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等于多少两(多少两等于多少斤)

2022-07-12 11:01:15 0

1斤等于多少两(多少两等于多少斤)

1斤等于多少两(多少两等于多少斤)

中国有一个成语:半斤八两。半斤是8两,那1斤自然是16两。可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1市斤,对应的却是10两,并非16两。只有台湾地区保留了半斤八两的老传统。传统中国1斤为何是16两呢?


汉朝以前,中国已经形成五种重量单位,分别为铢、两、斤、钧、石。汉代儒生强行将以上重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扯到他们心目中的仁义道德和自然规律上去。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有五种道德:仁、义、礼、智、信。所以形成了五种重量单位:铢、两、斤、钧、石。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所以1两等于24铢。每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地又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四一十六,所以1斤等于16两。每月有三十天(原始历法不分大小月),所以1钧等于30斤。


汉代儒生的解释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无论哪种度量衡、哪种换算关系,最初都是在生产和生活当中自然形成的。形成之时,不同度量之间并没有特定的换算关系,是纷繁复杂的生产和交换逼着人们去寻找大家都能认可的换算关系。而这些换算关系往往并不是十进制,只有等到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计算和统计的方便,那些不符合十进制的度量单位才会被慢慢淘汰掉。

关于1斤等于16两,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末年,著名谋臣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称霸以后,弃官经商,他为了规范贸易,发明了杆秤。在秤杆上,范蠡先是刻出了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然后又增加了福、禄、寿三星。北斗7颗,南斗6颗,福、禄、寿又3颗,加起来刚好16颗,每颗星代表1两,16两合为1斤。

秤杆、秤砣以及秤杆上的秤星

范蠡为什么要在秤杆上刻画这16颗星呢?据说有很深的寓意:南斗六星掌管出生,北斗七星掌管死亡,福、禄、寿三星主管运气、收入和寿命。商贩给顾客称量货物,如果缺斤短两,就会缺福、缺禄、缺寿, 甚至会被北斗七星带走生命。

我们不知道这个传说形成于何年何月,但它就跟汉代儒生在《汉书·律历志》里的解释一样,生搬硬套,胡搅蛮缠。范蠡活着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出现杆秤,只有天平,而天平的衡杆上根本不需要刻画标记。


此外还有很多传说,例如说1斤等于16两是秦始皇规定的——秦始皇灭掉六国,号令九州,六国加九州是15,再加上原先的秦国,正好是16,所以秦始皇规定1斤等于16两。又有人说1斤16两出自秦始皇的大臣李斯之手——秦始皇让李斯制定度量衡,李斯不知道把1斤定为多少两才合适,瞧见秦始皇手诏里有“天下公平”四个字,数了数这四个字的笔画,总共16笔,于是灵机一动,将1斤定为16两。

事实上,1斤16两至少在商鞅变法期间就是约定俗成的老传统,根本用不着秦始皇去数九州六国,更用不着李斯灵机一动去数笔画。

追根溯源,1两之所以是24铢,1斤之所以是16两,1钧之所以是30 斤,1石之所以是4钧,其实都是由天平决定的。

先秦时期的等臂天平与环形砝码(示意图)

先秦时代的中国没有杆秤,只有天平。用天平称量物品,只能一个一个地累加砝码。而砝码与砝码之间要么是等重的,要么是倍数关系。等重的砝码和倍数关系的砝码不停地累加,自然就形成了倍数关系的重量单位。你看,两和铢之间,斤和两之间,钧和斤之间,钧和石之间,统统都是倍数关系。下图所示为一套战国时期楚国的衡器——铜环权。

战国时楚国衡器:铜环权

该铜环权出土于湖南长沙,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共10件,是目前出土楚国天平砝码中最完整的一套。大号环权重1镒,其余九枚共重1镒。二号环权上刻有“均益” 二字。均同“钧”,益同“镒”,为当时黄金计量单位。“钧益” 之意是平准分割黄金一镒。在“钧益”衡制中,1 镒相当于西汉16两。

打个比方,如果将1两定为一架天平可以称量的基本单位,那么这架天平的最小砝码就肯定是1两重。平常称量物品,需要一套砝码,这套砝码只有打造成倍数关系,例如1两、2两、4两、8两、16两、32两、64两……那才是最实用、最节省的。所以呢,人们就将8两的砝码定为半斤,将16两的砝码定为1斤,将32两的砝码定为2斤,将64两的砝码定为4斤。


当然,实际命名的时候,完全可以将2两、4两、8两或者32两定为1斤,古人将16两定为1斤,确实有偶然的成分。但有一条是必然的: 不管将多少两定为1斤,最后都一定是2或者4的倍数,用天平称重的古人绝对不可能将3两、5两、7两、11两、15两定为1斤,因为无论哪一套砝码,都不会打造成这样的重量——那将需要打造更多的砝码,太浪费了。

下图所示为一套清代银号里常用的天平及砝码。

清代银号里常用的天平,底下抽屉中放有一套砝码(现藏山东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古代中国的重量单位之间是倍数关系,近代欧美的重量单位之间竟然也是倍数关系。1磅等于16盎司,1盎司等于16打兰,与传统中国1斤等于16两一模一样。至于长吨、英担、夸脱、英石,则跟中国秦汉时期的石、钧、斤一样,都是按照2的倍数进行换算。

英国布拉德福市计量局收藏的一枚瓷质砝码(标重7磅,生产于1965年)

中国1石等于4钧(2的2倍),1钧等于30斤(2的15倍)。英国1长吨则等于20英担(2的10倍),1英担等于4夸脱(2的2倍),1夸特等于2英石(2的1倍),1英石等于14磅(2的7倍)。

中英两国传统重量的进位关系为什么都是2的倍数?因为两国历史最悠久的称重工具都是天平,人们为天平打造砝码,都必须按照倍数关系打造。

1852年美国海岸与大地测量局在法国人指导下铸造的一套标准砝码

上图砝码中最重的1枚为500克,最轻的1枚为1克,总重量1000 克,从小到大按倍数递增。

中国自从秦汉以后,杆秤就日渐流行起来。杠杆原理可以让重量按照平滑的进位增长,于是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就形成了比较简便的十进位,铢、钧、石逐渐被淘汰,被毫、厘、分、钱、两、斤取而代之。唐、宋、元、明、清历朝,除了遵循传统习惯,1斤仍然等于16两以外,新的重量单位都成了十进位,例如1两等于10钱,1钱等于10分, 1分等于10厘,1厘等于10毫。


1928年,当时的民国政府通过法令,让传统斤两与千克接轨, 规定1市斤等于0.5千克,但仍让1市斤等于16两。后来国民党当局撤退至台湾,继续执行1928年的法令,所以直到今天,台湾地区的1斤还是16两。1954年9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度量衡暂行办法》,为了换算上的方便,将1斤定为10两。所以在今天,内地仍是将1斤定为10两。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台湾地区设定1斤为16两,是延续了天平时代的老传统;内地设定1斤为10两,则是杆秤时代的新发明。

延伸阅读:《度量衡简史:世界的尺度》


关键字:  1斤等于多少两  多少两等于多少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