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风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2023-06-02 11:28:34 0

芮风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别名】耳后陷中(《素问·气府论》).

【出处】《针灸甲乙经》: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在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的凹陷中.

【释名】翳,蔽也.穴在耳后凹陷处,善治风邪,因属耳后遮蔽处之风穴,故名翳风.

【类属】手足少阳之会.

【穴性】疏散风热、通经活络、镇静聪耳.

【主治】

1.头面、五官病症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中耳炎,耳鸣,耳聋,聋哑,牙关紧闭,齿痛.

2.其他病症膈肌痉挛.

【配伍】配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配颊车、丘墟、外关治痄腮;配大迎、合谷治咽喉疼痛;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治面瘫.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古代应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翳风,治耳聋,口眼?斜,失欠脱颔,口噤不开,喑不能言,颊肿牙齿急痛,针入七分,可灸七壮.

《针灸资生经》: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百证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头面、五官病症

(1)头痛:《中医药信息》2005年第4期报道:电针翳风治疗偏头痛78例.取双侧翳风穴,针刺1.5寸,使针感可放散致咽喉或舌根部,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36例(75%),好转12例(25%),全部有效.

(2)面神经麻痹:《陕西中医》1991年第8期报道:针刺翳风、阳白等穴治疗面瘫100例.取穴:患侧翳风、阳白、颊车、地仓、巨,对侧合谷.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4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病情好转后改隔日1次,痊愈后巩固治疗2~3次经治2个疗程,痊愈87例,显效9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第5期报道:艾灸翳风穴治疗周围型面瘫146例.用艾条悬灸翳风穴,每次40分钟,以穴位潮红为佳.每天2次,7天为1疗程.发病1周以内者,只灸不针;病程超过1周时,可辅以针刺,取阳白透鱼腰、太阳下关、颧髎、颊车透地仓、承浆、对侧合谷,平补平泻,每日1次.结果:痊愈12例(84.9%),显效18例(12.3%),好转4例(2.8%),全部有效.《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4期报道:艾灸翳风、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86例.用两根艾条同时灸患侧翳风、下关2穴,每次灸11.5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166例(89%),好转20例,全部有效.《中国针灸》2000年第4期报道:翳风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抽取甲基硫酸新斯的明0.5~0.7ml、硫酸阿托品0.2mg、50%葡萄糖1~3ml(成人量,儿童酌减),注入患侧翳风穴.每日或隔日1次.结果:痊愈54例(93.1%),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98.3%.《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第7期报道: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1例.取穴:患侧翳风、阳白、攒竹、太阳、四白、迎香、地仓、颊车、合谷,翳风用温针灸,其余穴均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50例(98%),显效1例,全部有效.

(3)面肌痉挛:《人民军医》1998年第6期报道:翳风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62例.抽地西泮注射液1ml(5mg),注入患侧翳风穴(进针约2cm).每周1次,3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33例(53.2%),好转18例(29%),无效11例(17.7%),有效率82.3%

(4)腮腺炎:《河北中医》1991年第2期报道:针刺翳风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6例.取患侧翳风穴(或略下5分处),常规针刺,中强刺激2~3分钟,不留针每日1次.经1~2次的治疗,痊愈103例(97.2%),无效3例《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报道:灯心草灸翳风、角孙穴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50例用一根长约10cm的灯心草一端蘸香油后点燃,快速触点翳风、角孙穴,闻及"叭"的响声为1壮.经1次治疗,痊愈42例(84%),显效5例(10%),好转3例(6%)

(5)耳聋:《针灸临床杂志》1995年第期报道:针刺翳风、听宫为主治疗感觉神经性耳聋20例.主穴:翳风、听宫;配穴:率谷、风池、合谷,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同时给予中药丹参等扩血管药.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治3个疗程,痊愈6例,好转5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有效率80%《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第期报道:翳风穴位注射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46例.取穴:翳风,药物:山莨菪碱(654-2)10mg/1ml(儿童减半)、地塞米松5mg/1ml(儿童减半).5号长细针头,直刺翳风穴深约1.5cm,得气并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隔日1次,2周为1疗程.结果:显效38例(82.6%),好转4例,无效4例,有效率91.3%

(6)幻听:《中国针灸》1993年第3期报道电针翳风穴治疗顽固性幻听48例.在针刺的基础上,接通电针治疗仪.每日1次.结果:症状消失26例,减轻18例,无效4例,有效率91.7%

(7)假性球麻痹:《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第9期报道:针刺翳风为主治疗假性球麻痹37例.翳风穴直刺约2寸,得气即可,不做任何手法,患者均有明显针感,留针40分钟.出针后用酒精棉球重按压10秒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结果:33例痊愈(89.2%),2例好转(5.4%),2例无效(5.4%),有效率94.6%《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19期报道:翳风穴电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60例.取双侧翳风穴,在针刺的基础上接低频电针,20分钟/次.每日1次,4周为1疗程.

结果:治愈5例,显效15例,好转36例,无效4例,有效率93%(8)牙痛:《甘肃中医》2000年第3期报道:针刺翳风穴治疗牙痛50例.翳风直刺,局部出现针感即止,平补平泻,留针2~5分钟.对红肿较明显者配以药物治疗.结果:全部在10秒钟以内止痛.

(9)梅核气:《中国针灸》2005年第5期报道:针刺治疗梅核气,取翳风(双侧),得气后行雀啄术,令针感传至咽部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结果:60例治愈43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

2.其他病症

(1)呃逆:《针灸学报》1992年第2期报道:针刺本穴治疗呃逆29例.强刺激双侧翳风穴,并令患者配合深度腹式呼吸留针30分钟.结果:全部1次而愈.

《中国临床医生》2006年第1期报道:指压翳风穴治疗226例.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压翳风穴,轻证中度按压,使病人感觉发胀、疼痛为度,每次按压持续1分钟以上.重证久呃不止者,按压手法应重而强,使病人咽喉发紧、口中分泌唾液,有难以忍受之感,每次按压持续3分钟左右.若配合深呼吸后屏气数秒钟,则疗效更佳.结果:148例轻证呃逆1次即愈(65.5);重证呃逆2次痊愈52例;3次痊愈15例.3次以内总治愈率为95.1%.《按摩与导引》2006年第3期报道: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123例.结果:痊愈112例(91%),好转9例(7.3%),无效2例(1.7%)总有效率为98.3%

(2)呕吐:《中国针灸》2002年第9期报道:翳风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呕吐36例.将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2ml)注入双侧翳风穴.结果:均获痊愈.

(3)哮喘:《中国针灸》2002年第9期报道针刺翳风穴治疗哮喘急性发作60例.用1.5寸毫针直刺翳风穴,提插手法为主,平补平泻,行针3分钟,起针时可强刺激,不留针.结果:有效58例(97%),无效2例.

【现代研究】

《中国针灸》1994年增刊报道:针刺翳风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针前头痛组的脑血流图波幅比正常人组的波幅明显增高(P<0.01),针后多数患者头痛症状缓解,其波幅随之下降,而趋于正常水平,而正常人组各值变化不大,也有少数患者头痛时,其波幅降低,针刺后波幅升高.结果表明:针刺翳风穴对偏头痛患者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针灸临床杂志》1995年第3期报道: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翳风穴处压痛明显、切诊似有物堵塞,说明病情发展,压痛越明显,病情越重.针刺翳风穴时用泻法,向鼻尖方向进针1.5~2寸,使患者有酸麻胀感扩散至面部.随着翳风压痛减轻,切诊耳后松软,症状好转,压痛消失,症状随之恢复.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年第6期报道:针刺翳风穴对听性脑干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针刺翳风穴可影响声音从外周向脑干听觉路的传导速度,同时提示神经细胞的活动也亢进.

《中国针灸》2000年第10期报道: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将青少年面瘫患者64例分为重灸翳风穴治疗组33例和常规针刺对照组31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9%,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灸治1个月后机体T淋巴细胞(CD3)及T辅助细胞(CD4明显上升,CDCD比值明显改善.表明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的疗效可能与CD3、CD4、CD4/CD比值升高有关.

《湖北中医医杂志》2001年第8期报道:针刺翳风穴可以起到改善局部神经调节、血管营养、淋巴循环等作用,使面瘫、耳鸣、耳聋、面肌痉挛、腮腺炎得到缓解、治愈.又经体表刺激,进而刺激大脑皮层,通过反射弧使处于兴奋状态的迷走神经得到抑制,外周小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脑血流量增多,而使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复苏.对于呃逆患者,针刺翳风穴可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迷走神经兴奋,抑制膈肌的异常兴奋,使膈肌痉挛缓解从而发挥止呃的治疗作用.

《中国针灸》2005年第11期报道: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随机抽取新鲜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其中男尸10具女5具采用层次解剖法,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结果:翳风穴前为下颌髁突后缘,后为胸锁乳突肌腱膜及乳突前缘,向下直刺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腮腺后缘、颞下窝静脉丛,浅层布有耳大神经分支和颈外静脉,深层有枕动脉、上颌动静脉分支、翼静脉丛、颈动脉鞘和面神经、下颌神经.平均危险深度为(35.52±6.31)mm结论:翳风穴周围有较重要的神经、血管分布,临床操作时应注意.

关键字:  翳风  翳风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