窍门等,俱皆有效。

三曰食疗法。少林禅医一道,不但有其独特的学术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临床医术,而且特别注重食品养生。禅医理论认为:用药不如进食,药疗不如食疗。佛禅一道,于饮食中讲究较多,斋饭素食,乃是总括。观之牛羊一类,虽饮水食草,然膘肥体壮,或奔跑或负重,皆有坚忍耐力。所以,禅医医理在于引导患者医病之时,不食荤腥,而是食之以特定之谷物、蔬菜。腥是所有动物肉类,荤是葱、韭、蒜、芥等,且苦辣酸甜咸五味皆不可过食。民间亦常有“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一说。通过特殊之饮食调理,由内而外来调理人体脏腑、气脉,从而驱病强身。

国成先生:中华传统医学最古老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即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充分说明了饮食和身体的重要关系。民间有说法,“小病小养,大病大养”,“养”的正确理解指“将养”、“调养”,主要是饮食方面的调养,即食疗。

德建合一:此三种疗法,在具体运用中又可归结为吐纳、导引、针灸、膏膜之“八字疗法”和“窍疗法”确实是依据人体之经络、气血原理,以化气通窍为目的。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筋肉、皮肤,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和联络网。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然在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下,他们相互协调、共同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表里、上下彼此紧密联系、和衷共济的统一整体。“八字疗法”的主要方法即是引导患病者行吐纳、导引之法,再辅以针灸、膏膜之术使周身经络通达、气血顺畅从而祛病强身。

“窍疗法”,主要是依据人体五脏六腑,百脉七窍周身相通之理来医病治病。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各不相同,但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如心气旺盛,则血液能在全身经脉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如心气不足,则血不充盈,经脉不利,势必造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出现心悸、脉象细弱乏力的症状。而心气不足,则又是人体自身气滞郁结所致。而化滞开结,即可充盈心气,通畅血脉。

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整体联系是以心、肺、肝、脾、肾五脏为中心,以七窍相连而通达全身。人体之七大窍,眼鼻口舌耳上五清窍和体下两大浊窍通达全身,掌管人体一切之进出。运用“窍疗法”治疗时,主要以我们自己配制的中草药水点滴人体之清窍,或将我们研磨的中草药由鼻腔每日定量吸入少许,再辅之以清窍处的点摩和适量的中药汤剂,从而化滞、清道、通窍。大窍通则大病无,百窍通则百病无,通窍为治一切病症之法门,窍通则病除。

同时,我想说的是,重视养生之道加之有选择的合理的饮食搭配,即养生食疗是预防疾病和一切治疗疾病方法的基础。

国成先生:《上古天真论》载:“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知道者,即指知养生道理之人,可以长命百岁,颐养天年。

季曾君:任何药物本身皆有一些毒副作用,正常的食物是无毒的。用正常的饮食维护身体健康、祛除疾病,当然对常人而言是一种最佳选择,也最符合回归自然的原则。日前于友人处偶见这样一首古风:鄙性赏山野,尤甘草舍中。钩廉阴卷柏,障壁坐防风。客土依云实,流泉架木通。行当归老矣,已逼白头翁。

诗中嵌入的甘草、卷柏、防风、云实、木通、当归、白头翁等药名,与诗句混成一体,这种文化与医药的融和,岂非浑然天成?

行性法师禅医对于患者病症的诊断和把握,亦与传统中医诊断方法一样,采用望、闻、问、切之法。

望诊即用眼睛观察患者的身、色、形、态和舌象的异常变化,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咳嗽、肠鸣等,嗅患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

问诊则是询问患者或陪诊乾,了解病情及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面获得辩诊资料。

德建合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更为重视听和嗅,听主要是听患者说话之嗓音底气,呼吸喘气之轻重,而知其脏腑之气,嗅主要是指在一定距离内嗅患者之体气的清浊,知患者脾胃之气,从而察气机而知病理,诊断患者病症之所在。有些病症,单凭望、闻、问、切之一即可作出诊断,有些亦需“四诊合参”作出诊断。总之,每个人的身体特点、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病因病症也各有特点、必须因人、因病、因时、因地采取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人是躯体和精神的统一,躯体康健则神清气爽,反之,精神郁闷,必致躯体成病。

妙手回春时

德建合一:为百姓香客祛病除灾是一个出家人的本分,也是出家人修行的功德。

健康在身心

参禅习武知医理可达到知我且又无我的境界,心胸开阔,心境光明,自然会达到神清气爽,体魄康健之统一。

人在善待自我的同时,也一定要善待自然,善待一切,这本身也是一种禅的境界啊!

国成先生: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印度等传统医学,大抵源于巫术,从其诞生之时起,便与瑜伽、气功、禅定及依此建立的传统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医学理论多有从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从人与自然、心与身、气与神的统一关系中去考察病因,依治疗与养生相结合之理念,施之以草药和气功、禅定、瑜伽之术等养生方法予以治疗。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家在采药、炼丹之余,也研习动静结合、方法不一的修持强身之术,华佗五禽戏即是一种养生之术。

行性法师佛教常以医喻教,佛法中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佛曾号“大医王”,专以疗治众生心病为已任。这不单是对人的心灵的一种净化,在现实中医术也是佛学、特别是禅宗一派禅学的一种比较直接的济世方式。相传达摩祖师于禅定中洞察人体机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医理,从面归纳出许多引导徒众强身健体之术。今天看来,少林医学即禅医,实是将禅之理念精髓与中华传统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医学。

葛明君:与东方传统医学不同,近现代西医源于人体解剖和细胞学,在方法论上从近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出发,把人看做生物性的实体,主要从生理器质着眼,建立其理论与疗法,虽然成效卓著,疗效可观,特别是对一些急救病例、传染病例和一些现代病的救治,较中医确有快捷的优势。但把人体零析碎割,忽视了其肌体的和谐统一,只见肉体不见全体,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东方传统医学的观点看,确有片面,机械之嫌。服用化学药剂所带来的毒副作用较中医甚多,特别是西方医学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以及亚健康疾病大多显得乏力。

国胜君:的确如此,从二十世纪初以来西方医学有因与此,在东方传统哲学、医学的刺激和启发下,依据现代新技术的发展,西医中相继出现了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等新学说,被称之为西医界的“第三次革命”。当代西方一般以生物医学、心身医学、社会医学构成“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其中心身医学、社会医学在理论思想及治疗方法上,都受到东方传统哲学、医学、佛学、瑜伽、气功、禅定的影响,表现出一种从近代生物医学基础向东方传统思想靠拢的倾向。

赵阳君:曾有一个统计,西方社会中50%以上的疾病皆由心理原因所致。心身医学、行为医学辨证和整体地探究观察人的疾病,看到了人的心理、行为与健康、疾病乃至整个生活方式、社会问题的密切关系,较传统西医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确是一大飞跃。中国传统医学中历来重视精神、心理、行为、环境与健康之关系,认为不良心理、不良社会行为、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会使人生病,这是中医等东方传统医学的基本观念,也是佛教医学的基本观念。

德建合一禅学中讲身、心、境三缘合一的关系,认为三者互相关联,尤其是起主导作用的心识,若起烦恼、造恶业,可导致生理失调而生病;反之,修禅入定、心情清净、行为端正,则身体亦随之健康。

国成先生: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天探讨少林禅医医理的重要意义。修禅入定,尤其是有意识地打通脉道,打开脉结,令气行通畅方是治病要方,“痛则不通”。这一点,也是我们传统中医学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思想,现在看来是从比表层生理、心理更深的内在层次上观察人的存在和疾病,可以引申为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意义上研究人体实物及人体场,发挥人之主观能动性,通过心意的锻炼来调节内气,提高机体功能,由此可构想一种更新的医学模式,即少林禅医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季曾君:著名心身医学家池田酉次郎在其畅销全球的名著《自我分析》中,对现代西方医学借鉴汲取佛学、特别是禅定之学的理念,设计形成了多种治疗疾病的心身疗法,如精神分析法、渐进松弛疗法、自律训练法等,评述甚多。其法大多是提供一套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技术,教人们经过一定锻炼,学会把握身心,卸下心理包袱,轻松愉快地生活,以一种明智的态度,积极自然地应对生活与世界。

池田酉次郎在《自我分析》中还谈到,他长期从事“入境状态”(禅定状态)的心理、生理研究,用科学方法测量坐禅时脑电波图、脑血流图及其它内脏功能的变化,发现与“入境状态”极为相似,表明心态十分平静。因此,他认为达到心神统一的“入境状态”,对改造性格、增进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力。

德建合一佛教禅籍中即有《治禅病秘要经》等解说以禅治病法,虽主要针对佛教徒坐禅中所致禅病而言,但其所说治病禅法,除了一些特定的禅病纠偏法外,其余大部分可用作强身健体之气功疗法。《禅门口诀》中说,无论何种病症,不须专门对治,只须止心一缘,令心定气和,不出三日,自然除愈。此说虽有些过,然禅心一念对一般病症确有裨益。

国胜君:禅定是一种有效的心身疗法,并具有健体防病之效。《高僧传》中多有一些高僧禅医治病灵验的记载。禅籍中亦有记载,说坐禅达初禅未到地定时,会身心轻安,神清气爽,使生理、心灵都发生良性变化,增强肌体抗病能力。从现代医用气功的角度看,禅学中以修禅入定治病的各种方法,基本上都已通过实验证明有效,且已被现代医学广为吸收。

季曾君:中国是气功的一大发源地,气功锻炼的传统极为久远。当代气功界普遍认为佛家禅定属气功,是中国传统气功六大家----道、佛、儒、医、武术、民间之一。现代气功是古代气功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影响广远的禅定之学,是现代气功的一大渊源,其精华正在被现代气功继承和发扬。

国胜君: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所谓的“人类潜能运动”(Human potential movement)积极探索开发人类在各个方面的潜能,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瑜伽术、禅定、气功等均被视为开发人类潜能的重要途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倡建立智力医学,称之为治疗、康复、预防之上的“第四医学”。第四医学倡导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开启人类的智慧,由此看来,禅定之开智生慧当属此列。少林禅医的理论与实践独辟蹊径,想来可在医学领域中大放异彩。

国成先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禅定、气功不仅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而且是一种强身健体、开慧益智、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对一些疾病,特别是一些职业病、慢性病,有很好的预防功能。重视和研究发展少林禅医之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

德建合一:养生的理念主要就是对自身精、气、神的养护和对人体与外界及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协调平衡,从而顺乎自然,这与禅之理念也是相通的。日常生活中就需要人们有淡泊自然、通达宽广的心境,同时调理饮食起居,注意动静适宜,不超常过度,乃是根本。

国胜君: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自然即是至善。今日我们谈禅,讲到禅之真如本性,禅即真、善、美,禅即自然,每念及此,心境不由豁然开朗,空明澄澈。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这样下的:健康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在社会中保持持久的完好状态。这一定义科学地界定了健康乃是精神和躯体的统一。传统中医理论即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遥相感应,成为一个和谐统一之整体,同时人体本身又是一个小天地,其循环吐纳与自然大天地之周率相吻合。

葛明君: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指所有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情绪和精神等,它是以肌体的生理活动为基础的。也可以说,先有身形,后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动的结果,反之,心理又对生理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心理活动既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果,又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

行性法师: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整体的机能。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如不过分,这些皆为正常的心理活动,均会对人体起到一种疏导和平衡的作用,但一旦精神受刺激或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持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有时人在病中,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更会加重病症。所以,禅医理论认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要助其调养心神,而参禅即为一种有效之法。

国成先生: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此更是一种印证,心理的健康就是要让人们保持一种积极向上、通达自然的胸襟。近年来兴起的心理健康咨询,其方法就是引导咨询者走出心理误区,摆脱精神的压抑,积极自然地面对人生。而参禅就是让内心进入自然,光明的境界,更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

德建合一人何以发病,与传统中医理论一样,禅医理论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受到气候、饮食起居和精神情绪三方面的不正常影响所致。刮风、下雨、严寒、炎热、干燥、潮湿等都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通的现象,但是它们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每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都受到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然而,人体遇到外界致病因素后,是否发生疾病,人身体内部的机能和抵抗力,即今天人们据说的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参禅习武,均可强身健体,增强人体之免疫力。

季曾君:按现代医学理论,人体生病还受到微生物的影响,如细菌、病毒的侵袭。然肌体之强健,对于御病入侵,确有不可低估之用。一如以刀伐木,木质疏松者易折,木质坚硬者不屈。如此,参禅习武知医理以强身健体实大有裨益。

德建合一: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体质,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质状况,除了先天因素外,后天的饮食、环境、生活习惯、职业、情绪、活动、年龄以及及疾病等,都对体质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质不同,应对环境的能力就不同。参禅习武知医理可达到知我且又无我的境界,心胸开阔、心境光明,自然会达到神清气爽、体魄康健之统一。

行性法师:人与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依存,人不断地从自然界汲取精华壮大自身,同时人又随着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而完成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规律,最后又回归于大自然。所以人在善待自我的同时,也一定要善待自然,善待一切,这本身也是一种禅的境界啊!

本性合一

盛世举文明,弘扬禅武医。国人身心健,振我民族气。

国成先生:禅、武、医可谓少林文化传承中的三大瑰宝,而此三者又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禅为三者之灵、之宗、之魂。少林武学可谓之“禅武”,“禅武”一说绝非牵强附会地给武术加上禅之标签,而是有其深刻内涵的。禅为心宗,体心、练意、练德,开智生慧。禅机即气机,经脉真气畅通则心健、身健、机敏过人。少林武学以禅为本,练拳是修禅,以禅武如一为少林武学之最高境界。禅武如一即练心、练意、练精、练气,心为主,意为帅,气为旗,心主神明,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既能把持自己,亦可把持对方,此即少林秘宗拳最上乘武功“心意把”之拳理。此种境界,禅即武,武即禅,非禅之武不是真正少林上乘武学。

行性法师世人习惯称少林拳为外家拳,这原本是一句不了解少林传统拳法精髓的外行话,被小说家以讹传讹,成为流行与世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少林传统拳法实则以气功为始终之则,而被世人习惯称之为“内家拳”的武当山拳法,根据以前少林寺藏经阁中档案文献记载,其创始人张三丰老前辈在少林寺学艺三年,学习了少林罗汉拳,特别是学习了心意把的一个侧式,领悟了禅武的奥妙,创立了武当山拳法。我的皈依师傅德禅方丈告诉我,他曾亲眼看到过这份档案资料。后因藏经阁失火,所有档案资料全被烧掉了。出家人不打诳语,德禅方丈是个德行极高的人,我完全相信他的话是真实的。

习练传统的少林拳法,首先要从练气开始,练气首先要养气,而养气就是练心,即心意的锻炼,气静则神恬,神恬则气足。禅宗主张“无念为宗”、“清静本心”,是一种无意识的功能状态,只有在心灵澄澈、心空无物时,才能开启潜在的、意识活动所体验不到的及被理智、情感、习惯所抑制的直觉悟性。“心意把”在整个修持过程式中突出禅的无念合道的思想,以不用意识,不用意守的“无意念”为练心之要,顺其自然,使精气视野顺其本性与天地合一。所以只有参透禅机,才能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而达到极致所归,即生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也。

我们都末见过达摩祖师,只知道少林寺僧人平时用于健身练的易筋经,即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遥想当年从达摩祖师开始,历代高僧坐禅久了,就要活动,就要舒展筋骨,慢慢体验了解了身体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经为周身之气息,络为络脉,于是有了气化。坐禅练武会出现这些问题,平时劳作也会现气血的毛病,用气、用力过了,就会造成血淤、气淤,血淤则肿,气淤则痛,于是就要调整气血,通过气化导引循环。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积累,少林才形成了独特的气化功夫,所以少林禅武医是由禅而武,由武而医。

当年我拜师学艺,本意不是想学禅和学武,而是想学医,淳全师傅将我介绍给吴山林大师,大师教我先练站桩,他称作连环桩和辘轳桩,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练心意把的基本式。老师说,如果你没有达摩面壁九年之功夫,对禅没有悟性就学不好少林禅医,如果不练少林功夫,自己对人体的经络、气脉的运行导引没有亲身体验,很难对人体经络、气脉了解透彻,就无从施治;而没有上乘的功夫,也就不能运用手法、气功为病者施治。这样我才从学禅开始,进而学武、学医、承继了老师的衣钵。

禅宗主张“任运随缘”,融大千世界于一体,特别是融入现实生活这种“宽容”的思想,深深地渗入在心意把中,如锄地功、辘轳功等。少林武术“出于心灵,发于心性”,深得禅学精髓。少林高僧妙兴云“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出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道出少林武功与禅学互为一体的道理。

少林医学谓之“禅医”是中华传统医学重要的一支。“禅医”之基础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百脉气通则身心健康,脉不能则气滞,病则由此而生。所以禅医一道,用药、养生保健即以打通气脉为基本方法。

季曾君:我们于武医一道所知不深,听国成先生和行性法师一讲,亦有茅塞顿开之感。观国成先生古风中“百脉真气淌”、“微末藏气机”句,将禅武医在一定境界上的通融互化之状描写得恰到好处。从一般医学原理上讲,熟知身体之经络、气脉,对于精武之道大有裨益。少林功夫,特别是传统的少林功夫,与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心意把、易筋经等作为少林武术的内功功法,不可或缺地成为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从面丰富了中国养生文化。

养身之术,其法甚多,然庸而正,微而显,粗而精者,莫妙于练心、练意、洗筋、伐髓。儒道之于养身,名异实同。儒家尽心知性,是一气贯三才;道家修真养性,是一气化三清;释家明心见性,是一气成三宝。心不净,身之五官百体,皆为情欲所缚。运不能使清浊分,定不能使阴阳合。是以养身莫先于养心,养心莫先于素定。动静之分,即静中生动,养身养心之道得矣。中国武术追求“ 性命”双修,而与武术并传的禅宗,它的“明心见性,解脱自在”,便是见了“性”;而在坐禅中“调身、调心、息心静坐”的方法,便是修了“命”。少林武术吸收、融入禅宗的修炼方法,丰富自己的功能,进而也为中国传统养生学增添了特色。

宏军君:少林武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包涵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武学、医学、养生学等多种文化特质,从这上点来讲,时下流行的竞技武术与传统的少林武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般说少林武功传下来主要有三支,传到德建合一的是属于少林南院这一支,是遵循正宗传统少林禅武医路子的一支,德建合一是其代表。其他分支多走上了竞技武术的路子,登封众多武校所练之武术多为竞技武术,大都是另外两支的传承。传统功夫与竞技武术,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竞技武术容易普及,适合年轻人演练,实用性强,可以很快出成绩,特别是在中华武术很快将走向国际竞技体坛的今天,竞技武术易于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使正在探讨的对武术技能实施段位制管理成为可能。但竞技武术文化积淀不足,少了禅意的融通和禅医的调理,正像其他很多体育项目一样,过度的体力透支和伤痛容易给身体带来隐患。传统的少林功夫应是禅武医合一的,不仅适合青年人练,而且一直到老,都可以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武术研究院的著名专家李天骥先生来到少林寺搞武术调查,看到当时近八十岁的吴山林练心意把,为之震惊,写在了他的调查报告中。吴山林老先生活到了九十五岁,去世前还不断地练。目前,少林功夫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此项遗产所要求的少林武功不是目前那些规范化、表演性的竞技武术,而是承继困难、濒临灭绝的传统少林功夫。

国胜君:1998年11月,德建合一随国成先生应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之邀,访问了日本。在日本香川县少林拳法联盟的总部,德建合一应少林拳法联盟会长宗由贵女士之请,为众人讲解少林寺白衣殿壁画所展示的传统拳谱,并为大家演练了“心意把”的基本套路-----罗汉护身捶和认手通背拳,可谓技惊四座、满堂喝彩。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中那些多次到过少林寺的人,无不惊呼他们只在少林寺白衣殿的壁画上见到过,认为业已失传的少林传统拳法重现眼前。

2005年5月,宗由贵女士率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代表团一行六十多人访问了嵩山少林寺。德建合一在少林寺和他们见面以后,代表团一行又随德建合一登上了少室山三皇寨,非常虔诚地参观了德建合一修武参禅的圣地----龙阳洞,不少团员以在龙阳洞中静坐片刻为莫大的荣幸。

清晨刚上得山时,在龙阳洞中见到国成先生为德建禅师题赠之横幅“禅通武达”,当时我戏回文读之曰“达武通禅”,恐也是无意中读到了禅武如一之最高境界的写照,禅为武之魂,武为禅之体,医为武之翼,三者合一,方可出神入化。

德建合一:我自幼习武,原本想一则强身,二则争一技之长,逞一时之能。自皈依后,投身师傅门下,十余年来,得师傅真传,心气中正、体近自然,始觉人与自然和谐如一。十余年来,我随师傅由武参禅、由武习医,而又以禅统武,以医通禅,每有进益,皆深感少林禅武医合一之奥妙无穷。

国成先生:今日春风和煦,阳光可人,嵩山诸友会聚三皇寨,品茗说禅。少林寺禅武医两代传人释行性老师傅和德建合一讲述少林传统文化之精髓禅、武、医之学及平生所悟,我等众人颇多受益。今日之盛事,对弘扬少林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尾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光在谈禅、论武、说医中匆匆流去,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在了西山。尽管大家都意犹未尽,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我们的恳请下,德建合一、吴南方先生及其几个徒弟又演练了几套拳术,大家才辞别行性法师、德建合一下山。

回首三皇寨上,夕阳映照之下,山壑间显得更加禅静和空灵,那几间破旧的石屋仿佛又平添了几分神韵。想着清苦的、孤独的德建合一,大家心里都有些说不出来的滋味。或许这时候德建合一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对他来说,山顶上的一切都是那样静谧温馨,和谐自然,生机勃勃,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蚁一虫、一鸟一兽都是他的友邻,他正在把自己的生命和谐地融入宇宙万物的生机中。

禅学、禅武、禅医,少林寺传统文化已经流传了一千五百年,如何将凝聚着历代少林高僧心血的禅武医绝学传承下去,对德建合一来说,是一件苦事,更是一件难事。僧衣、素食、独身是作为一名少林僧人的基本要求,仅从这一点来说,现代的年轻人就很难做到了,更何况跟着德建合一学功夫,就要潜心苦修,远离那些竞技性或商业性的比赛和表演,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在德建合一所收的为数不多的弟子中,已有几个人学了七八年,终因各种原因先后离开了师傅,离开了少林寺。而德建合一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有的甚至是他动员或安排他们走的,毕竟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各种诱惑太多,太大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德建合一来说,十四年前皈依佛门,已经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苦行之路,四年前从恩师手中接过传续证书,又肩负起了一种使命,他仍要沿着这条苦苦追求的修行之路走下去,虽然这条路还很漫长……

关键字:  少林禅医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少林禅医说养生书籍  少林禅医功夫学院  少林禅医堂怎么样  少林禅医说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