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兑风险属于什么风险(挤兑风险应急演练总结)
在很多民国上海滩的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银行挤兑的情节,场面还是很可怕的,乌压压的人群围着银行大门,小板凳不算什么,打地铺连吃喝带拉撒那都很正常,当然在影视剧中,每到生死攸关的时刻,总是会出现转机。
但是真实的历史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好,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银行就曾遭遇过挤兑,最终除了以上海为首的南方地区遭遇挤兑而幸免于难,以北京为主的北方地区则全线崩溃,政府信誉扫地,老百姓则更是雪上加霜。
你看看,连银行遭遇挤兑都不一定扛得住,换到互联网时代,挤兑这个词照样杀伤力巨大,无论是公募私募基金、还是互金行业、其他各类理财平台,遭遇挤兑还是会出现大问题。以小编的观点,在互金行业,80%以上的平台遭遇挤兑必死无疑。那么遭遇挤兑必死无疑的平台真的是不合规的吗?这还真的不一定。
当下的挤兑是怎么发生的,到底是啥情况?这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重点,在互金行业,挤兑事件大致是这样一个流程:平台爆出负面舆论——舆论愈演愈烈——投资人按奈不住——一传十十传百——发生挤兑。最终平台要不然就是依靠实力担下来,投资人恢复信任,要不然就是平台最终资金链断裂,从而倒台。
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根源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负面舆论,但是负面舆论并不一定就是真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存在专门以敲诈勒索为己任的媒体,到了自媒体时代情况更甚,一家自媒体只要有上万的用户,就有能力去要封口费了。而且负面舆论这个东西几乎不用负责任,黑一个平台的成本极低,而收益极大,这类媒体在互金行业其实不少。
尤其是当下的备案合规期,很多平台都还没有内部整顿完毕,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可谓一扒一个准。当然,话说回来,对于整顿完毕的平台,挤兑是挤不垮的,哪一类平台怕挤兑?第一是自融的,这个很好解释,自融说白了就是假标和集资,拆旧换新,遇到挤兑肯定会垮;第二是拆标的,拆标到底是什么以及风险在哪里,为什么监管明确禁止?假设X平台有超额大标的现象,也就是一家公司要发起一个为期12个月,金额为1200万的借款,但是拆分成12个期限为1个月的标。平台在1月的时候连续发了12个期限为1个月,金额为100万的标,这样到了2月,需要还款了,平台把12个标再发一次。就可以把之前一个月的窟窿还上了。这也是个不断借新还旧的过程。这种情况下,不出事倒好,一旦出现什么风吹草动,平台出现了重大负面舆情,投资者纷纷向平台申请提前赎回,这就尴尬了。
最后,小编不得不说,在备案合规期,正是互金行业最为脆弱的时候。无论哪家平台爆出负面舆论,投资人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也可以先看看平台官方的举动。个人认为,只要应对得当,有理有据,没有哪个平台是可以被黑倒的,如果哪天你看到一个没有任何负面的平台,反而需要警惕。
我们要做的是理性评估风险点,最后做出决策,投资肯定存在风险,但是当风险出现的时候,我们能够从容应对,不盲目跟风,这才是一个投资人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