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听非遗讲故事丨清苑制香:千年古香飘万家
一边把刚晾晒好的香条插放进机器,一边把刚转好的香盘归置到身旁的容器内,一抬头,又一个香盘转好了……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的一个制香车间内,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机器。” 据介绍,清苑当地有500多家进行原料采集、香品生产、包装制作和设备加工的制香上下游企业,超过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香品生产工作。
2022-12-31 0 -
报告关注非遗“活态传承” 学者建言引导“直播+非遗”生态优化
其中指出,非遗从业者通过直播间、短视频进行文化展演,扩宽创收渠道,获得观众认同,也让大众得以进行文化消费,助力非遗实现“活态传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表示,相较于其他领域从业者,非遗传承人更需要大众给予物质层面的帮扶与价值层面的认同。
2022-12-30 0 -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绣 河北京绣手艺人40年愿做播种人
16岁时,王学辉如愿进入原北京白纸坊刺绣厂当学徒,1980年香河外贸局成立绣花厂,从此她便扎根香河,40余年一直传承京绣技艺。”王学辉表示,她特别愿意做这样的播种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绣,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播、传承下去。
2022-12-27 0 -
非遗“二代”接棒百年技艺:万物皆可“漆”
“80后”的高焱从小在漆器厂长大,父亲高光友是国家级非遗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与漆器相伴30余载。作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高焱对于大方漆器有着自己的见解,那就是漆器应用场景应该更多变,万物皆可“漆”。
2022-12-25 0 -
湖北一女棕编师40年传承创新“指尖非遗”
(董晓斌 张倩龙 夏靓)“棕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一方天地。魏光翠在家中制作棕编 张倩龙 摄 为解决可供采摘的粽叶越来越少的问题,魏光翠便想找到可供替换的材料。
2022-12-24 0 -
进校传授十余载 枣庄柳琴戏非遗传人育新人守护地方戏
孙慧英 摄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起源于清朝中期的鲁南地区,主要流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接壤一带。孙慧英 摄 在戏曲市场走下坡路的90年代,看到用汗水换来的一个个证书,邵晓环不忘初心不惧清贫,依然努力地钻研业务。
2022-12-20 1 -
河北广平非遗传承人守护“拉洋片” 小圆孔演绎大千世界
2022-12-19 1 -
甘肃非遗青年说:“神秘刀匠”乘“云”出山
(闫姣)沉寂多日后,位于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的保安腰刀工坊,重新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他希望,自己能像“千锤百炼成一刀”的保安腰刀一样,在不断磨练中,成长为锻刀技艺深厚,意志力坚定的人。
2022-12-18 0 -
中国面食界“山西论剑” 探讨非遗面食未来
美团华北区公共事务总监杨建伟表示,2020年至2021年进入TOP200的热门面食品类有兰州拉面、饺子、重庆小面、杭州小笼包、牛肉面等。在中国餐饮市场,面食类别繁多,品牌林立,如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面等,不仅门店遍布中国多个省份,更因独特的东方风味享誉海外。
2022-12-18 0 -
广西举办“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入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陆霜霜在恭城油茶制作技艺展示台前驻足参观,她说,油茶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广西报送的“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子项目一同入选。
2022-12-1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