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运动给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新村运动的具体内容)
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汉江奇迹”,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在当时,韩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比例约占70%,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农业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困局中,新村运动犹如一剂猛药,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顽疾”,对推动韩国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背景
韩国国土面积的70%是丘陵山地,农业可耕地仅为国土面积的22%,韩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20世纪60年代初,严重的自然灾害又使四分之一的耕地沦为盐渍化土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很差。1962年,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仅有62美元,农民生活十分贫困,80%的农户住在茅草房中。“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1970年初,韩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让农民的贫困日子雪上加霜,农民衣食无着,不得不靠草根、树皮充饥。同年4月22日,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在地方官员研究对策会上,了解到在全国农村百村待毙的危急关头,却有一个村庄,依靠协力自救、挖井抗旱、种菜种粮,渡过了难关。这表明只有农民才是救灾的主体,农民协力自救就能使农业复兴。朴正熙当即在会上提出,农民要奋起,同心协力地开展复兴农业的新村运动。
△ 1960年代的韩国农村
二、做法
1.奖勤扶勤以培养勤劳品德
新村运动伊始,政府扶持农村的建设项目先上马。韩国政府决定向全国农村每村供应335袋水泥,用来改善村民住房、修筑饮水井台和渠道等与村民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
项目启动一年后,执行效果有了差别,近一半村庄按照规定建房修井,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也有1/3的村庄领回的水泥没派上用场,经风吹日晒变成废品,村民住房依然如故;剩下20%的村庄,将水泥领回后就发给各户自行处理,有些嗜酒如命的人把水泥换酒喝掉了。
面对村庄执行的差异,韩国政府实行奖勤、扶勤的支持政策,将3万余村庄按项目执行的效果,划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所谓基础村是指着手开始新村运动,而自助村、自立村则按村庄道路、屋顶改造、会馆、仓库建设、水利设施完善的程度来划分。当屋顶改良达80%、会馆建设达两座、水利设施完成80%等,即可具备自助村向自立村升级的资格。政府无偿扶持的实物就按执行效果分配。对齐心协力共建完成效果好的升入自立村,第一年每村得到水泥500袋并附加钢材一吨用以奖励。对于那些没有将水泥派上用场的村庄,减少发放量,促使其觉醒改进后再支持。用事实告诉村民,政府的无偿支持是有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要自信、自立、自强。政府大奖重奖那些靠勤劳、诚信、协作精神致富的人。
1971—1978年,在政策的引导下,不爱劳动的基础村消失了,人们在奖勤罚懒的体制下培养了勤劳品德,还涌现了不少先进人物。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的基础阶段发展为改善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更高阶段。坚持执行优先支援优秀村,引导善意竞争,以最少的政府资源,产出最高效益,营造新村运动“勤勉、自助、协同、奉献和实践”的积极氛围。
△ 1970年代,韩国农民改善围墙
2.支持农协自办合作金融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运动前期,由于农业属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一般的城镇银行、商业银行不愿把钱贷给农民,农业资金不足成为韩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拦路虎”,建立互惠合作的农村金融业迫在眉睫。
当时,村民自发开展了“节米运动”,即在口粮当中节约出来点进行储蓄,经过一定的积累以后,农村协会联盟的合作金融业务才真正实施起来。1961年,韩国政府根据农协法建立新的农协,将金融服务与农民组织结合起来,成为韩国农协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当时韩国农协的金融服务事业有两大业务板块: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农协银行,二是以基层农协为中心的合作金融。合作金融主要是根据互助原则,从协会组合成员中集聚资金,贷给组合成员,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及日常所需资金。它是单纯的民间金融,没有一分政府的资金在里面。
合作金融的出现受到了村民的极大欢迎。首先,只要是组合成员,都可以加入金融组织借贷使用资金,村民可以根据农耕的情况和经济作物种植收益分析办理低息的贷款,及时做好农业生产设计和资金投入规划。另外,如果村民手头的资金比较富余,可以把一些钱放进来,享受比一般银行高2%-3%的利息,政府不但鼓励和保护这种做法,还推出相关的优惠政策。
为了安全起见,合作金融制定了存款人的保护制度。如果出现破产的话,保护制度里面的保险就会拿出钱来帮助村民。有了这些实惠的政策,基层农协的合作金融业发展很快。据统计,1973年韩国有200多万农民组合成员,通过1473个基层组合和13个省、140个市开展储蓄或贷款业务,储蓄额从1970年的40万韩元增长到1982年的11亿韩元,贷款额也从1970年的50万韩元增长到1982年的8亿韩元。
2012年,韩国农协的金融业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不变的是农民的合作金融仍由农协自己来办。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合作金融的业务也在不断拓展,比如发行支票、跨行汇款,等等,网络金融业务和电子金融业务的推出更加便民高效。
△ 朴正熙视察新村建设
3.各方力量协同推进新村建设
随着新村运动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而在推进城镇文明建设过程中,多元化力量的共同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学者认为,新村运动既不是长官主导型,也不是民主型,而是全体官民共同促进的运动。
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现代化。农村的电力供应、电话安装、医疗服务、道路修建等工程设施,分别需要商工部、通信部、卫生部以及建设部等支持,为了促进各部门对新村运动的配合和支持,从1970年到1979年,总统让所有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都参加经济计划部每月举行的经济月评会。在经济月评会上,总统推荐成功农民的案例,让成功的农民讲述他们不平凡的成功经历以及遇到的困难。农民对农村用电、通信和农村医疗服务方面的迫切需求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内阁成员。所有政府部门都积极承担了实现农村现代化中相应的工作职责,并共同参与解决预算不足的困难。
以新村中央研修院为培训中心积极开展育人工程。1972年,韩国政府设立了中央研修院并在地方设立了相应的培训机构。新村运动初期,新村教育比较注重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中坚农民的培训,如举办骨干农民培训班、新村指导员班、农协组合长班、农协管理干部班、妇女指导员班、土地改良组合长班水产团体干部班、农村教育骨干人员班等24种培训班,通过集体住宿、集中讨论、生活教育等环节达到教育目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等7个方面到1995年,各层次的新村教育共培训了34.2万多人次。新村运动不仅培养了大批运动“指导者”和运动骨干,而且对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为新村运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志愿指导员队伍积极发挥专业优势,贡献力量。韩国实施了志愿指导员”制度,志愿义务工作者为了区域共同体的发展,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自发行动起来,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无偿为社区提供服务。一般义务工作者大多数来自大学教师、大学生等素质比较高的群体。据统计,仅在1970-1978年期间,参加新村运动的新村指导员就达到278万人,公务员30万人,190多所大学的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各大学和研究所纷纷成立了新村运动研究所(会),通过社会调查,有针对性地研究社会问题,再把研究成果带到实践中验证,好的经验和技术加以推广,提高了政府科学决策和运作的效率。
△ 新村运动中人们在拓建道路
4.充分发挥村民在新村运动中的主体作用
村民是新村运动的主体,新村运动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验证了自主、自助、自强、合作的精神和力量。
在运动初期,让农民上台讲述自己的事情,不分身份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一同参加培训和劳动,始终以农民为运动主体,农民自己选举新村指导员。上什么项目、项目的进度如何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基层新村运动的组织者是从农民中选出的“指导者”,而不是具有准公务员性质的村长。即使政府认为对农民有益的事情也要先征求农民的意愿,真正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决不强制推行。
20世纪70年代末,韩国新村运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后,政府行政领导逐步退出,村民的自治力量开始兴起。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地组织了开发委员会主导新村运动,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并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设立村庄基金,自发组织修筑乡村公路、整治村庄环境、发展文化事业和社会救助等活动。
可以说,韩国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以至经济持续发展进步,得益于新村运动。回顾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有条明晰的轨迹,那就是坚定不移地以政府支援项目来激励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同时以勤勉、自立、协同的精神,推进人的道德建设。此后,在城市开展“广泛互助运动”“和谐爱护邻里运动”“讲道德守法纪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以新村精神激发人们内心勤劳、友爱的潜能,提升人们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素养。
三、启示
现代化进程加速之后,由于城乡之间对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差异,城市加速发展、乡村相对落后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加快建设新农村成为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建设才能避免走过场阵风?韩国新村运动给我们提供了范本:
其一,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未来都离不开政府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导向作用,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和技术、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带动、倡导和扶持新农村建设。
其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适时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农民主导、政府和社会合力建设的转换。在国家扶持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扶持形式,破除农民“等靠要”思想,使农民自觉树立勤者得益、懒者吃亏的意识。只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核心成为农民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才能够真正成功。
其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文化建设,政府对农村的扶持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物质支持上,而是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和完整的。
——选编自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组织编写《领航中国——新发展理念案例选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08,第100——107页。
本期编辑:朝 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