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英在法律界处于什么水平(朱树英律师一年挣多少)
3月1日,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树英在北京的新书发布会来了很多人,现场有找他签名的,有拖着行李赶来参会的,有入场后直奔前排座位的……许多读者与朱树英是老相识,也是他的铁杆粉丝。(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已经70岁的朱树英,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他早晨四点钟起床,每天抽出两个小时进行写作,一年光是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多达700个小时,他还要求自己每年出版两本新书,至今参与和编写的文字已近1500万字。
而平日里,只要没有出差任务,他总会早早地出现在律所,在大家还困在早高峰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两、三个小时的工作了。因此外界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上海滩最勤奋的律师。
《未雨绸缪控风险》和《责任与使命》两本新书,是他在短短一年时间中完成的作品。为何对待写作有如此这般精神,朱树英也分享了他多年的写作历程。
朱树英最近出版的《未雨绸缪控风险》和《责任与使命》两本新书
35本工作日记, 1218次讲课
有人说文人的笔杆子寥寥数笔就穿过了大漠沧海,几个字之间便到了千里之外,朱树英的工作时间与此描述大抵相同。
比如上午8点在海南律协上课,中午2:20飞合肥,下午3点抵达安徽建筑业协会上课,课后飞北京准备第二天的开庭。也因此,朱树英家里的书房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意义,他真正的书房是流动在每年100多次的出差行程中的。这样情形下的一年700小时的写作,更显得尤为珍贵。(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我听到过不少合伙人抱怨:现在动笔太少,越来越不会写东西了,甚至常常不知道下笔可以写些什么。”在朱树英看来,一篇好文章的基础首先是素材,而素材最好的来源,则在于平常的积累。他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法律事务繁多的律师来说,学会记录更为有效。
从1992年开始筹办建纬所至今,9000多天的工作日记成为朱树英写作的重要素材。每周五记录下周需要完成的16到20件事情,每周一开始按计划执行。这27年的工作场景,都跃然于他的笔下。
在写《苦寒磨砺筑方圆——律师演讲秘诀纵横谈》一书时,需要核查他20多年来讲了多少次课,于是他将35本规格大小不一的工作日记全都搬到了办公室,从老旧发黄的纸张,到装订整齐的笔记本,从密密麻麻的手稿里统计出1218次讲课次数。每次讲课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讲课内容有哪些,一目了然,工作笔记像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是朱树英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将记忆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讲课场合法律条文能信手拈来,办理案子细节能够如数家珍,当一些律师还在努力回忆自己所办的案例时,朱树英早已将记忆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未雨绸缪控风险》这本书里,不仅延续了他在房地产和建设工程领域多年执业经验的分享,他还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履约证据及其管理作为切入点,精准直击建筑工程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和问题。(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责任与使命》这本书,则再现了朱树英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十六年的六十个提案,文中提到的每一个案例,都真实存在于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比如他发现火车站路面破碎的石板经常会绊倒旅客、公众场地松动摇晃无人修理的围栏杆、人行天桥上下楼梯踏步防滑条折断起翘;又如因为豆腐渣工程而坍塌的住宅楼、违规改建的失火公寓等,都为公共建筑安全埋下了隐患。
从一件件细小事情中,朱树英够敏锐观察到城市管理中一些被忽视的“小缺陷”,而这些被疏漏的环节,也成为他在专业领域精雕细琢的动力。
每年几百万字的产出量,许多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除了处理案子,管理律所,还有空闲时间吗?“我的体会是,时间就在自己手里,是可以控制的,我经常利用逢年过节的大块时间来构思写作,更多的还是利用忙里偷闲的碎片化时间,积少成多,写作、修改、定稿,直到最终完成。”朱树英说道。(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写作是律师不断提升自我的必然选择
在律师行业,一提到建设工程领域,朱树英是绝对的大咖。他建立起了建设工程领域专业律师的标签,就像一个符号一样,扎根于这个领域。能够将一件事情坚持下来,并且做好并不容易。
在做律师之前,朱树英曾做过木工,木匠是一个技术工种,需要实打实的手艺,为了能让技艺更加精湛,他不断进行着尝试。一次技术比赛,他没有使用单位发放的传统工具,而是委托打铁店定制了5厘米宽的凿子,在别人制作木门需要凿三下时,他仅用两下就完成了,工效提高了三分之一。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从事技术工作,要想取得更好成效,除了用功努力之外用脑用心更重要,不断总结经验,手中要能够掌握最实用的工具。
在朱树英看来,律师写书更是如此。他说:“写作就像是律师的人生,立说就是律师的成功。作为专业律师,要有不断总结法律实务、提升理论水平的能力,而写作则是律师不断提升自我的必然选择。”凭借业精于勤的钻研精神,朱树英在业内积累了一大批“朱粉”,他的书也凭借专业干货和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俘获了一批忠实的书迷。(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春华者讲论文章,秋实者修身利行,面对出书这件事情,朱树英的心态很放松,他想将自己出版的书集齐彩虹的颜色,为行业里的律师铺设一条更加多姿多彩的道路。
编辑丨肖玲燕设计丨刘岩
记者丨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