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奕什么的名字男孩(卢奕预约挂号)

2022-10-26 20:28:11 0

卢奕什么的名字男孩(卢奕预约挂号)

六 一 四

……

READ ON

卢奕

点燃一个时代的光芒

卢奕,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院长、眼科主任,白内障学科主任;上海市眼科质控中心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并入选新百人计划。主要从事眼科白内障及晶状体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专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复杂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医术精湛,主持的先天性白内障治疗和微创白内障技术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共五次。中国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眼科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诊室的门被推开了,忽然涌入了十多个人,把小小的诊室瞬间占满了。有男人,有女人,有小孩。正在裂隙灯前的他心头一紧:难道出了什么岔子?但是,见到一张张笑脸,还有手里捧着的鲜花和锦旗,他瞬间明白了。“这就是做眼科医生最大的荣耀,我治好了许多先天性白内障孩子,家长们组团来看我。孩子们还带来了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小鸭子,小企鹅,大家争着与我合影——那一刻,做医生以来所有疲惫、艰难、困惑,甚至委屈,都得到了释怀。”

采访这天,全国首个“散光矫治手术培训中心”落户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蔡司散光晶体AT TORBI709M/MP新技术研讨会同期举办。他作为主人,照应着各位专家和各路媒体。我们的谈话,见缝插针。

谈话很温暖,他的眼神很干净。在说到少年时用了一天时间拆掉了一台海鸥120黑白相机,又用了一天时间全部拼装完毕,完好使用,令修理店店员都大惊失色时,他是得意洋洋的。不过,那时他不会料到,40年后的这双手,让无数人从此走出沉沉暗夜,见到灿烂艳阳,燃起新生的希望。

临床,科研,行政,教学,他的角色始终在切换,但是最让他气定神闲的,是在显微镜下的天地。“我在修地球,修小地球。说实话,地球发生了什么,我可以无动于衷,但是这身子底下的小地球,关乎人一生的命运,而我这一双手,决定了这个人的光明与黑暗。”

业界公认,在国内是他引领了“白内障超乳手术”这一技术,成了国内领跑者之一。有人说,在白内障超乳领域,他开创了一个时代,点燃一个时代的光芒。他摇摇头:医学是天下公器,我不想做个光会开刀的医生,我有我的使命感。

他是1965年生人,带着这个年代中年知识分子普遍都有的特征:危机感和使命感。1987年,他从浙江前往上海读研,背着简单的行囊,这一年,上海陆家嘴轮渡发生踩踏事件,虹口发生“于双戈枪杀案”,黄浦江两岸的高楼大厦还没有建造,东方明珠还只是一张不完善的图纸。

“谁也不知道,命运会推着你走向何方,三十年细说从头,还是原来的我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故乡到他乡,我没有蹉跎岁月,为这个时代贡献了青春和热血。”他说。

“是什么支撑着你走过三十年呢?”我问。

“情怀,还有情义。”他说,这几天的睡前闲书是《隋唐演义》,秦琼、单雄信、王伯当、罗成,一页页风云变幻。“这部翻烂了的小说,是用来解乏。闲书归闲书,我们也无法体会古人英雄相惜,求贤若渴的心态,但这就是中国人历来都有的情怀和情义,哪个年代都挥不去的。”

1

从医之路

1965年,卢奕出生在浙江永康。

永康,古称丽州,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相传三国时代,东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保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

“我也没有想到,自己将来的人生,真是走在永康的路上。”卢奕笑道。事实上,他走上这条路,源于家中的变故。“我家里没有医生,学医这个一刹那的念头,来自初中那一年父亲患了一场大病,生死攸关,全家忧心忡忡,心急如焚,年少的我亲眼目睹白袍战士的伟大和神圣,高考填报志愿,这个念头又从心底升起,在家人的助推下,我决定从医。”

卢奕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热情有时候与兴趣并不能划上等号,那时候,卢奕真正的兴趣,是在工科。高中生时期的卢奕,动手能力就极为突出。他爱摄影,父亲给他买过一台黑白的海鸥120照相机,相机坏了,拿去店里修理,店里束手无策。卢奕一发狠,拿着相机回家一通捣鼓,把所有的零件都解体后重装,居然又能使用,完好如初。“也许我原本更适合做个工程师,所以刚入医科大学那阵子,背不完的课程,做梦都在背诵,挺不适应的,说实话,有点后悔了。”

后悔也只是一瞬间,卢奕很快还是适应了,他被学习氛围裹挟着往前走,学的比谁都刻苦,就在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决定毕业后考研。“这是与生命打交道的工作,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和努力,本科那点知识是不够的。我想站得更高。”临近毕业,卢奕报考了上医的研究生,专业方向,眼科。

“行业内都说眼科是金眼科,需要心细如发。而我的手巧,更适合显微镜下的精细操作。年幼时在家乡,见农人在田里耕作,他们笑称自己是修地球的,我后来回家乡,也说自己修地球,我修的是人体上的小地球——精密的眼球就是我施展的天地。”

1987年,卢奕来到上海攻读研究生。

从那时开始,他就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五官科医院)一呆就是三十二年,从青涩懵懂的年轻人,成了一个阅经世事的中年人。

2

“该出手就出手”

硕士生、博士生,卢奕连续攻读下来。

他的硕士生导师褚仁远教授,是我国医学验光机医学配镜的创始人之一,博士生导师郭秉宽教授,眼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眼科之父,是五官科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卢奕在两位导师的先后培养下,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和学术的基础。

而在临床上,由于领悟力强、天赋出众,卢奕得到了许多锻炼机会,拿他的话说,活永远都干不完。在各个亚专业轮训时,每一个上级医生都是他的老师,他的手术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借鉴各个老师的特点,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术风格。

“该出手时就出手”,卢奕认为,一个优秀的眼科医生,手术台上一定要果断、精准,“这一刀,往往决定了光明和黑暗。”

1988年,卢奕迎来了独立的第一台手术:青光眼手术。在手术台前,他努力平复着紧张又有点兴奋的情绪,调整着呼吸节奏,半个小时干脆利落的操作完成,后背蒙了一层薄汗,上级医生对他点点头,不错。卢奕松了一口气,初试牛刀的自信开始洋溢在胸间。

研究生和住院医生培训的阶段,是卢奕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当年科室正遇上人才梯队的青黄不接,以及相对宽松的医疗环境,给了他很多崭露头角的机会。1999-2000年间,他的技艺走向了成熟,甚至能挑战别人难以进行的手术。

事实上,在年轻医生的岁月里,卢奕把几乎所有的眼科手术都历练了一遍: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眼底病等一一涉足。“基础很重要,正因为各方面都扎实,有广度才有深度,有面才有尖。历经了十几年,才能选择更适合的专业。”最终,卢奕把自己的方向定位在晶状体白内障手术。

3

“领跑者”

2000年,卢奕开始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他是国内接触这类手术最早的一批医生。卢奕没有意识到,他引领了这一技术在国内的先河,成了“白内障超乳手术”国内的领跑者之一。有人说,在白内障超乳领域,他开创了一个时代,点燃一个时代的光芒。

“我始终坚信,白内障超乳手术的优势明显,会使病人更多的获益,将造福更为广众的人群。但是刚开始接触这项技术,遇到过太多困难,由于技术掌握不完善,导致病人手术效果不好,出现各种并发症,压力很大,经常失眠。”卢奕说。那段困顿的岁月,没有人能够教他“该怎么做”,技术的掌握只能通过出国访学和参加各种相关的高尖会议。查文献、做交流、在动物眼球上反复模拟,冥思琢磨、摸索总结,在一些质疑声中,卢奕认定这条路是光明的,且光明就在前方。半年多时间,在做到100例时,卢奕终于有了自信,他发现自己已经掌握技巧,此后更加成熟老练,对最复杂的白内障、最硬核的状况也能从容处理了。

在探索新技术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对卢奕帮助很大。

早在1998年,台湾李德孝教授来医院讲课,是他带来了白内障超乳先进的技术、案例和手术录像。“超声乳化是无坚不摧的,什么都能做。”这句话,从最初就建立了卢奕的信心,从此开始在这条大道上飞奔。而另一位是日本的学者Akahoshi,他提出了白内障超乳手术“高负压、低能量”的概念,能最大程度减少创伤,最快速度恢复视力。而传统观念认为,设备调试需要高能量才能做,但是Akahoshi颠覆了传统的手术理念。

“一位从手术远景,另一位从手术理念上给了我最大的支撑,似乎打开了一扇窗,新鲜空气一下子扑面而来。”卢奕表示。

4

人文与科研

从2000年往后匆匆二十年,卢奕成了国内业界著名“大佬”,白内障晶状体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他主持的先天性白内障治疗和微创白内障技术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共五次,其中四次为第一完成人。这也是卢奕真正成熟的二十年,他对手术的理解发生了微妙的心态转变。

“之前一味追求手术完美、无懈可击,追求技术改进、巧夺天工。不是说这不重要,但是,手术做的越多,越会思考手术背后的内容,越来越着眼于医生的本职。眼科经常会遇到,有时候手术做得好,但病人不一定满意。所以医生除了手术,要专注于人文关怀,理解病人心理,解决病人想要,才是最重要的。”

是一件足以让他一夜成名的事,点醒了卢奕。

21世纪初的一年年底,有一家媒体找到卢奕,希望他创造一个眼科手术的奇迹,“一天之内做掉300例白内障手术”,并且全程直播,申报吉尼斯纪录。“一定全城轰动,世界关注。”媒体这样向他形容。建议是诱人的,但思考再三,卢奕婉拒了这个建议。

“医生不能为了做手术而手术,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追求术后康复的效果,而不是追求数量。我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比较快,简单的白内障最快时3-4分钟就可以完成,但要作为一种在数字上的挑战,这和医生的信条有悖。手术要精细,病人要痊愈,各方面的因素都要考量,快不等于水平高。”

除了临床技能和人文思考,卢奕也着眼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成立,卢奕担任院长,这为他的科研突破创造了条件。2017年,眼科研究院的国自然项目达23项,前所未有,并列全国第一。

“手术不仅要会做,更要推广要传承。在我看来,科研并不是负担,医学是天下公器,一项新技术要得到大家认可,一定要以论文形式表达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同行接受、学习和传承。我不想做个光会开刀的医生,我有我的使命感。”

口述实录

唐晔

卢教授,最近全国首个蔡司“散光矫治手术培训中心”在上海五官科医院成立了。您能先谈谈这项技术,以及培训中心的落成对患者的意义吗?

卢奕

好的。据统计,国内屈光不正人群已达4.8亿到5.3亿,散光患者便是“主力”。不仅如此,我国目前白内障患者已占据全球总数1/3,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因此,针对以白内障合并散光、极限屈光度数患者治疗为主的散光晶体AT TORBI709M/MP问世,为高度近视、散光患者带来福音。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眼耳鼻喉专科医院,上海五官科医院长期致力于探索业界创新突破技术的临床应用,此次联合蔡司成立“散光矫治手术培训中心”正式引入其蔡司AT TORBI709M/MP 散光矫治人工晶体、积极推进散光精准矫治及规范化操作即为力证。

处于万物互联、消费升级时代,民众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显著攀升,双目所及本应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但饱受散光及白内障双重困扰的患者就像是看不到实物的真正样子,模糊、扭曲、变形,无法享受大千世界的美好,临床上更有甚者,严重干扰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对人的一生受到影响,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屈光度数处于高度或极限水平的患者更是对新产品和新技术期待已久。相信随着培训我们医院的散光培训中心的落成、后期技术培训的跟进及术式操作的规范化实践,培训更多专业的临床医生散光手术技术,让更多患者恢复视觉清晰度和视力健康。这也是此次培训中心成立的最终目的!

唐晔

卢教授,您现在作为眼科主任,带着这么庞大的团队,在团队发展和管理上有何思考呢?

卢奕

谢谢。团队建设是目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有两个团队,一个是眼科大团队,整个眼科170多个医生,加上进修医生有300人的庞大队伍,每个领域都有权威专家。2010年我被聘为眼科主任时说,我可能能力差一点,但是人品不错(笑),大家有什么发展方向,绝不挡路,一定全力支持,虽然亚学科都有不同方向,但我们是一艘船,要共同发展。

另一个是小团队,那是白内障晶状体疾病亚学科主任。在这个亚学科上,我会注重方向性的把握,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又要争取科研突破。我从1999年开始带学生,很幸运,整个学科都是我的学生,也都是最优秀的学生。至今,我们团队保持每个月有半天时间知识共享的习惯:找文献,大家读,讲收获。加上每周一两次课题交流,临床和科研两手抓。

唐晔

您的身份中有临床,有行政,最快乐的是什么呢?

卢奕

可能做专业工作时是最享受的。一上手术台,什么烦恼也没有了。有天赋和能力开刀,解决患者问题,这是最大的快乐。不过,我还是很愿意寻找快乐的。科研也有快乐,发表论文、拿到奖项的意义在于被认可;行政工作也能从中取得成就感:在决策者的位置上,让有才能的人发挥才能,让大家都有机会。

唐晔

作为当代杰出的眼科医生,您如何评价现代科技与临床的关系呢?

卢奕

有句话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某种程度上,外科医生的成就取决于外科产品,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的发展。就像眼科,没有高精度显微镜,再有天赋,肉眼也比不过科技的力量;没有人工晶状体也没法置换功能丧失的晶状体。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另一方面,科技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人文关怀,比如手术操作设计。

唐晔

您觉得,新时代下,怎样做一个好医生?

卢奕

和病人的交流,某种程度上比掌握技术更重要。医学的核心价值是技术与人文并重,做医生的,本人不能把这份职业等同于开个刀,配个药。“总是去安慰”是必须的,要把病人的意愿和需要放在第一位。我总是对学生说,面对病人,要尽力想办法,也要充分交代风险,考虑现实因素。我对病人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我尽力,我们共同努力。万一不行也请谅解。

在眼科,体谅病人的痛苦至关重要。眼病排在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疾病的第三位。我听很多患者说过:断胳膊断腿好过失明,失明是生不如死,没有信心活下去了。我的导师郭教授是这么让学生体会的:让同学们闭眼三分钟,三分钟后,你们还可以睁开,而有的病人却永远看不见了。其实,同情和安慰往往苍白,我只能保证:尽力去治疗。

唐晔

您现在还有空闲时间吗,您会做些什么?

卢奕

闲暇时间仍是很少,精力不够是我最大的担忧:很多事想做,但时间有限。不过,我每周会打2小时网球,一定要运动运动,才能保证手术台上的体力。睡觉前,我会翻几页历史、演义之类的小说,最有效解除疲劳和焦虑。最近,我的枕边是一部《隋唐演义》(笑)。

唐晔

如果回到原点选择,您会选择从医,还是做一名工程师?

卢奕

我一点不后悔从医这个行业。修“小地球”的快乐就是给病人带来最宝贵的光明。不过,虽然没有成为机械工程师,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人体的工程师机械师:比如病人得了冠心病,冠状动脉堵塞,医生可以在堵塞位置放支架;而眼科就像是更精细的机器:白内障病人,晶状体浑浊,用人工的晶状体把失去功能的换掉,就像照相机换镜头一样。优秀的医生,就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我有时候做着手术,仿佛找回到自己儿时摆弄那些机械的状态,感受到莫大的快乐。

采访/唐晔 编辑/豆豆

或有感而发,

关键字:  卢奕什么的名字男孩  卢奕预约挂号  卢奕眼科医生  卢奕医生简介  卢奕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