昰怎么读什么意思(昰的同音字有哪些)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南宋有位皇帝叫赵昰,即宋端宗。“昰”究竟是个什么字?应该读什么音?很多人可能说不出来,查一下权威的工具书和有关的注释,也仍然得不到确解。
其实,作为人名的“昰”,历史上也只有宋端宗赵昰一个人用过。对于这个“昰”字的音义,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现代汉语词典》:“昰shì同‘是’(多用于人名)。”前面说过,历史上以“昰”作为人名的只有宋端宗一个人,那么这个“昰”就应当读shì。清代吴乘权主编的《纲鉴易知录•南宋纪•度宗皇帝咸淳十年》云:“帝(度宗)崩,年五十三。贾似道入宫议所立,众议建国公昰(赵昰,宋度宗长子)长,当立。”编者在“昰”字下注:同“是”。
其二是《辞海•日部》(1999年版):“㊁(xià)‘夏’的古文。人名用字。南宋端宗名星。”
以上两种说法,一个说“赵昰”的“昰”同“是”,读shì;另一个则说此“昰”是“夏”的古文,读xià。这样截然不同的解释,究竟叫读者听谁的好呢?
其实,说“昰”同“是”,或说“昰”是“夏”的古文,都有依据,但要落实在宋端宗赵是这个历史人名上究竟该读什么,却只能有一个答案。现在就让我来作一点简要的考证:
先说“是”字。
《说文》收有“是”字,其释义云:“
,直也。从日、正。……#2籀文‘是’。”
这里的“
是小篆,后来楷化为“是”,并没有揩化为“昰”,而“
则是籀文,后来楷化为“
”,中间多了一短横,下面的“正”也没有变成“疋”。因此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字书和韵书都只收“是”而不收“昰”,另外把“
”作为“是”的古文或异体附录在一起。可能这些字、韵书的编者认为,从“
”到“是”,只是小篆楷化时的一种变形.“
”和“是”其实只是一个字,因此没有必要再另造一个楷体的“昰”,只有多一笔的“
”才是“是”的异体,或称“古文”。于是从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到北宋司马光的《类篇》,以至宋初的官修韵书《广韵》(公元1011年重修刊行),都一律不收“昰”字,而将中间多一短横的“
”作为“是”的古文或异体加以收录。由此看来,要说南宋末年的皇帝宋度宗会把当时字、韵书上没有的“是”字拿来给儿子起名,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说“夏”字。
上面说过,在宋代以前的字书(包括词典)如《说文》《尔雅》《方言》《广雅》和《玉篇》中,都找不到楷体“星”字的踪影,即使是
宋初官修的《广韵》也是如此。然而奇怪的是,就在《广韵》问世50多年后编成的《集韵》(公元1067年)中,“昰”字的身形却突然出现了。但其解释却有点出人意料:
几乎编撰于同时的字书《类篇•日部》中也有同样的注解:“昰,亥驾切,时也。夏,古作昰。”
《集韵》和《类篇》都是宋代前期官修的大型字、韵书,在当时可谓影响广泛而深远。《集韵》收字53520个,《类篇》收字31319个(《玉篇》收22726字,《广韵》收26194字),正因为收字数量庞大,才有可能将以前字、韵书中未收的古字、俗字增补进去。由此可以推断,南宋末年宋度宗为他儿子取名为“赵昰”,应当是以《集韵》、《类篇》为依据的。这个“昰”字,只能是“夏”的古文,读作xià。
此外还补充说两点:
(一)赵垦是宋度宗赵禥(同“祺”,音qí)的长子。《尔雅•释诂上》:“夏,大也。”“大”是个好字眼,有壮大、光大等意义,又可表示排行第一,用来作为长子的名字,自是顺理成章。
(二)“昰”和“夏”既然音义全同,为什么不直接用通俗常见的“夏”字取名呢?这完全是从避讳的需要考虑的。因为赵昰是皇长子,将来很可能继位为君。臣民们在生活或行文时必须避讳其名字。如果用通俗的“夏”字,将会避不胜避,于是便改用冷僻少见的“昰”字,就像度宗的名字不用常见的“祺”而用冷僻的古文“禥”一样。
(原载《咬文嚼字》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