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哪个国家,马尔维纳斯群岛面积与人口

2022-11-27 13:22:54 0

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哪个国家,马尔维纳斯群岛面积与人口

在美英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双方都准备打大战却都不敢动手时,一些位于中间地带的国家乘机进行了一些对己有利的局部战争。如美国在里根总统上台后改变了自越南战争末期起对苏联的缓和政策,增强军备实行强力对抗,导致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又进入剑拔弩张的状态。南美洲的第二强国阿根廷认为北约的骨干英国已无暇他顾,于1982年4月2日突然派出1万部队袭占了有百年争议的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英国马上集中海军主力组成特遣舰队远征万里,通过海战和登陆战将群岛夺回。这次马岛海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一场海战,就此宣告了高科技战争时代来临。

阿根廷军事思想笨拙,仓促开战即处于被动

处于南美富庶之地的世界中等富裕国家阿根廷,是由差不多各占半数的西班牙、意大利移民组成的白人国家,19世纪立国后没有打过大仗。该国国内长期由独裁的军政府控制,缺乏战争经验还有军事专制的传统习惯,滋生了决策时的轻率性。英国在“二战”后虽然国力走向衰弱,在20世纪70年代因财政困难还淘汰了中型以上的航空母舰,在马岛这样的殖民地只留下几十人的象征性驻军,却仍保持了大英帝国几百年“海上霸王”的一些传统,决策水平和动员机制的效率都非常高。只算二三流国家的阿根廷向老牌强国挑战,其军事机器运作能力就显得十分拙劣。

阿根廷军政府在开战前有一种错觉,认为英国经济总量虽然还是自己的3倍,军费却连年削减,已没有能力在南大西洋发动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只要突袭夺岛成功就能让世界承认既成的事实。马岛距离阿根廷本土不到1000公里,距英国却有1.3万公里,阿军有“家门口”打仗的便利,事先却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凭着总统加尔铁里个人的判断便轻率出兵。英国事先疏于防备,守岛的几十名士兵遭袭就被迫投降。这次突袭成功,使加尔铁里一时得到举国欢呼,两个月后战争便失败,他宣布辞职仍被国内追究误国责任并判刑12年。

“兵者,凶器也。”虽说阿根廷对马岛的声索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同情,不认真权衡利弊就轻率动武却是误国之举。在“二战”后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新时代,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一般不会被国际社会承认。阿根廷袭占马岛立即受到联合国谴责,英国做出“受害国”的悲情状得到西方国家同情支援,其他国家也基本上没有谴责英军的反攻夺岛行动。在国际舆论战方面,阿根廷首先棋输一着,导致自己单打独斗英国的联盟力量。

有丰富战争经验的英国政府遇到危机的反应可谓老道且迅速,得知马岛被占次日便做出派兵决定,3日内就组成了特混舰队并马上出发,速度之快令世人瞠目。回想日俄战争时俄军在旅顺遇袭,沙皇就下令派出海军增援远东,生锈的俄国战争机器准备了7个月才能让舰队出发,到达对马海峡已是战争开始一年三个月之后。在和平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备水平之高,海上力量对国家战略支撑力之强,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做出坚决和迅速的反应,原来同阿根廷军政府关系密切的美国也支持英方,让阿方一时手足失措。他们向法国订购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还有大半没有到货(若再等短时间或加紧催促情况就大不一样),本土的飞机也未做好向距离马岛较近的南端机场转场的部署,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行动上陷入被动挨打的状态。

高科技武器纷纷亮相,上演海战新样式

1982年4月下旬,经万里远航的英国特混舰队到达马岛海域并对守岛阿军实行海空立体封锁。5月2日,英军以核潜艇的自导鱼雷击沉阿根廷一艘巡洋舰,迫使阿海军缩回港内不敢出战,阿空军却集中飞机打击英舰队,从而上演了一场机载导弹攻舰大战。

5月4日,阿方“超级军旗”式战斗机用法国制造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谢菲尔德”号驱逐舰,首创空舰导弹击沉大型战舰的战例。一枚价值仅30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就能一举击沉价值1亿美元、号称当时英国最现代化的驱逐舰,当即震惊世界。

“飞鱼”反舰导弹实施的这次攻击,是精确制导武器的一次实战检验。制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的整个过程,都由攻击飞机所载的精确制导系统在近百公里外通过雷达控制,使攻击距离、命中精度和破坏威力远远超过传统火炮。这种“超视距作战”,对电子、信息装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说明舰队反导已成为海战头号难题。

令英国人庆幸的是,阿根廷只有5枚“飞鱼”导弹,用完后只能让攻击机以传统的投掷炸弹攻舰,总计击沉了英军舰船5艘、击伤4艘,这使英特混舰队一时面临极大危机。

英军以数量居绝对劣势的战机掌握了海域制空权,最终改变了战场形势,空战中同样是导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英国首批抵达马岛海域的作战飞机,只有区区16架从轻型航空母舰上起降的“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这种亚音速飞机作战半径又仅有100多公里,在战区内能投入上百架航速高、作战半径大的战斗机的阿根廷空军起初很轻视它。令人事先未料到的是,英国特混舰队出发时,美国将本国最新装备的AIM-9L“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提供给它头号“铁杆伙伴”英国,“鹞”式在出发途中一个星期内就将其配备完成。英国舰队又有良好的雷达预警系统,加上有美国卫星和智利方面提供的阿军飞机起飞的信息,这使阿根廷攻舰的飞机接近英舰队前大都遭受到“鹞”式拦截,AIM-9L“响尾蛇”又发挥了几乎每击必中的威力。据统计,阿根廷在空中损失的86架战机中有84%是被英军空对空导弹击落的。不成比例的是,阿根廷战机竟然在空战中连一架英军的“鹞”式都没有击落。

这一空中交锋的战例也充分说明,空对空导弹已彻底取代航炮成为空战主角,导弹的先进程度和预警、制导系统的水平也决定着空战的胜负。飞机如同“战马”,机载导弹如同骑士的“弓箭”,战马再好而箭不如人也无法取胜。

马岛海战被称为“导弹时代的首次战斗”,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有17种之多)。这次战争的新样式,催促着世界军界都将导弹作为海军、空军的主要攻击武器,传统的舰炮海战、航炮空战已走入历史。

英国的胜利证明科技水平成为首要战斗力

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飞行员的表现堪称优秀,其作战骁勇且战技娴熟,用老式飞机临空投弹也取得过击沉英舰的战果。不过他们精良装备太少,如法国在开战后就停止“飞鱼”反舰导弹的供货,还将其机密技术参数提供给英方以其实施电子干扰。面对美国新型“响尾蛇”的空中攻击,阿机也不会防范,结果在家门口失掉了制空权。这一令人叹息的结局,是两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差距的反映,也是两支不同类型的空军最明显的差距体现。

至于阿根廷陆军,只能用呆板无能来描述,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只依赖本国海空军而没有独立作战的意志和准备。面对数量不及自己的英军登陆作战,守岛的万余名阿军因丧失了制空权,就不敢出击而只是守在阵地中消极地防御。待英军完成包围而断绝其海空增援的希望后,6月14日阿根廷驻军全部投降成为战俘,马岛战争就此结束。

30万对1亿美元

阿根廷对英国作战意志不坚定,还有一个潜在的重大因素是以非核国家同核大国交锋。据当时揭露出的消息,英国载有核导弹的核潜艇已经出动并进入临战状态,准备出现最坏情况就对阿方军事基地实施核打击。国际军事评论家也大都认为,如果阿根廷拥有能打击对手的核武器,英国的态度肯定不会那样强硬,核威慑的阴影也显露在这场常规战争之中。

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典型现代局部战争,战区范围、投入兵力和使用的手段都有很大限制,一方看到形势不利便停战。双方都未攻击对方平民,军人伤亡也不大(死者都只有数百),当时各种最先进的海空武器却投入了实战试验,一些源自这场战争的经验还引领和改变了各国的武器设计思路和军队建设方向。如阿根廷以“飞鱼”打击英舰的成功,使美国军方意识到当时的防空手段难以对付反舰导弹,为此催生了著名的宙斯盾系统。各国又受此战例启发,把研发反舰导弹作为海军装备发展的重点。

阿根廷在战时拥有的军机、舰艇数量还比较可观,然而本国不会生产战机、导弹、潜艇,主战装备全靠外购,结果作战时受制于人,其军事体系的脆弱性导致无法久战。英国的主战装备绝大多数是国内自产,投入战场数量虽不多却补充方便,其性能也占优势,这种力量对比也使各国更认识到现代战争靠的是体系对抗。

和平的马尔维纳斯

通过马岛战争,国际军界普遍感到高科技广泛应用于战争是大趋势,除了制海权要靠制空权保障(此点“二战”中便得到共识),人们又认识到制电磁权这一新概念,而且制电磁权又决定海空战的结局。现代作战还需要“制天权”,卫星侦察在此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军的胜利在于自身和电磁优势及信息获得能力强,当然这也包括美国等盟国的协助,达到了战场对自己“透明”。阿根廷方面没有卫星、预警机等,其他侦察手段也落后,经常如聋似瞎,信息化水平落后对战争的影响就此也充分显现,各强国就此更注重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摘自《脱胎换骨——纵横古今谈军改》

关键字:  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哪个国家  马尔维纳斯群岛面积与人口  马尔维纳斯群岛现在谁控制  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