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浴和温水浴的好处作用与功效_温水洗澡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其实,大自然的馈赠总是丰厚的,很多不起眼的食物,在其能填饱人肚子的同时也能改变人的很多生理机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生存。简单的洗澡也一样,背后存在很多的生理机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身心状况。在《周礼·曲礼篇》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沐”,可见沐浴还可以防治疾病。
日常的沐浴可以大概地分为冷水浴和温水浴。
1.冷水浴是指人们用15℃左右的冷水洗澡。人体经过冷水刺激,可以启动机体潜在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促进皮肤散热和排泄物地排出,逐渐增强机体免疫力。长期坚持,不仅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人的情绪,还能促使皮肤更加健康、嫩滑而富有弹性。也有研究显示,长时间进行冷水浴对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疗效。
冷水浴相对而言对机体的刺激比较大,并非谁都适合。有心、肝、肾部疾病的人不宜冷水浴,经期的女性也不适合。对于体质不是很好的老年人也当慎用。
2.温水浴又被称作“镇静浴”,是指用温水(一般在34~37℃,冬天略高,在35~39℃内)洗澡。温水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沐浴,它对于任何人群都是适合的。温水浴不仅能清洁皮肤,还能活络血脉,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皮脂腺的分泌和皮下组织的营养供应,进而增进肌肤健康。此外还能提神解乏,解暑驱寒,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温水浴对于人的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防止作用。
(1)温水浴能理气活血,驱寒,进而增进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减少肠胃疾患。也能改善食欲缺乏的病症。
(2)温水浴能除去皮肤表层的污垢和病菌,保持皮肤清洁、健康。而且温水能刺激皮脂腺的分泌,增加皮下组织的营养供应,这也就提高了皮肤的免疫力,使皮肤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增加。
(3)温水浴能促使末梢血管的扩张,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增加血液循环的同时也增加了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量,所以对于心脏疾病也能有所改善。有研究显示,进行了30分钟左右的温水浴可使血压降低15~20mmHg。
(4)温水浴对慢性关节炎、颈椎炎、肩周炎和前列腺炎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5)温水浴能有效消除机体的疲劳,改善人的情绪,所以对于失眠、神经衰弱等身心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3.温水浴虽然常见常用,且对人体有很多的益处,但在进行温水浴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沐浴时间不宜太长。有人会想:既然温水对机体有那么多好处,那不妨多泡泡。其实不是这样的,正所谓物极必反,长时间温水浴对人体也是有危害的。我们知道,在温水浴时,人的皮肤泛红,这是因为大量的血液都充斥到皮肤处的毛细血管里,这样大脑和其他地方的血液供应就会降低,长时间这样容易造成心慌、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而且长时间泡在热水里会使机体出汗过多、体力消耗过多,进而口渴、乏力等种种虚脱症状,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对于老年人更不能长时间泡温水浴,因为长时间温水会使得全身血管过分扩张,心跳加速,容易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和缺氧,发生头晕、恶心,甚至昏迷或猝死。
沐浴的时间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一般以身体出微汗为准。温水浴需要出汗,但不可出太多汗,出微汗即可停止沐浴。
(2)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水温在34~37℃。冬天略高,在35~39℃范围内。水温应该与人的体温相适宜。科学研究表明,用38℃的温水洗澡,人体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50%,血氧含量增加60%,血压稍有下降。机体二氧化碳含量的适度增加是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但当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至65%以上时就容易产生疲劳,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在高温时水中氯仿和三氯化烯等有害物质容易散发出来,这时沐浴对人是不利的。当然,水温过低,或洗的过程中水温逐渐降低也是不利的。一般水温不要超过40℃,洗的过程中最好保持恒温。
(3)在饱腹和饥饿的时候不宜温水浴。人在进行温水浴的时候,皮肤血管扩张,消化器官中的血液量相对降低,这时候如果饱腹容易影响食物的消化,严重的还能出现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等症状;如果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温水浴,会因为机体能量透支,心脏、大脑等器官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头晕、心悸等虚脱症状,甚至昏迷、休克。
(4)温水浴时不宜过分搓擦皮肤。人体表面有一层上层细胞脱落层,它是人体的第一道天然防线,能有效阻挡很多病菌和有害物质的入侵,过度搓擦容易使这层细胞遭到破坏,于是便容易感染皮肤疾病。经常沐浴,每次适当搓洗即可。
(5)患有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的心脏病患者不宜到澡堂洗澡,最好有人陪护。
(6)洗澡出汗后不宜吹风扇或躺睡过久,擦后稍等水干了以后即可穿衣。
(7)不宜使用太多香皂。使用香皂太频繁容易造成皮脂腺分泌减少,肌肤免疫力降低,且容易引起皮肤干燥甚至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