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人才招聘网最新招聘2022(舟山人才市场招聘信息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一
世界包括中国的人口总是在不断的流动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造就了一大批流动人口,基本是外出务工人员。每年的春运,就是一场流动人口回乡过年的大戏,据统计,2018年春运期间,40天内,全国旅客发送量约29.7亿人次,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的人口迁徙,蔚为壮观。
当流动人口在一个地方安家落户后,便成为户籍在册人口,经过几代后,也就同化为本地人了。人们的脑海里常常会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分的概念,在我小时候经常听人家骂人的时候,就说是某某是外地人,或者特指某个地方的人。当时我不明白,难道外地人或者这个地方的人都不好?素质都很差?或者都不文明?
在舟山,人们习惯性的骂人为安徽人,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安徽人来到舟山打工谋生。由于农村人的习性,没文化成了打工者的代名词。
那个时代,没有实名制,街上也没有监控,因此犯罪成本比较低。又因为贫穷,曾经一些安徽人在舟山做些坑蒙拐骗的营生,小偷小摸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给舟山人的印象非常不好,于是这部分人就成了安徽人的代言者了。
我不是要为某些安徽人不文明的行为辩护,我想要表达是不应该因为这部分人过去的行为,而使得人们对一个地方的人产生偏见和误解。
二
姓氏,是人们追根溯源的标志,但因为舟山海岛的特殊原因,明清多次海禁,历次海禁都将岛上房屋损毁,将岛民迁居大陆,主要在宁波一带,很多人并不是舟山的原住民,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一直以来,寻根问祖是舟山人的一件大事情。
舟山部分村落姓氏溯源表
村名 |
姓氏 |
现居地 |
先祖始发地 |
迁徙舟山时间 |
吴家大院 |
吴 |
舟山临城 |
宁波慈溪 |
清朝 |
墩头村 |
黄 |
定海紫微墩头 |
宁波鄞县 |
明正德 |
洪家村 |
洪 |
定海北蝉 |
慈溪洪塘 |
清康熙 |
唐家街 |
唐 |
定海马岙唐家街 |
宁波畈田 |
清康熙中期 |
马目人 |
部分人 |
定海马目 |
福建人 |
元世祖年间 |
潮面村 |
张 |
定海白泉金寺岗山 |
宁波慈溪城东宅前鼎 |
清康熙中期 |
大猫岛 |
龚 |
定海大猫 |
绍兴 |
不详 |
北马峙村 |
杨 |
定海北马峙村 |
鄞州陡亹 |
民国 |
柴戴岙 |
柴、戴、王 |
定海岑港岭下 |
宁波、镇海 |
不详 |
外礁门村 |
戴、王、刘 |
定海长白 |
镇海穿山、贵泗桥 |
不详 |
西蟹峙村 |
汪 |
定海西蟹峙岛 |
宁波 |
不详 |
繁强村 |
王 |
定海白泉 |
山东迁至定海城中,复自城中徙至白泉 |
清康熙以前 |
潮面村 |
张 |
定海白泉 |
宁波慈溪城东 |
清康熙中期 |
石礁 |
夏 |
定海双桥 |
昌国(即今定海)观察录事参军夏祁后人 |
南宋 |
北斗岙村 | 定海马目 |
宁波镇海 |
清朝海禁结束后 |
烟墩 |
定海烟墩 |
黄沙村 |
诸葛 |
定海北蝉 |
宁波韩岭市 |
明 |
涨次村 |
叶 |
定海岑港 |
宁海、福建 |
清同治年间 |
毛峙村 |
张 |
定海小沙 |
宁波镇海贵驷水灌口 |
清嘉庆 |
孙 |
宁波镇海后海塘 |
不详 |
陈 |
河南 |
不详 |
丁家大院 |
丁 |
定海册子 |
宁波镇海双峰丁家山下 |
清初 |
郑家塘村 |
郑 |
定海东蟹峙 |
宁波镇海 |
清康熙 |
盘峙岛 |
邵 |
定海盘峙 |
宁波、镇海 |
清康熙 |
余家村 |
余 |
定海长白 |
宁波镇海清水浦 |
清乾隆 |
周虞村 |
虞 |
定海大沙老街 |
慈溪虞家 |
清乾隆年间 |
周 |
新昌 |
明隆庆 |
干石览周家 |
周 |
定海干石览南岙周 |
新昌 |
明隆庆 |
六井 |
陈 |
定海石礁 |
镇海庄溪 |
嘉庆 |
南山夏村 |
夏 |
定海双桥紫微岙 |
鄞县望族 |
北宋 |
后岙村 |
陈 |
定海白泉后岙山脚的大溪坑边 |
鄞县姜山陈家庙 |
清康熙 |
方家 |
方 |
定海大沙 |
宁波慈溪 |
明万历 |
翁家村 |
翁 |
定海白泉 |
慈溪三北翁家岙 |
约为清康雍 |
翁家岙 |
普陀大展 |
曙光村 |
金 |
普陀勾山老街附近 |
宁波柴桥 |
不详 |
赵家岙 |
李 |
普陀芦花 |
鄞州五乡碶 |
清时 |
厉家村 |
厉 |
普陀秀山 |
慈溪慈北 |
清康雍 |
顺母涂村 |
张 |
普陀朱家尖 |
镇海 |
民国 |
干施岙村 |
李 |
普陀干施岙 |
镇海小港 |
明崇祯年间 |
施 |
温州乐清 |
不详 |
翁咪龙村 |
翁 |
普陀展茅翁家岙 |
其先祖南宋由莆田入仕浙江,居于余姚,明迁慈溪三北 |
清初 |
柴家村 |
柴 |
普陀大展 |
宁波鄞县 |
明时 |
紫微岙 |
定海紫微岙 |
普陀大展 |
不详 |
岑港 |
定海岑港 |
定海 |
定海城关 |
施家岙 |
缪 |
普陀芦花 |
由山东兰陵,后迁至越州,今绍兴,再定海为官留下 |
不详 |
塘头 |
翁 |
普陀塘头 |
慈溪三北 |
明万历五年 |
刘家湾村 |
刘 |
普陀芦花 |
宁波 |
不详 |
里山 |
徐 |
普陀里山 |
普陀里石门 |
清道光 |
路下徐村 |
徐 |
普陀展茅 |
宁波徐家园 |
明崇祯 |
朱家尖梓岙 |
施 |
普陀朱家尖梓岙 |
温州 |
不详 |
沈家门 |
普陀沈家门 |
乐清 |
马岙村 |
於 |
岱山高亭 |
萧山临浦白塔湾 |
清康熙中叶 |
方家岙村 |
方 |
岱山方家岙底 |
宁波镇海骆驼方家,祖籍河南 |
明末 |
花鸟村 |
岛民 |
嵊泗花鸟 |
台州、温州以及岱山 |
不详 |
从表中可以看出,舟山的渔农村的海岛先民自宋以来很多都是由大陆迁居而来。主要是宁波如镇海、慈溪一带,也有附近城市台州、温州、绍兴、杭州,还有来自其他省份的,如福建和河南等。因为宁波和舟山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关系,往来相对便利,因此以宁波人居多。历史上,定海县也曾经划归宁波府管辖。
迁徙到海岛舟山的人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生活所迫。很多人为了生计与生存不得不远离故土,背井离乡。
一般家谱记载较详细的多是大户人家,在舟山做官的,或者诗书传家的乡绅,属于名门望族。他们的先祖基本上是在舟山为官的,如定海双桥南山夏氏,始祖夏善,字惟宝,北宋人,任明州鄞县丞,遂籍于鄞。定海南山夏氏始迁祖夏祁,字晋彦,生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夏氏第五世。其长兄夏邵,以贤才仕擢兵部尚书;仲兄夏邴,由明经仕至兵部员外郎。
又如普陀区芦花施家岙缪家先祖曾在定海当主簿官,士民戴其功德,因而留下,建房于老屋基,五世同居,后清兵遗移,弃官经商。
三
正如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移一样,影响舟山人口流动的也有政治因素,也有像湖广填四川那样的行政手段。明清时候的朝廷实行海禁,损毁民居,要求岛民上岸,所以好几次,时间长的达二十多年,岛上都了无人烟。
舟山地处海岛,古时候可以算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舟楫不便,交通障碍的时候,这里可以说是世外桃源了。于是可能会有逃难的,逃荒的,躲债的,避仇的,逃刑罚的,或者想开创一番事业的人纷至沓来,海岛便成为一片“淘金的热土”。
现在的很多舟山的外地人,基本都是工作原因留在了舟山。如沈家门有很多台州人的后代,他们的父辈加入到了出海捕鱼的行业;也有很多舟山解放后南下部队官兵的后代如山东人和江苏人;还有许多知青和支援海岛建设的人扎根在了舟山这片热土上。
四
据考证,历史上,第一批迁徙的到舟山的是5000年前的宁波余姚的河姆渡人。衢山岛上的孙家山遗址和蛤蟆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可以佐证。一些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如陶器、石斧、锛、凿、簇、刀、破土器、耘田器等等,这些文物经鉴定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是相似的,现藏于舟山市博物馆。当然也可以脑洞大开,说衢山岛上的土著岛民漂流到余姚去的,不过这种概率相比生产力低下,交通工具不发达时候的原始人由余姚抱着木头沿钱塘江顺流而下到衢山岛的容易程度来比较要低的多。
来源:网络,文章有删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