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皇发夫人小学升中学(刘皇发什么病)
7月23日凌晨,刘皇发的去世,意味着香港失去了一位灵魂人物。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全文2485字,读完大约4分钟
2017年7月23日,香港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一位老者的逝世,政经各界的精英也都予以沉痛悼念。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亲自出面表示缅怀:“发叔,我们永远怀念您。"
这位老者叫刘皇发。他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使香港人如此敬重怀念?能让特首亲自悼念,他生前的威望该有多高?
刘皇发
事实上,这位被林郑月娥亲切地称为“发叔”的老者,是香港人民心目中的“新界王”。他在香港繁华地带坐拥600多块地皮的商界大佬,政府如果想要发展新的市镇,都需要出面向他请求征地。
除此之外,他更是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主义者,引领无数香港人走过迷茫动荡的岁月。
有人说,7月23日凌晨刘皇发的去世,意味着香港失去了一位灵魂人物。
刘皇发曾出任多届立法会议员,政治力量举足轻重。
刘皇发有很多外号,有人叫他“发叔”,有人叫他“刘皇叔”。前者让人想起周润发,后者则让人联想起刘备。刘皇发和他们有着共同之处,都是生于贫贱,却都建立起了令世人艳羡不已的事业。
1936年10月15日,刘皇发出生在香港新界屯门龙鼓滩村。
他是典型的穷人家的孩子,虽然不能说是家徒四壁,却也仅仅是能够温饱而已。不过,由于父母只生了他这一个儿子,不愿意让他从小就当不识字的睁眼瞎,咬咬牙把他送进了学校,供到了初中毕业。
从灵山中学毕业之后的刘皇发,辗转做过很多苦力活,他当过农民,也曾在铁路上给路轨上漆,还自己开过小卖铺做小买卖,下层社会的很多工作他都曾进行过尝试。
青年时期的刘皇发
贫穷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它会消磨人的斗志和尊严,使人甘愿向无尽的深渊沉沦;但有时在一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却是磨炼他们心性的最好工具。
年轻的刘皇发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人穷志不穷,他一直铭记着父母对他的期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声名显赫的政界人物。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他在贫苦的生活中静静等待着良机。
1960年,他的机会来了,他生命中的伯乐出现了。
他的伯乐名叫陈日新,是新界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曾经担任过新界乡议局主席,此后在香港回归之后又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和港事顾问,长年造福于香港社会,在政界民间都很有威信。
1980年,当时乡议局主席陈日新1986与当时的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鲁平合照
在起草《基本法》的时候,刘皇发给其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那股子为新界居民争取权益的劲头实在太感人了。当时的负责人之一陈佐洱曾对人提起:“刘皇发等于《基本法》第四十条。”原因是开会的时候刘皇发几乎始终都是在为“第四十条”发声,寸步不让。
《基本法》第四十条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关于对新界居民传统权益的保护。
新界居民一直享有“丁权”,年满18岁男性居民都依法享有土地,即有建屋的权利。刘皇发担心统一之后这项权利得不到保障,如果这样的话必然会引起新界居民的不满,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大业。
所以,刘皇发利用自己“新界王”的身份,反复与大陆高层进行商议,最终成功保全了新界居民的各项传统权益。同时,他旗帜鲜明地支持香港回归祖国,也为大陆方面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之后,刘皇发不停奔走在各个不同的团体和派系之间,努力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力图香港保持和平与稳定,曾有人评价他:“一生担当和事佬,把矛盾变作共识。”
刘皇发曾说过:“为政不在多言。”他亲身践行了这句话。
一直以来,刘皇发留给人的印象都不是慷慨激昂的演说家,而是埋头苦干的实干派。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促进了祖国的统一,也最大限度上维护了新界人民的利益,无愧于“新界王”的身份。
刘皇发以其对香港、对新界的贡献,于2005年获特区政府颁发大紫荆勋章。这是首位新界原居民获得此殊荣。
如今的香港,比原来更加繁荣,但却依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我们多么希望,多出几个刘皇发这样的人物。
▼
华哥(zglgag168)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