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石膏一般用量是多少克_石膏的用法用量

2023-06-10 10:43:53 0

中药石膏一般用量是多少克_石膏的用法用量

石膏甘寒,专清肺胃,生用清热,

除烦止渴,煅用生肌,收敛疮D。

(一)传统用法

石膏性大寒,味辛、甘,人肺、胃经。功效为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生肌敛疮。

本品甘能生津止渴,大寒能清热泻火,所以为清解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1.肺胃实火,高热烦躁,口渴自汗,脉洪有力等常与知母、甘草等同用;若发斑疹,属气血两燔之证,则与知母、犀角、玄参等配伍。

2.肺热喘咳可配麻黄、杏仁等。

3.胃火炽盛,头痛牙痛可配玄参、升麻或佐以细辛。

4.痈疮溃烂,烫伤,湿疹等常用煅石膏适量,冰片少许研末,外敷疮口。

(二)用量标准

内服用生石膏15~60克,先煎;外用以煅石膏研末撒患处。胃虚无实热者忌用。

(三)施治鉴别

石膏生用长于清解,煅后性变收敛。因此,内.服清热应生用;外用生肌宜煅用。此外,本品质坚难解,入汤剂时应捣碎先煎,否则影响疗效。

(四)名医绝招

钟明远(广东平远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生石膏主治乙型脑炎、流感、肺炎而症见实热亢盛,壮热烦渴,大汗,脉洪大者。

生石膏配伍用量为15~50克。治乙型脑炎证属高热炽盛,闭窍动风者,生石膏须用50~100克。量少则如杯水车薪,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疗效。

生石膏大寒,若脾胃素虚,面铣舌白,大便溏泄者,服之易造成洞泻,须配粳米(淮山药也可)以护胃;对平素体虚,又患阳明实热证,脉洪大无力,背微怕冷者,需配人参以扶正祛邪。

治流感发热,以生石膏20克,配伍葛根、连翘、金银花。

治小儿肺炎之属风温犯肺、高热、汗出、咳喘者,以生石膏15克,配伍麻黄15克,杏仁、炙甘草、瓜蒌霜各6克。如有便结、痰稠者,加葶苈子3克,蛇胆川贝液2支,山羊角粉2克。

周跃庭(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教授)

生石膏临床应用指征为高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者。用量:小儿15~30克;成人20~60克。

治外感气分热证,必用生石膏,配伍黄芩、知母各6~10克,芦根15~30克。

治外感气营(血)俱热,配伍生地黄15~30克,黄芩、知母、赤芍、牡丹皮、水牛角各6~10克。

治胃热上炎,配伍知母,川黄连各3~6克,生地黄10~15克。治胃热伤津,配伍太子参、生地黄、天花粉各10~15克。

治肺胃热所致之喘证,配伍黄芩、知母、紫苏子、葶苈子各6~10克。

王乐善(辽宁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

生石膏主治头痛、外感热病,症见身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用量为15~100克。如口渴、脉洪大、表里俱热,宜用至100克。否则效果不佳。

治脑积水、三叉神经痛,以生石膏50克,配伍山羊角10克。治风热头痛,脉洪大,以生石膏50克,配伍川芎、荆芥、防风、白芷、薄荷、甘草各15克,细辛1克。

治暑热烦渴,脉虚,以生石膏50克,配伍淡竹叶、半夏、麦门冬、粳米各15克,人参10克,生姜5克。

治阳明热证,脉洪大有力而数,以生石膏100克,配伍知母、甘草、粳米各15克。

郭庆贺(鞍山市铁东区中医院主任医师)

石膏主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i临床应用指征为肺胃热盛,口大渴或肺热气喘。

石膏配伍用量为15~60.克。

治糖尿病,以石膏15~60克,配伍沙参、地骨皮各15~25克,麦门冬10~20克,天花粉15~30克。

治肺热,以石膏15~60克,配伍杏仁、地龙、白果、旋复花各10~15克,麻黄5~10克,桑白皮15~25克,紫苏子10~20克,白僵蚕7~15克,沉香3~10克。若黄痰较甚者,去旋复花,加牛蒡子、黄芩、胆南星、鱼腥草。

张子维(河北丰润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石膏为热证要药。用量多以20~120克。

治中暑高热烦躁,以生石膏120克,配伍滑石粉30克,沸水浸泡,浸渍而服。

治化脓性脑膜炎,以生石膏30克,配伍金银花30克,钩藤、石决明各15克,葛根、连翘各12克,甘草6克,犀角(冲服)3克。

治热喘,以生石膏15克,配伍天花粉、沙参、桑白皮、葶苈子各12克,山栀子、滑石粉各10克,甘草6克。

石景亮(焦作工学院医院主任医师)

石膏临床应用指征为壮热烦渴、神昏狂躁,或热病发斑,或肺热咳喘、头痛、胃火牙痛。

血虚、气虚、阴虚等非实热证者忌用。

石膏用量一般为15~30克;最大用量为200克;配伍用量30克。

糖尿病证属中消。症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口渴::

欲饮,苔黄燥,脉象滑数,配伍生地黄30克,葛根、石斛各20克,玄参、麦门冬、知母各15克,黄连、大黄各6克。

治流感、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及其他感染性疾病之证属三阳热盛者,配伍冬瓜子、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金银花、葛根各30克,柴胡20克,连翘15克,黄芩12克,甘草10克。

治急性糜烂性胃炎之证属热伤胃络者,配伍冬瓜子30克,地骨皮20克,白芍、浙贝母各15克,黄芩、牡丹皮各12克,黄连、大黄各6克。

吕承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主任医师)

凡壮热烦渴、肺热咳喘、头痛、牙痛、关节红肿疼痛、肌肤灼热、神昏谵语、狂躁痉挛者,必用生石膏。但脾胃虚寒者不宜。

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变应性亚败血症、皮肌炎、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引起的高热和关节疼痛,以生石膏60~120克,配伍薏苡仁、白芍、羌活、独活、木瓜、川牛膝、鸡血藤、威灵仙、丹参、大黄、三棱、莪术、仙灵脾、知母。

治糖尿病、湿:热病、实热证等之属热盛伤津者,以生石膏30~100克:配伍南北沙参、麦门冬、天花粉、石斛、黄精、玉竹、桑白皮、生地黄、熟地黄、川黄连、蒸何首乌、知母、山药。

治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药物热、流感,以生石膏90~250克,配伍金银花、紫花地丁、薄荷、大黄、生地黄、板蓝根、玄参、黄芩、川黄连、钩藤、地龙。

治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支气管哮喘(热喘),以生石膏60~100克,配伍麻黄、杏仁、甘草、鱼腥草、金银花、连翘、黄芩、芦根、紫草。

治胃火牙痛,以生石膏30~60克,配伍生地黄、升麻黄、川黄连、牡丹皮、炒栀子、薄荷、细辛。

吕承全主任医师认为:

(1)生石膏与薄荷配伍,宣散退热,治疗外感实热,疗效显著。(2)生石膏与知母配伍,退热止痛,治疗热痹,疗效甚速。

(3)生石膏与川黄连、桑白皮配伍,与大多滋阴之品合用,能除烦止渴,降低血糖,用于治疗消渴(糖尿病)。

(4)用白虎汤加清热祛风之品,治疗乙型脑炎,.并配合张锡纯先生之急救回生丹,生石膏用量达到250克。此方在1937年治疗乙型脑炎大流行中疗效卓著,比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还佳。

陈枢燮(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生石膏主治风湿高热,湿温病卫气同病,痰热蕴肺、高热、胸痛或痰中带血。临床应用指征为高热不退,舌质红,苔黄,脉洪大时,必用生石膏。但非高热温毒不宜用。

石膏配伍用量为15~100克。凡遇风温传变,由气入营,逆转心包时,要大量使用生石膏。

治邪在气分,高热不退,其势趋入营血,咳嗽胸痛,痰浓绿而稠,口渴喜饮,苔黄燥少津,脉洪大而数者。以生石膏40克,配伍苇茎40克,金银花、冬瓜仁、生薏苡仁、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知母、连翘、黄芩、焦山栀子、野菊花、败酱草、六一散各15克,杏仁12克。

胸痛甚者,加降香10克,郁金12克,赤芍20克;如胸痛不减者,加玉枢丹5克,每日3次;高热不退或神昏者,加神犀丹1粒,每日3~4次(或琥珀抱龙丸),大量口服五汁饮,必要时西医补液。

周楚良(重庆南岸区中医院主任医师)

石膏主治高热、大汗、口渴、心烦、实热头痛。但无明显热象及长期大便稀溏者,则不宜使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石膏一般用量为30~150克,配伍用量50克。

治高热、汗出、口渴心烦(不属于急性传染病者),配伍粳米50克,太子参、麦门冬各30克,知母、竹茹、天花粉各15克,五味子10克。

治夏季热,配伍太子参、香薷、麦门冬各30克,淡竹叶、薄荷各15克,川黄连、甘草10克。

治头痛,有热感,配伍黄芩、栀子各15克,白芷12克,川芎10克,细辛5克。

治糖尿病发作期,口渴,心烦饮水,配伍太子参40克,麦门冬30克,生地黄20克,炒栀子15克,五味子、川黄连各10克。

孙恩泽(黑龙江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为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的要药,对于风热咳喘等肺系疾病最为常用。煅石膏外用疮疡烫伤等。

发热心烦,大渴引饮,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谵语狂躁,体温39℃以上者必用。但阴虚火旺,大便溏薄者忌服。

治高热、乳蛾,以生石膏50克,配伍金银花25克,连翘、薄荷、蝉蜕、牛蒡子各20克,葛根35克,赤芍、甘草各15克。

治肺热咳喘、麻疹合并肺炎、内源性哮喘之属肺热内蕴者,以生石膏35克,配伍连翘25克,杏仁、芦根、知母、川贝母、前胡各20克,麻黄15克,黄芩、甘草各10克。

治内源性哮喘属肺热内蕴者,以生石膏35克,配伍桑白皮25克,黄芩、瓜蒌、杏仁、款冬花、白术、知母、海蛤粉、川贝母各20克,法半夏15克,麻黄10克。

张琪(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生石膏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症见高热不退,舌干口渴,脉洪数者,非此药不能退,服药后往往汗出而解。

无里热证、脘腹胀满、下元寒湿、大便溏、脉沉迟者忌用。

治疗暑温及其他感染性疾病之高热不退,石膏用量为200克;治疗里热表不解与麻黄配伍,最小剂量亦须大于麻黄5倍,方能有效。

治风温感冒,症见壮热头痛,微恶寒,舌尖红,苔白少津,脉浮数,以生石膏50克,配伍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葛根15克。治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症见咳喘,壮热,无汗畏寒,舌苔白干,脉浮数,以生石膏70克,配伍鱼腥草20克,杏仁、桔梗各15克,麻黄、牛蒡子、甘草各10克。

治神经性头痛辨证属血虚风热上攻者,症见头痛面赤,目干涩,睛痛,舌红苔白,脉滑数,以生石膏50克,配伍川芎20克,生地黄、白芍、当归、白芷、菊花各15克,全蝎、荆芥各10克。

治口腔溃疡、齿龈肿、牙痛、唇舌溃疡等脉数有力,顽固久不愈者,以生石膏75克,配伍金银花30克,生地黄、连翘各20克,当归、牡丹皮各15克,川黄连、升麻各10克。

治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舌苔燥,脉数者,以生石膏50克,配伍防己、秦艽、地龙、羌活各15克,伸筋草30克。杜健民(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在高热,大汗,面目赤,神昏谵语,口舌干燥的情况下,必定要使用大剂量生石膏(10~250克)。但寒性疾病禁用。

治败血症,以生石膏200克,配伍肥知母、西洋参(另煎)、杭麦门冬、鲜石斛、金银花、连翘衣、焦山栀子、京赤芍、淡竹叶各10克,犀牛角2克(水牛角大剂量代用),安宫牛黄丸3粒,甘草5克。

李炳文(海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生石膏主治阳明气热证、气血两证。症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应用指征。

治腮腺炎,以生石膏30克,配伍小柴胡汤。

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竹叶石膏汤(石膏生用20~25克)化裁。治复发性口疮,以生石膏20~25克,合泻黄汤或甘草泻心汤。治小儿鹅口疮,以清热泻脾散(石膏生用5~10克)加减。

治小儿肺炎,麻杏石甘汤(生石膏至少30克);治成人大叶性肺炎,生石膏用50~100克。

治中暑高热伤津,用人参白虎汤(生石膏用至150~250克)。治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出血热,用清瘟败毒散(生石膏用150~250克)。

(五)临床妙验

发热

万良政老师以生石膏、板蓝根各30克,治疗流感高热15例,疗效满意(《新中医》1980年增刊号)。

李之喜老师用生石膏120克,麻黄、桂枝各3克,研末,1日量,水煎多次分服。治疗高热200例,有效181例(《新中医》1980年6期)。

范国文老师以单味生石膏150克左右。便秘加大黄(以沸水渍之对服);手足掣动者,加钩藤;烦躁者,加知母或栀子;咳嗽者,加杏仁。生石膏应以武火单味速煎,待药温时频频饮服,热退为止。治疗小儿高热40例,结果全退热:

作者认为,不论病程久暂,只要见到“高热汗出”即可用本法治疗,若只见高热而无汗者则不宜用。

应用本法中病即止,特别是脾胃素虚,经常便溏者。为防止大剂石膏损伤胃阳,应温服,或服药后给稀粥或益气生津之品,促使胃气来复(《中医杂志》1989年10期)。

风热型感冒

贾公平等老师用生石膏粉20克,阿司匹林0.5克,为1包量,每次1包,每日3~4次。治疗风热型感冒100例,治愈89例,有效3例,无效8例(《中原医刊》1982年1期)。

酒糟鼻

张桂宝老师以生石膏、生石灰各等份,研细末过筛,用乳钵研匀装瓶备用。用时先将患处用清水洗净,取药粉适量,加烧酒调成泥糊,外敷,每日1次,连用3次,局部皮肤破溃者禁用。治疗12例,均获痊愈(《广西中医药》1983年3期)。

三叉神经痛

朱树宽老师用生石膏30克,细辛3克,随证配用他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屡用屡效(《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9期)。

大骨节病

临汾地区卫生局以每服石膏粉1~3克,治疗本病600余例,有效率80%以上,又另治本病593例,有效率为75%~94%(《山西医药》1973年4期)、(《地方病通讯》1974年3期)。

关键字:  石膏  中药石膏一般用量是多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