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禁忌症_大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部及根茎。主要产于青海、四川等地。秋末或次春采挖。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处方用名】 大黄、川军、锦纹、酒大黄、大黄炭。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大肠、脾、胃、肝、心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活血祛瘀,清泄湿热。主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积滞泻痢,热毒证,出血证,瘀血证,湿热黄疸,淋证等。
【临证运用禁忌】1.大黄性寒,味苦,易伤脾胃,影响运化,故脾胃气虚或阳虚者,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不饥不食,胃腹冷痛胀满,气短乏力,大便溏薄或泄泻,脉细弱无力,舌质淡,苔白等症者,应忌用。
2.大黄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于损伤正气。如非实证者,不可妄用,如老年体衰、婴幼儿气血未充、产后、病后恢复期等应慎用。临床如需使用,也应在辨证中配伍扶正药物,且剂量不可过大,中病后即止,不可过剂。
3.凡妇女妊娠期、哺乳期,皆禁用;月经期间慎用。大黄其性主降,主沉,有趋下的作用,且擅活血化瘀,故妇女在妊娠期间禁用,以防损伤胎元,导致流产、早产;哺乳期间禁用本品,以免通过乳汁而导致小儿腹泻、腹痛;月经期间慎用本品,以免导致月经过多。
4.大黄擅长泻下通便,但只适用于实证、热证之便秘,对于便秘不通且伴见气短汗出,面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虚证、寒证之便秘,大黄则应忌用。临床上最常见的老年气虚之便秘,妇女产后血虚之便秘,尤当忌用。
5.大黄性寒,故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者忌单味药服用。
6.麻疹,阳痿,早泄,无精少精者,期前收缩,记忆力减退者慎用。
7.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者,小儿智力低下者忌用。
8.大黄泻下攻积作用强大,易伤人体正气,久病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患者忌单味药服用;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忌用;胃癌、直肠癌患者忌用;骨质疏松患者忌用;佝偻病患者忌用;慢性苯中毒患者忌用;子宫脱垂患者忌用。
9.大黄可加重盆腔充血,故妇女经期及盆腔炎者禁用。
10.大黄有降血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故低血压者不宜长期服用。11.表证未罢,血虚气弱,无实热、积滞、瘀结者慎服。
12.《本草经疏》曰:“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癥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肝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13.《本草汇言》云:“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14.《雷公炮制药性解》曰:“伤寒脉弱及风寒未解者禁用。”
15.《本经逢原》谓:“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煎服方法注意】生用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故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临证用法注意】 大黄煎剂、大黄饮片与其他药配伍组成复方后,为了发挥大黄泻下的效力,往往采用后煎大黄,在处方上注明“后下”。但也有先煎的,如“伤寒论”中的大陷胸汤,就要求“先煎大黄”。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5~15克,水煎服。
【临证用药体会】1.大黄用后如出现腹痛,此乃大黄的泻下作用造成肠蠕动加快所致,可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腹痛即除。老年患者、小儿一般用制大黄,以避免苦寒伤正之弊。大黄用于肝胆病或尿毒症者,剂量应由小到大,因症因人而异,逐步调整,控制到大便日行1~3次为度,方能达到泄热化湿、降浊排毒之作用。对证实体实者,大黄用10~30克,方能尽其斩关夺隘之能;若证虽实而体虚者,则用量宜小,以3~10克出入,勿操之过急,当缓图取效。当然,对大黄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故使用时用量也需酌情调整。
2.虚证不忌大黄,只要具备腹胀、便秘、肠中有宿粪者,都可配伍或单用大黄。年老体虚者常服大黄,可祛病延年。服大黄应从小剂量2~3克开始,再按耐受情况逐渐调整剂量,原则以腑通为度。煎法可与诸药同煎,不必后下。长期服大黄者,病情稳定后不宜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否则会发生停药后便秘。
3.自东汉以来,历代医家对大黄的功效阐释明确,疗效颇佳,为临床常用之要药。本品具有攻积导滞的功效,是热结、寒积便秘、阳明腑实证、湿热泻痢的必用药物;泻火凉血解毒,是壮热神昏、谵语发狂证的克星;活血祛瘀,是血热血瘀,经闭、癥瘕等证的重要药物之一;凉血止血,是呕血、衄血等多种出血证必备之品;清热解毒,又是外科疮疡之首选;清泄湿热亦为湿热黄疸、淋证所必需。此外,本品既行气分,又走血分;其性沉降下行,力猛擅走,有斩关夺门之功,故有“将军”之美誉。若取其泻下通便宜生用、后入或沸水浸泡为宜;若需缓下者,可制熟用;若用其化瘀止血,宜炒炭用,或久煎亦可;若用于瘀血证或上部热邪,宜酒炒用。
4.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服用大黄会造成肝功能损害,故临床应尽可能避免久服大黄,特别是肝病患者不宜长期服用。有报道,支气管哮喘患者服用大黄后,出现皮疹、水疱、哮喘加重等变态反应症状。
5.大黄的泻下效果,其个体差异较大,同是服用生大黄,有人6克即引起数次腹泻。故临床使用大黄应从小剂量开始试用,逐渐增加剂量。但如剂量过小,又会引起便秘症状。
6.本品用量多寡应视病情而定。小剂可用至0.05~0.3克,此量可致便秘,若小儿患急性肠炎腹泻,服之较宜,既可消炎,又能止泻;中等剂量1~3克,即可缓泻,服后6~10小时排便;大剂可用至60克。如急腹症可用至9~24克;治疗热毒之毒热甚盛者,可用至30克以上;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60克。另外,口服大黄末0.3克,尚可取得健胃助消化的疗效。
7.大黄用于治疗人体上部热毒证,根据有泻下功效特点,是取其上病下治之义,亦即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之法。痢疾的特点是体内有积滞,故用于治疗痢疾应祛除垢滞,而大黄泻下通便,是取其通因通用之法。大黄性寒,主治热证,寒结便秘也是可选用大黄治疗的,但多配伍温性之品,这是去其性取其用法,如温脾汤。
8.大黄内含蒽醌类物质,这是可促使通便的主要物质,因此大黄可用于治疗大便不通。但同时大黄又含有鞣质,这是一种具有收敛作用的物质。因此,当服用大黄后,具有通便的作用,而紧接着大黄所含的鞣质开始产生作用,导致继发性便秘。所以,不要用大黄治疗习惯性肠燥便秘证。张仲景所创立的麻仁丸中含有大黄,因此有的人服用麻仁丸后大便不通不但不能减轻,反而导致大便更加秘结,这是因为大黄的原因,所以肠燥便秘的患者,不要轻易服用麻仁丸。
9.从传统的应用情况来看,大黄主要是通便和用于治疗黄疸。但由于其活血、解毒的作用亦颇强,因此大黄在临床使用方面非常广泛。大黄的功效较多,一般中药书籍中对其功效的归纳比较混乱,且难于记忆,我们总结大黄的功效,将其功效总结为两清(清热解毒、清利湿热),两泻(泻下攻积、泻火凉血),一活血(活血化瘀)兼止血。
下一篇: 血康口服液的作用功效、组成成分与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