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博士英语资料完整版百度云(钱博士英语电子书pdf百度云)
上次去上海讲课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去拜访了仰慕已久的昆山杜克大学(DKU),并从王建利博士那里了解了一所排名前十的美国大学如何排除万难入驻中国背后的故事。
这些年,希望引国外教育资源来中国的人都知道,要说服美国的中小学校来中国开分校有多么不容易,更别说投资动辄数亿的大学了。其实逻辑也很简单,人家在美国好好的,干嘛要来中国?
中国人貌似现在最拿得出手的就是钱,但是绝大部分的美国学校都是非营利学校,人家偏偏不图你的钱。即使急需用钱建个操场,翻修一下宿舍楼,一想到海外办学要付出的人力和心血,以及可能砸牌子的风险,董事会也通常不愿意就范。
要办一所大学所需要的巨大的土地、资本、以及政府和本土大学的支持跟开一家连锁幼儿园不是一个等量级。昆山杜克校区总面积1300亩,目前只开发了200亩校园,不算土地成本已经耗资12个亿。作为中间的协调人,在这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王博士没有细说,但我可以想象。
和其他在中国办学的海外学校不同,杜克既不是为了出租一块金字招牌赚点快钱,也不是简单应付一下,输出点课程和借调几位教授,而是每年拿出和昆山政府对等的真金白银注入昆山校区,从极富设计感,还得了环保金奖的校园设计就能看出来什么叫良心品质。那你说人家图个啥呢?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Denis先生一句话让我似乎猜出其中隐情:在美国杜克大学酝酿了三年的课程改革最后竟被校委会否决,因为有太多已经拿到终身教授的保守派安于现状,不希望看到改变。
世界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变化发展,而教育则一如既往的缓步前行。中小学如此,大学更是重灾区,很多教授的讲课笔记十几年没更新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上个世纪越出名的大学越将面临“船大难掉头”的挑战。
和中国的大学一样,如果教授们还躲在象牙塔里,死守着自己所谓的专业领域,不愿跨界思考,不愿与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的世界接轨,将很快失去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学生的被动接受和尊敬。
而昆山杜克则是一张白纸,没有包袱,没有灰尘,没有来自老一辈的阻力。只有那些最敢跨学科,最富创造力的教授才敢来中国,才愿意来昆山校区,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有可能实现在美国杜克都实现不了的梦想。这也是我坚信假以时日,昆山杜克一定能超越美国杜克的根本原因。
王建利博士还做了一件我认为绝顶聪明的事:他越过对教授们其实并没有太多操控权力的美国大学校长,绕过任何机构不可避免的低效的官僚制度, 直接动员渴望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年富力强的教授,为他们的科研项目注入资本,并帮他们对接中国政府和高科技企业,让他们主动愿意来中国。
创新型大学不但需要创新型的教授,更需要创新型的学生。昆山杜克的毕业成果不是一篇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的论文,而是要求学生综合了四年的学习内容打造一份Signature Work,一个真的可以为改变世界做点贡献的项目。
今年杜克昆山终于众望所归的开始招收本科生,首届只招175名大陆学生和50 名国际学生,师生比例超过1:10 。我小时候觉得昆山好遥远,但其实从上海做火车17分钟就到了,据说将来苏州和上海的地铁都会在昆山汇合。
我真心希望那些对陈旧的大学教育体制已经有所怀疑的优秀学生大胆考虑一下:去一所被上个世纪认可的所谓“名校”,按100年前制定的课表选一个专业?还是去一所面来未来,充满未知的全新大学,参与把它建设成自己心目中高等学府的样子。就像Denis校长说的:
Areal global citizen does not only live in the global village but builds it.
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不光是生活在地球村,而且参与建设它。
杜克大学克服万难落户昆山,其实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是我这次去青岛闭关写书,借住在王建利博士家里,王博士的父亲,一位退休的老校长告诉我的。并非腰缠万贯的王建利博士当年瞒着夫人把准备买房的200万美金捐给杜克,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夫人的原谅。
而他的捐赠条件是这笔钱专门用于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钱给了杜克,却没进美国人的腰包,反倒得到了美国人的尊重。如今王博士以美国杜克大学教育发展理事会理事的身份,奔波在中美两国之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着默默无闻而非同一般的贡献,这份赤子情怀实在让人感动。(中国两所我最钦佩的学校:探月学院和一土学校都是王建利博士的投资和深度参与)
钱博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包括中西方教育比较,沉浸式双语教学,21世纪技能素养,国际学校规划及管理,中西合璧的课程设计与统整,面向未来的校长及教师培训,体验式学习,项目制学习,母语及第二语言习得及教学,跨文化传播,留学指导,游学及营地教育等等。闲暇时,钱博士喜欢旅行、烧菜和练习中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