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项脊轩志写的哪一任妻子-归有光项脊轩志背后的故事

2022-11-22 20:10:01 0

归有光项脊轩志写的哪一任妻子-归有光项脊轩志背后的故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是旧时的南阁子。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一个人住下。这所百年老屋,尘土和泥沙渗漏下来,雨水也会漏下来;常常移动桌子,看了又看,没有干的地方可以放。屋子又朝北,不能见太阳,时间刚过中午,房间就昏暗了。我稍稍进行了修整,使房子不漏雨。北边开辟了四个窗子,院子四周建了围墙,来挡住南面的日光,日光反射到房间里,屋子才明亮起来。又在院子里种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显得更加美丽。书架上堆满了书,或俯或仰长啸歌唱,沉思端坐,倾听自然界的声音。院子的台阶上很安静,小鸟经常来吃东西,人来了也不离开。十五的时候,圆月挂在墙上,桂花的影子斑驳,风吹过时影子摇动,非常可爱的样子。

写一个建筑物,来历是很重要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阿房宫”的来历。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是“南昌城”的来历。

“旧南阁子也”,这是“项脊轩”的来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以前我有个学生写散文,起首一句“鸭子桥下面是没有鸭子的。”我说:“有这一句,不用往下看,这绝对是一篇好文章。”

为什么呢?

鸭子桥底下本来肯定是有鸭子的,现在没有了,代表了一种沧海桑田的变化。“鸭子”,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而没有鸭子,是车水马龙的立交桥充斥视野,这是现代化的生活场景,代替了自然风光,文章充满了后现代式的反思。

项脊轩是有历史的百年老屋,这种历史感和随之而来的破旧,成为“我”生活之中的烦恼,也是我生活之中的趣味。每次读到《项脊轩志》,都会想起我最喜欢的梁实秋先生的雅舍,面对半夜滚核桃的老鼠,面对滴水漏雨的房子,梁实秋先生感受到的是和归有光一样无奈与从容。而这种来自于庄子的“知其无可奈何,而又悠然自得”,是生长在中国文人骨子里的包容与平和,而这种平和之气,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最缺少的。

同样是破旧漏雨的房子,归有光和梁实秋却都能从中找到生活的雅趣。月光下的树影斑驳,珊珊可爱,远比漏屋的狼狈更打动人心。

如果没有陶渊明的“审容膝之易安”,就不会有宋朝的易安居士,也就不会有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就不会有“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而庭堦寂寂”的意境,恰似陶渊明的“门虽设而常关”,也正如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

读明代大家的散文,有个乐趣,就是看千年文脉气韵,如何流动。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都热衷于大房子,痴迷于豪华装修。

如果房子跑冒滴漏,我们都会暴跳如雷,不再有古人宁静悠然的心境。

即使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我们最多在朋友圈欣赏一下月亮摄影大赛,而不会有欣赏“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闲情逸致。

几年没有讲过《项脊轩志》了,如今再读,颇有反思人生的感觉,读出了年轻时读不出的味道。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梁实秋(《雅舍》)

你可能喜欢以下链接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关键字:  归有光项脊轩志写的哪一任妻子  归有光项脊轩志背后的故事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写作特色  归有光项脊轩志最后一句  归有光项脊轩志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