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突然动不了了(动森主角的妈妈)

2022-10-23 11:49:32 0

妈妈突然动不了了(动森主角的妈妈)

一个成年抽动并发抑郁症情况的女孩,18岁,刚上大学在我这里咨询,然后最近请我跟她的妈妈通电话,因为疫情学校没开学,她每天在家里,她说感觉自己要被妈妈逼疯了。

到了约定的时间,妈妈拒绝给我打电话,我问女孩是否取消,女孩再次请求妈妈,妈妈打来了电话。

一个高高在上,脑控的妈妈

电话接通后,我听到的是一个高冷的声音,高高在上,冷静,带着不情愿。

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妈妈冷冷的应了声。

然后我开始非常委婉的表达。

妈妈反应挺快: “我没有对她有多高的要求,我只是要求她做到一个人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东西,正常起床,正常上网课,正常作息,正常收拾好房间。这过分吗?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是不是应该要做到?”。

言语中满满透着对女孩的不满、抱怨、恨铁不成钢。

我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从孩子小时候就不曾真正和孩子有链接的妈妈,也就是通常的头脑标准养育模式(脑控型妈妈),认为孩子应该要怎样怎样,必须要怎样怎样,但是从未真正看见孩子,不知道孩子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和孩子之间没有深度的链接和互动,没有真正意义的沟通,故而没有过润物细无声的滋润。

我知道遇到这样的头脑控自恋型,你不能直接指出她的这种头脑控自恋状态,因为她自身毫无觉察,她不知道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她认为女孩就不该是现在的样子,而应该是她认为的那样。

我当然是很聪明的绕过了妈妈脑控自恋模式,不评判不评价,不说对错。

我告诉妈妈,孩子目前就是这个状态,因为自身能量低,心理能量弱,妈妈所希望和要求达到的,女孩确实做不到,目前她呈现的就是她自己最真实的状态,无法每天正常起床,有可能睡到中午,没法每天正常上网课,没法每天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齐。

我问这个妈妈,是否听过:蛰居族。

在日本有一百多万这样的蛰居族,他们整天宅在家里,没有社交,不工作,就是宅在家里。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难道想这样吗?不想,但是他们自身真实的状态就是这样,这是他们真实状态的自然呈现。他们没有那样的心理能量,心力能量去面对外面的世界,这种行为和现象心理学上叫退行。

退行就是当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无法按着正常情况向前进,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倒退,一般会退回到以前曾经没有得到正常成长,受到影响甚至创伤的年龄,最厉害的会退回到婴儿期甚至子宫期,只能完成吃和睡的行为。

妈妈刚开始当然是很不理解,她很干脆的说, 如果一个人这样还活着干嘛?

表现问题的孩子,其实在求救

我跟妈妈讲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告诉这个妈妈,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五年级的时候表现出问题,表面发生的事情是: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矛盾,因为女孩比较仗义,爱打抱不平,所以遭至攻击、算计,而女孩曾经帮助的人不仅没帮她,反而落井下石。

女孩开始逃课,不想去学校,而这一切,女孩并没有告诉家长,为什么呢?亲子关系不好,家长活在自己的头脑标准里,认为女孩就该好好学习,乖乖的,女孩就该有女孩样。女孩不觉得家长理解自己,更不认为家长会接纳她的行为表现。

老师向家长报告了女孩的逃课行为。

家长炸开锅了,家长的生气、愤怒、不理解,一股脑甩向孩子。

孩子继续上学了,表面看一切都正常了。

孩子6年级的时候,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伤,就是刀划的痕迹。家长不知道,女孩已经开始自残。

初一,女孩偷了家里的钱,离家出走。后被找到,劝回家了。

初二,女孩直接吃安眠药自杀,后被送到医院洗胃抢救过来。

我作为旁观者,一直很清楚整件事情,然而我的朋友,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劝,我的朋友始终处在怨天尤人中,觉得自己对这个孩子辛苦付出了这么多,而这个孩子居然这么不争气,不努力,不上进,太让人失望了。养孩子有什么意思。

我的朋友一直活在自己的头脑自恋中,觉得生活应该是怎样怎样的,孩子应该是怎样怎样的,就是活在脑控制造的剧情模式中,而非当下真实的生活,所以一直不快乐,不幸福,因为当下真实的生活和她头脑里的想象有差距,而且不是一点的差距。

女孩自杀抢救过来后,我的朋友好像有所触动,回过神来了,她开始同意女孩不上学,不再去学校,同时尽量不干涉、不管控女孩,给女孩自由,女孩开始慢慢自我修复。

经历了长达近10年的自我休息、调整,现在这个女孩挺好,已经开始自己创业。

我告诉这个妈妈,任何时候,问题表现出来都比不表现好,孩子表现问题就是寻求帮助。比如,我朋友的这个女儿,小学5年级刚开始逃课逃学,其实是因为女孩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所以本能的逃避,而我的朋友没有看见孩子,看到的是自己头脑里的评判标准:这么小就逃课、逃学,这怎么可以呢?这绝对不行。

当家长看不见孩子,看到的只是问题和因此产生的评判标准,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不会有爱出现,而是说教、讲道理。

当家长看不见孩子的时候,怎么接纳孩子,又如何能及时回应?所以我的朋友只是简单粗暴的说教,然后逼着女儿重新回到学校。

迫于压力,女孩回到学校,但是问题并没有面对和解决,所以女孩从此面对双重压力,一份来自学校其他女孩的排挤打压,一份来自家长的自恋、脑控,女孩进一步严重,开始自残。

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沟通,沟通是双向的,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看见彼此。讲道理、说教纯粹只是家长的自恋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炫耀。

我的朋友可以说是一错再错,只是固执的活在自己的头脑想象中。

朋友的女儿得不到回应,没人帮助她,小小年龄的她又没有能力面对并解决,所以问题继续恶化严重,她终于受不了了,选择了吃安眠药。

自残是防御性表现和反应

然后,我给这个妈妈讲了另外一个事情,我的另一个朋友。

我这个朋友初二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她妈妈是一个特别脆弱,没什么能力的人。她父亲在时候,家里所有的事情都靠她父亲,她父亲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了,她妈妈开始变的特别事,焦虑,烦躁,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哭,要死要活的。

我这个朋友告诉我,她感觉她初二就被迫长大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长大,那个时候她的身份角色开始反转,她成了“妈妈”。

她的妈妈有任何一点事情,她都要去安慰,去帮助。

初二开始她在妈妈面前呈现的永远是好的,有力量的,有办法,能干的形象,没什么事情她搞不定。

初二的孩子哪里可以做到呢?但是她却拼命做到了,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她自残。

她告诉我,每当她压力特别大,特别焦虑紧张的时候,她就会拿刀割自己,当皮肤被刀划破,血流出来后那些噩梦一样恐惧的沉重压力或者那像软性刀片在你身体里的焦虑也会随之消失,然后她的内心会获得轻松,人也会因此重新获得能量,有力气去面对尚未解决和完成的事情。

障碍的出现人都会有一种本能的防御性表达和反应,虽然很多时候这种防御性的表现和反应并不正确或者用了一种错误歪曲的方式,但是在当时却是保护自己,避免自己整个垮塌的有效办法。

妈妈听了我的讲述,哎呀!了一声

抑郁症并不是说这个人脆弱,承担不了什么

我问,你知道你女儿有抑郁症吗?

妈妈说:知道,初二就有了,那个时候看了医生,医生说不严重。我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孩子比较脆弱,承担不了什么。

我问:你是否认为一个人经历了创伤(或者伤害),创伤后出现一些防御性反应或者退行反应,你就认为这个人不行?这个人脆弱,承担不了什么?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也曾经抑郁,我儿子曾经有抽动症,我的抑郁症是正常的防御性反应,这种正常的防御性反应并不代表我脆弱,承担不了什么。我不仅不脆弱,而且勇敢,有韧性,当然这些全部力量的呈现都是在我自我修复以后。

我现在心理能量比较强大,而我自身的经历,我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复的过程,让我有了不一般的领悟,对这些成长过程遇到的障碍、卡壳、阻力有了比较强的洞察力,无师自通,而且能融会贯通。

但是如果按着你的理解和认为,我该是一个非常脆弱没用的人,因为我居然抑郁了,经不起、扛不住事,竟然得了抑郁症。

事实呢?一个人经历了在当时幼小年龄所无法承担和面对的事情而出了问题,这并不表明这个孩子多么无能无用 ,也不意味着这个孩子终生就将被打上脆弱、承担力弱的标签。当这些出了问题的孩子能够正面正确面对自己,面对这些不可避免出现在他们身上的问题,自我修复,自我成长,那么这个孩子能够成长的更强更有力量,打不垮你的必将成就你。

你女儿也是一样,抑郁症很多时候是太压抑了,生本能的攻击性无法正常呈现,有一些正常的想表达的意愿和意志被忽视被压抑,被过度不被允许,时间久了障碍便有了。

你女儿5岁的时候经历了一件事情,对她产生了重大影响,她早期的抑郁很可能来自这件事情。

当年,你们没人相信她,对吗?

妈妈说:是,我根本不相信,我觉得是她误会,错误理解了。

我说:一个5岁的孩子撒谎的可能性不大,错误理解有可能,但是当时为什么没有人认真听她说,让她表达,表达情绪,表达难受,表达愤怒。所有人都认为她胡说,没人注重她的感受和体会,甚至没人来倾听她,那么她的那份基本的想要表达的情绪、愤怒,最基本本能主张全都被忽视被压抑了。

问题需要面对并解决

我跟这个妈妈讲了我这里另外一个咨询个例的事。

我这里曾经有一个咨询个例,三十多岁,在她6岁的时候,有一天半下午,她在睡觉,屋里没人,她舅舅出现了。

她从小跟着姥姥姥爷,因为父母工作忙,那个时候她舅舅还没结婚,估计二十左右。

她舅舅突然趴到她身上,然后开始动。

她才6岁,她舅舅那么重,自然醒了,当时她非常害怕,所以装睡,也就是实际醒了,但是装没醒,眼睛也继续闭着。

她舅舅动完就迅速离开了。

她受到的惊吓可想而知,她从床上爬起来开始出门找姥姥,在邻居家找到正在打麻将的姥姥,见到姥姥她扑上去就哭,姥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她就是醒了,心情不好,或者撒娇。

6岁的她经历了这些,因为害怕,因为种种原因,她没跟任何人说。

她不跟人说,是否是好事?当然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后,6岁的她没有得到倾诉,发泄,表达,也没有获得心理疏导,没有打开心结,这件事情从此埋下隐患,心理障碍从她6岁开始就在看不见的地方生根发芽。

等她长大后,这个隐患所带来的后果开始呈现。

她的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因为她没法让男人靠近自己,男人一过来她就拼命反抗,甚至会一脚把男人踢开。

第一个男人觉得她有问题,选择了离婚。

她的第二次婚姻,老公很爱他,也很温和,从不勉强她,但是她很痛苦,她觉得对不起老公。她没法让男人靠近,她没法拥有正常的性爱。

我问她 ,当时你为什么不告诉你妈妈?

她说:我觉得我妈妈不爱我,我爸爸妈妈重男轻女,只喜欢我弟弟,我一直在我姥姥姥爷家,我父母根本不怎么管我。

我说,这个问题如果当时就面对并解决了,允许你充分表达,允许你哭闹,接纳你的一切表现,然后及时对你心理疏导,那么就不会有你今天这么严重的心理障碍。

你舅舅当时并没有真的侵犯你,他可能因为年轻,欲望强烈,一时冲动,但是当时只有6岁的你,确实受不了,而且那种感受肯定是非常糟糕,觉得恶心的。

她说,是的,我知道,这件事情完全是因为在我心理发酵了这么多年,而我一直无法表达,我对任何人都没有说,不说不代表就能过去,我过不去,我非常难受。我恨我舅舅, 我很少参加家庭聚会,我不愿意面对他。

我问她:你一直非常恨你舅舅,没法释怀,对吗?

她说:是。

我说:那认真和你舅舅谈一次,把你的感受告诉他,把你真实的情况,你这些年的压抑、痛苦,你的感受体会通通告诉他,痛快淋漓表达一次,不是兴师问罪,不是抱怨指责,只是让这么些年压抑的东西表达出来。

你只有自己主动来面对这个坎,这个坎才能真正迈过去。

我讲完这个故事,问这个妈妈,你觉得她有错吗?她6岁经历的事情是她的错吗?如果她和妈妈关系好,亲密,信任妈妈,她会第一时间告诉妈妈,那么当时在妈妈的帮助下,她不会无辜掉入这个坑里。这个事情的错误导向形成的坑,极大的影响了她现在的生活。

这个妈妈听完我的讲述,好像有点后悔了,她问:那我现在怎么办?她5岁的那件事情,我该怎么办?

我说: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且你女儿现在也不会跟你们说了(当年她拼命说,你们没人相信,觉得她胡说),你们只有等,等她那天足够相信你,信任你,她会和你说,在需要的时候向你求助。

妈妈接着叹息了 一声:唉!怎么这么可怜呢!

抽动还是抽动症?

我问:你知道你女儿抽动的情况吗?

妈妈说:不知道。

我说:你女儿来问我,她不确定她的抽动症,因为她的喉咙经常发出清嗓子的声音,我告诉她,她很有可能是哮喘引起的抽动,这个抽动和抽动症不一样,你女儿,哮喘挺严重,对吗?我已经告诉她如何辨别,所以具体她是抽动的情况,还是抽动症,这个还得详细了解。

家长对孩子的不满意来自头脑标准

我问这个妈妈,她是否是独生子女。

妈妈回答说:不是。

我问她,是否她可能没经历过她女儿这样的情况,家长经常对孩子不满意,觉得孩子不够好,这种感受很不好,非常压抑。

妈妈说:我没有对她有多么高的要求,没有要求她学习成绩多么好,我只是要求她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简单的该做到。

我说,很多家长估计都觉得自己是这样,其实仔细想象,孩子可能并没有怎样不好,怎样不堪,只是永远达不到家长希望的标准。所以,家长总是不高兴,不满意。

妈妈说:嗯,我确实不高兴,我回到家看到她就不高兴,我确实对她不满意。

我问这个妈妈,是否你这样每天抱怨孩子,不满意孩子,恨孩子,对孩子就有帮助呢?

看见才是爱,当你没有看见孩子的时候,爱怎么出现?

当你没法看见孩子的时候,你头脑里跳出来的就是各种标准,然后你就会说教讲道理,你会不满意。

为什么你的孩子愿意跟我说?因为我懂她,我看见她了,我能接纳她的一切情况,这个时候我和她之间自然有互动,有回应。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不满意,只是导致了孩子的压抑,对孩子的成长没有额外的益处。

如果你确实无法做到心平气和面对孩子,你一看到孩子头脑里跳出来的就是评判:她怎么能这样这点事都做不到,做不好,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们最好分开住,其实如果不是疫情,孩子不得不呆在家里,你们不会有这么多矛盾。

孩子已经成年了,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她睡到几点起床,是否上网课,这都是她自己的事情,你越界干涉,你用了脑控的方式认为,她应该要怎样怎样,她必须要怎样怎样,这其实是你越界,你的自恋幻想,妄想掌控孩子。

她睡的晚起的晚,她自己觉得合适就行;她不上网课,自己自学其实更好,成年后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学,自学能力更重要;她不收拾自己的房间,只要她觉得舒服合适,这是她的自由。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不满意,其实代表的并不是孩子真实的状态,而是孩子没有达到家长头脑里的标准 。

你女儿最终会成长为什么样,不取决于你,而是取决于她自己。

家长其实只是孩子的容器,接纳并允许,然后言传身教,积极引导,积极引导并不是脑控的形式,并不是在头脑设定一套标准:你必须这样,你得那样。

两个人在一起需要的是真实情感的互动和链接,而不是刻板的程序模式,你只能A,不能B。

妈妈也需要被看见被肯定,彼此看见,彼此用爱温暖对方

我和妈妈通电话的整个过程,我经常表达(肯定她):你女儿其实一直知道你对她的爱,知道这么多年你一个人的辛苦,忙工作忙着照顾她,她爱你,也知道你的付出,知道你的好,要不也不会请我和你通这个电话,她怎么不让我和她爸爸通电话呢?当然是在她心目中,你最爱她,你对来说最重要。

女儿渴望妈妈看见,渴望爱;同样的道理,妈妈也需要女儿看见,需要女儿的爱和肯定。

当我们通了一个小时电话后,妈妈的高冷情况有了改变,语气和语调都温和 了很多。

最后她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懂了,我会尽量做好,静待花开。

2020年4月20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字:  妈妈突然动不了了  动森主角的妈妈  动森故事 妈妈  妈妈能不能动  妈妈你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