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2023-06-06 16:14:51 0

太溪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别名】吕细、内昆仑.

【出处】《灵枢·本输》篇: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

【归经】足少阴肾经.

【定位】平内踝高点,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释名】"太"指大、盛、茁的意思;肾水出于涌泉穴,通过然骨,聚流成大溪,再由此穴注入于海,故名.

类属】

1.本经原穴.

2.本经输穴.

【穴性】补益肝肾、滋阴降火、温肾纳气、止咳平喘.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病症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尿频、癃闭、水肿.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眩、耳鸣、耳聋、齿痛(肾虚型)、鼻衄、咽喉疼痛.

3.呼吸系统病症哮喘、咳血.

4.消化系统疾患泄泻、便秘.

5.神经系统病症失眠、健忘、心烦、善怒易惊.

6.其他病症腰痛、内踝及足跟痛、下肢麻痹、脱发、消渴.

【配伍】配昆仑、申脉治足肿难行;配太渊治疗咳嗽;配中渚、少泽治咽肿痛;配大陵治胃痛;配合谷治虚火牙痛;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神经衰弱;配内关、神门治疗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配水分气海、水道治疗水湿泛滥、全身浮肿;配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配三阴交、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配膀胱俞、中极、水道治疗尿频尿痛.

【刺灸法】直刺0.5寸,或透刺昆仑穴;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消瘅,善喘,气走咽喉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黄,大便难,唾血,口中热,唾如胶.

《医宗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泌尿、生殖系病症

(1)尿频:《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第4期报道:针刺太溪穴治疗尿频70例.主穴:太溪,配穴:伴有胃、心胸部疾病者配内关、公孙、三阴交;失眠加安眠穴(翳风与风池连线中点);体虚加关元、百会等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结果:全部有效,多数患者仅治1次即效.

(2)遗尿:《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报道:太溪配大陵、中膂俞治疗遗尿,疗效显著.

(3)尿潴留:《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第3期报道:温灸太溪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尿潴留30例.取双侧太溪穴,艾条温和灸,两穴轮流施灸,共20分钟;同时,采用推拿法,将右手掌置于病人脐下,沿任脉轻柔向下推至耻骨联合上方,反复数次,共20分钟;同时嘱患者做排尿动作.结果:痊愈1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有效率83.3%

(4)肾绞痛:《广西中医药》1996年第3期报道:太溪配照海、行间治疗肾绞痛32例.26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减轻.

(5)前列腺病:《中国疗养医学》1997年第1期报道: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太溪穴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04例.采用BDJ-1型电子健脑治疗器,输出频率156167Hz,幅度0~234V,连续可调,脉冲宽度1ms两电板置于双侧太溪穴上,加以固定,剂量以最大耐受为限,每次20分钟.每日2次,4周为1疗程.结果:显效75例(72.1%),好转20例(19.2%),无效9例(8.7%),有效率91.3%治疗后前列腺前后径、左右径及剩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6)遗精:《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报道:补太溪、泻大陵治疗梦泄,效果甚佳.附例介绍一20岁王姓未婚男青年,常梦泄遗精,每周数次,心中惊恐不已,曾经中药益肾之剂及针灸补肾之法治疗未能奏效.视其神疲乏力,舌边尖红,脉细数,询其因乃知,该患者曾为姿色所动,日有所睹,夜有所思,思欲不遂而发此病.此乃心火亢盛,引动相火,扰动精室而梦泄,故纯用补肾之法罔然.

拟泻刺大陵以降心火、安心神;刺太溪以涩精,并配以心理诱导.3刺症大减,9刺而愈.

(7)更年期综合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报道:太溪穴配神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太溪用捻转补法,神门用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五心烦热减轻,睡眠好转,3疗程后诸症消失.

2.头面五官病症

(1)三叉神经痛:《中国针灸》2000年第1期报道:针刺太溪、冲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强刺激泻法,有电击感时出针,即可见效.

(2)视疲劳综合征:《河南中医》2001第5期报道:针刺太溪穴为主治疗视疲劳综合征36例.太溪穴直刺,得气后留针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13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1例,有效率97.2%(3)鼻出血:《中国针灸》2002年第9期报道:独针太溪止鼻出血35例.太溪穴直刺,行捻转补法1分钟,待鼻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后再留针20~30分钟,其间每隔5~10分钟捻转1次.经1次治疗,治愈5例,好转30例,全部有效.

(4)慢性咽喉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年第5期报道:太溪配廉泉治疗慢性咽喉炎.针太溪用捻转补法,廉泉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治疗1次后咽千情况改善,5次后症状消失,续针3次巩固疗效.

(5)中风失语:《中国针灸》1999年第5期报道:太溪、太渊为主治疗中风失语36例.太溪、太渊针刺得气后,动留针30分钟,出针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并加以揉按十余次,以闭其孔;上廉泉采用平补平泻的针法,针尖向舌根方向透刺,深度1.2~1.5寸;足三里穴针感放射至足部为佳,亦用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治3个疗程,痊愈28例(78%),好转8例(22%)全部有效.

3.神志病症

(1)失眠多梦:《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报道:以太溪为主穴治疗失眠多梦.补太溪、肾俞,泻心俞、合谷,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选用断续波,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留针20分钟.隔日1次,7次1疗程.7次后睡眠好转,2个疗程痊愈.

(2)脏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期报道:太溪、大陵配三阴交、内关、人中治疗脏躁;补太溪、泻大陵,配神门、三阴交、阴郄、复溜治疗不寐,疗效均佳.

4.消化系统病症

(1)呃逆:《北京中医杂志》1994年第期报道:针刺太溪、素髎治疗呃逆114例.太溪穴直刺0.5寸,素髎穴向上斜刺0.3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结果:治愈68例(59.6),显效32例(28.1%),好转12例(10.9%),无效2例,总有效率98.6%.《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报道:补太溪、泻大陵加刺天突、肺俞、尺泽、行间等治疗呃逆,效果满意.

(2)慢性腹泻(五更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报道:太溪配关元治疗慢性腹泻,太溪先针后灸,再灸关元穴,每次灸治半小时.每日1次.1月后腹泻次数开始减少,灸治2月后病症大减,胃口亦开,嘱坚持自灸太溪穴,半年后随访,大便成形,精神振作.

5.其他病症

(1)眩晕:《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报道:补太溪、泻大陵治疗眩晕.每日1次,7日治愈.

(2)盗汗:《中国针灸》1994年增刊报道针刺太溪、阴郄为主治疗阴虚火旺的盗汗症.太溪、阴郄、足三里均用补法,少府用泻法,治疗5次后盗汗停止.

(3)腰痛:《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报道:太溪配肾俞治疗肾虚腰痛.太溪、肾俞针刺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治1疗程后腰痛减轻,2个疗程腰痛痊愈.《中国临床医生》2003年第3期报道:太溪配昆仑治疗急性腰扭伤.太溪、昆仑二穴直刺.5~1寸,太溪平补平泻,昆仑穴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使针感向上传导.同时嘱患者做前俯后仰、左右旋转的腰部活动,直至腰痛消除、腰部活动自如.一般1次治愈,腰部运动如常.

(4)踝关节扭伤:《中国临床医生》203年第3期报道:太溪透昆仑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进针后施较大幅度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1~2分钟,患者局部酸胀感明显时,嘱带针活动患侧踝关节,间歇行针,疼痛缓解时出针,或留针30分钟.

《中国针灸》2004年第4期报道:针刺健侧太溪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37例.取健侧太溪穴,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约30秒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30例(8.1%),显效3例(8.1%),好转3例(8.1%),无效1例,有效率97.3%.

(5)跖疣:《中国针灸》2001年第12期报道:太溪穴位注射治疗跖疣78例.

取2%普鲁卡因1ml、维生素B150mg、维生素B125mg混合(双侧有皮损者普鲁卡因及维生素B1量加倍).按穴位注射常规注入太溪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结果:1疗程后显效59例(75.6%),好转16例(20.5%),无效3例(3.9%)有效率为96.1%.

【现代研究】

针刺太溪等穴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使肾炎患者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除量增加,尿蛋白减少,高血压有所下降.《针刺研究》1993年第3期报道:电针本穴对肾缺血家兔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2)的影响,结果发现可大大提高缺血状态下的肾血流量,是通过升高前列环素和降低血栓素A2,调整TXA2/PI2的比值,进而扩张肾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而起作用的.

本穴有改善肺功能的作用.如针太溪、郄门、鱼际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为优.

针刺本穴对嗜酸性粒细胞有一定影响.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一手法,针刺太溪,留针2分钟,嗜酸性粒细胞减少33.5;留针10分钟,则减少44.2%。

关键字:  太溪  太溪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