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霖个人资料简介(李琛的个人资料)

2022-10-25 18:21:35 0

李坤霖个人资料简介(李琛的个人资料)

李坦,原名李安贫,字淑才,自号味酸,又名李荣桂、李履平,1903年生于安徽省寿县高刘集北李冲洼(今属肥西县)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李少庵系清末秀才,精通算学,善绘山水,曾任乡私塾教师,在家乡有很高的声望。1909年,李少庵在家乡带头拆毁庙宇,创办“传心”高初两等学校。李坦兄弟三人,长兄卓才,次兄仲才。李坦自幼随父读书,因其天资聪慧,秉性敦和而最受钟爱。

李坦少年时期就颇具忧国忧民之心和豪爽正义之感。他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却生活节俭,学习勤奋,从不歧视穷人家的孩子。1919年,因家境破落,为生活所迫,李坦随父来到宣城北乡军塘镇,以经营酒店维持生活。是年秋,李坦由表兄吴振鹏资助,入芜湖私立工读学校就读。

芜湖私立工读学校是安徽省教育界知名人士刘希平、王肖山、朱蕴山等人创办的。这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不收学费及伙食费,学生一边做工,一边读书,教师多为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新文化在芜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李坦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开阔了眼界,对军阀官僚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日益加深,思想觉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21年3月,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任教的恽代英应邀到芜湖演讲,李坦亲聆他的教诲,受益匪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更加激发了李坦探讨社会改革的热情。他写信和家乡的青年朋友联系,给他们邮寄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他还利用寒暑假回乡的机会,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当时,有人骂他鼓吹邪说,他无所畏惧。他曾给堂伯父写过一副对联:

资产废除世界平等,

工农解放革命成功。

1921年秋,李坦由芜湖私方工读学校转入芜湖公立职业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学生运动。翌年秋,该校发生时疫,校长李子寿对学生的健康漠不关心,导致一名学生病死,因此激怒了全体学生。当时,李坦任学生会秘书,积极协助校学生会主席曹渊,不顾校方阻挠,决定为死者举行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校长李子寿、学监董质坚二人被大家强行拖到灵前致哀,然后将其驱逐出校。事后,该校董事会企图开除领头“闹事”的几个学生。校方的决定尚未公布,便遭到王坦甫等进步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强烈反对,同时邻近各校学生也纷纷前来声援,教育界知名人士也出面干涉。校董事会迫于各方压力,经过复议,只得做出让步,但仍坚持要开除曹渊、李坦两人。校学生会决定继续斗争,以达到校方不开除学生的目的。曹渊、李坦则认为:这次斗争已获胜利,不能因个人问题影响全局,表示愿意离校。离校前,他们公开发表宣言,陈述驱逐李、董的理由和经过。离校时,该校全体学生及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省立第五中学等校学生共四五百人挥舞旗帜,高呼口号,前来送行。李坦怀着探求真理、继续求学的愿望前往上海。

在上海,李坦和曹渊找到了当时在上海阜丰面粉厂资本家家里担任家庭教师的同乡胡萍舟,本想请他托人帮助找一份临时工作,然后再寻机会到学校学习。无奈已时近年终,上海的临时工作很难找到,各学校也已过报考时间,他们只得租一亭子间住下,经常到上海大学旁听。年底,李坦从上海返回故里。

1923年初,李坦在家乡招收二三十名青年学生,在自己家里创办改良私塾,一面传授科学知识,一面宣传革命道理,很受学生欢迎。

1924年夏,在上海大学学习的共产党员胡萍舟、吴云等人受上海党组织的派遣,利用假期回乡宣传马列主义,发展组织。他们在瓦埠区曹小郢创办了淮上中学补习班,并建立了一个中共支部,有党员六人。李坦应邀到补习社任教,他积极动员改良私塾的学生前来就读。不久,李坦经胡、吴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当地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人士、老同盟会会员李雨村、余亚农、郑少臣等人组织淮上国民自卫军第一路军,奉孙中山之命,举义于寿南。李坦于淮上中学补习班结束之后即往参加。起义军挥戈南下,所向披靡。他们打开监狱,释放无辜,开仓放粮,惩治贪官污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1925年春,李坦受其姐夫史泗群之邀,到屯溪教授诸外甥读书。在这期间,李坦常和志同道合的青年研讨时事。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于武昌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李坦获此消息随后即欣然前往投考,并被录取,从而实现了投笔从戎的夙愿。1927年4月,武汉国民革命军全力北伐河南。北伐军出师河南,后方空虚,四川军阀杨森乘机蠢动,暗遣轻骑袭击武汉,动摇北伐军心。从广州迁至武汉的国民政府命令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及湖南学生团合编为中央独立师予以讨伐。李坦编入该师第一团,他以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决心为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临行前,他给在第一团的表兄吴振鹏的信中写道:“此去恐难生还,然死于沙场之上,固愈于床褥之间也。”该团于5月18日夜出发,“次日败敌40里,追至土地堂略一鏖战,敌又败溃不能成军,望风而遁。旬日之间追击600余里至沔阳县属之峰口”。李坦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屡建战功。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在武汉已无法立足,李坦返回故里待命。1927年冬,原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的寿县共产党员孙一中(孙德清)、廖运泽,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回乡协助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办学兵团发展兵运工作,李坦得知后即前往参加。学兵团于1928年2月6日正式开学。孙一中任团长,廖运泽任教育长,李坦任第三中队副中队长。

学兵团仿照黄埔军校训练程序和方法训练学员,并在团内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有党员35人。根据中共安徽省临委的指示,学兵团伺机举行兵变,发动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武装。后来因宣传过于激进,有人向柏文蔚告密,说学兵团可能要赤化。学兵团党组织及时得到情报,经研究报省临委批准,该团党员干部全部撤离学兵团,转入农村从事农运工作。李坦也随之潜入农村。年底,他奉命赴上海参加中央军委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

在鄂豫皖边区,经过黄麻、商城、六霍起义之后,逐渐形成一块根据地并得以迅速发展。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中共中央陆续抽调了大批干部充实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各级领导。1929年底,李坦奉命前往,先后担任红十一军三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一师政治委员、红四军十师政治委员、鄂豫皖苏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正派,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几度出生入死,历尽艰难,在根据地群众和红军战士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在宣传教育、干部培养、对敌工作、群众工作、党团组织建设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1年4月,鄂豫皖苏区已形成东西300里、南北150里,拥有250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已发展到两万人。正当根据地红军蓬勃发展的时候,张国焘到了鄂豫皖苏区。他极力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根据地大好形势视而不见,对苏区和红军前期工作全盘否定。他给党中央的报告说:“这一苏区整个来说,长期执行了非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党内充满了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商人、高利贷者,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中。”因此,张国焘大肆叫嚷要改造党,“加紧肃反工作”。在张国焘的操纵和指使下,大批革命的领导干部被诬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李坦也因受许继慎冤案株连,于1932年9月被捕,关押在河南新集一所四合院的后房中,受尽了折磨。

关押李坦的四合院后面有一条小溪,以供部队饮用。一天,李坦的同乡陶秉哲经四合院后仓房到小溪挑水的时候,从窗户发现了遍体鳞伤的李坦。交谈中得知李坦虽然感到冤屈,但并不沮丧,认为自己受株连没有什么,但“肃反”若这样搞下去,大批干部被杀害,根据地将无法存在,革命将遭受巨大损失,他感到痛心。他相信党,相信革命事业终将成功,并勉励陶秉哲坚持到胜利。同年10月,李坦被张国焘诬以“改组派”的罪名杀害,年仅29岁。

1945年,党的七大为被错杀的同志平反,李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寿县民政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字:  李坤霖个人资料简介  李琛的个人资料  李璟怎么读  李坦娜  李坦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