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 )为先(育人为本旨在落实什么的根本任务)

2022-11-14 12:47:46 0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 )为先(育人为本旨在落实什么的根本任务)

育人重在育品。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要培育完整的人。让越来越多高素质、高能力、德才兼备的人涌现出来,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教育过程中都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在我国的教育思想中,从古至今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在传统儒家的价值观体系中,自古即有“三不朽”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者之中又视“立德”为“太上”之功。这种“立德”为“上”的主流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古代诸多有识之士的教育观念,一致将“立德树人”确立为“黄金”教育理念,并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中国近代杰出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现代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上品,德才兼备是精品”。也就是说育人要德育为先。新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做人以德为本,要成才,先成人。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漠视、轻视、淡化育人功能的现象有所抬头,重能力、轻德行,重分数、轻素质,重尖子、轻全体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表现,这是淡忘教育根本目的的表现,这是追本逐末的表现,这也是为一校之私、一己之私追求个人利益的表现。其实,学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随着时代变迁,学校的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其最核心的育人功能始终没有变。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办学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目的的回归,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方针也指导了许多年,然而由于整个教育相对于经济的奴仆地位,使得这一教育理念被片面歪曲地理解、实践了许多年。“教育现代化”本应该是人的现代化,“素质教育”本应该是以人的综合素质与内在价值教育为重。然而当前的高考选拔制度面前,在“应试教育”这堵严严实实的高墙面前,真正的“素质教育”这股“新风”几乎没有吹进中小学校园;在“教育异化为工具与手段”的乌云下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阳光”几乎没有照进教室”,这一现状着实令人焦虑与沮丧。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张柏苓说过,“现在的教育者,不但是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事。他应该更进一步,‘教学生行’。‘行’些什么?简言之,就是行做人之道。这样,才能算是好的教育。”教育系统要切实确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并建构更加合理、符合教育本质的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学校不再以追求高升学率为上,教师不再以向学生传授应试所需知识技能为第一要务,学生不再以掌握应试所需知识并考出好成绩为首要追求,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切实落到实处,这样可以彰显学校好的德育、学生好的道德品质与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辅相成,为学校能持续重视德育,为教师能持续追求育德、育人,为学生能持续坚持修养德性增添强劲动力。

当今教育,不仅要抓好知识、技能教育,更要抓好德育教育,只有双管齐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能提高国民整体素养,方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李善禹)

关键字: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 )为先  育人为本旨在落实什么的根本任务  育人为本和以人为本一样吗  育人为本作文800字议论文  育人为本还是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