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影院刘老根3,年轻影院刘老根3
前一段时间,我约一位朋友看电影,他说感觉有几十年没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现在的电影院,一张票几十块,3D效果的更贵,再加上咖啡、汽水、奶茶、爆米花,一场电影看下来,一百多块钱就没了,看电影俨然成了一个奢侈的享受。更多的时候,去电影院似乎成了现代人彰显情怀的一种体现。去看首映、点映或者热映,然后在朋友圈发一段观后感,表达一下,你看,我也是个有情怀的人。
其实,在我小时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看电影也是一个奢侈的享受,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精神 。
也是情怀的体现呢。
罗山的电影院座落在东城区,县委招待所对面,高高的台阶上是小小的售票口,向西开,售票窗口是两个还是三个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窗口后高傲的售票员“嗒”的一声关上木头窗的声音。那时候票并不好买,排半天队到跟前没票是很正常的,所以没买到的垂头丧气,买到票的兴高采烈,是当时常见的状态。我们班有个同学的妈妈是电影公司的,小时候觉得老师们都对他特别好,经常在星期六他来上学的时候,从兜里掏出电影票来给老师,那是学校的老师托他家长给买的电影票。
最早最早的时候,入口处和当时散场的侧门都在售票处旁边。高高的铁门,只在散场时才打开,入口处两根高高的铁栏杆拦住挤拥的人群,铁栏杆后的台阶上高高地坐着检票人员,目光如炬,手里拿着厚厚的撕下来的票根。冬天的时候,他们会裹着军大衣,跟卖票窗口后的阿姨一样的神气。哪个混小子想从他们眼皮子底下溜进去,那简直是做梦。不过自古以来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混小子们逃票的招数多着呢。从电影院的东边翻院墙进去,到西边来躲到厕所里,都是他们当时常用的招数,当然也有被抓住的时候,真正逮住了,谁会跟孩子一般见识呢,混着看一场两场是常有的事。
上学的时候,尤其是小学时代,学校会时不时的包场组织师生看电影。以班级为单位的队伍浩浩荡荡向电影院前进,那叫一个高兴和操心。高兴的是半天的时间不用上课,操心的是看完电影要写观后感,要写得深刻,写不好的话说不定还会重写。
我记的最清楚的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看包场电影,我们低年级的同学票都是靠前的,我们坐49排,第一排!一群群乳臭未干的娃娃们在电影院里狂呼乱叫,豕突狼奔,那叫一个热闹。
以前的电影,正片前面会加映一个附片,大部分时候是一些简讯或者科教片,科教片居多。后来居然将《黑猫警长》作为加映的附片,那真是莫大的福利,那啪啪啪啪四枪打出的“请看下集”,不晓得让多少孩子激动。而电影大部分时候是革命战争片,可以说,只要有教育意义的,学校都组织我们看过,什么《上甘岭》,《四渡赤水》,《飞夺沪定桥》,《三大战役》等等等等。而最令我难忘的是居然有一次看的是《天书奇谭》,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部动画片?记得蛋生?记得那三只狐狸?那简直是我至今觉得最好看的一部动画片,没有之一。
另一部记得比较清的电影是《马兰花》,常常引用其中的台词:“马兰花,马兰花,勤劳的老猫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如此看来,是自觉将自己归到懒惰的老猫那队伍里去了。
至今觉得,看胶片版电影才是真正的看电影,胶片上偶尔的斑点和划痕才让人倍感亲切。那时候电影院专门有个去电影公司取拷贝的人,叫跑片员,骑二八加重自行车,车后有铁皮盒子,里面装的就是电影胶片,有时上半场演完下半场的片子还没送来,懂行的大孩子就会说:“跑片呢,片子还没取来。”于是溜达的溜达,上厕所的上厕所,也有等不及的一声接一声的吹口哨。如今的电影叫做数字版,数字版其实就是看大画面的投影,早就没有当初看电影的感觉了。
电影院高高的天花板上挂着吊扇,我总怕它会掉下来,所以夏天看电影坐在电风扇下时总是缩着脖子,后来真的听说有个地方的电影院电风扇掉下来削掉了观众的脑袋,便都改成了壁扇,才让我觉得安心许多。
《少林寺》的上映,一票难求,然而我感觉,我看了好几遍,也许并没有,只是自己在脑海中不断的回放吧。而且回家以后在院里见到树就上去打两掌,还自带配音,哼哼哈嘿,一首《牧羊曲》不知道哼唱多少遍,上学放学路上都是“日出嵩山坳”。
话说,李连杰那时候可真帅。
上初中的时候,电影院的正门已向南开,出口也改在了南门的东侧。以前向西的大铁门和售票口,入口处早已经封了起来。朝南的入口处,有两家摆书画摊的,电影没开始的时候,就在那儿,五分钱看一本小人书。那时候的星期天,我爸都会给我和我表姐五毛钱,两毛钱一张电影票,五分钱一个大大泡泡糖,一毛钱一包五香瓜子。经常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了。
那时的年轻男女恋爱,也经常选择去电影院,从少年的梦到青年的爱,在电影院里拉开帷幕,慢慢上演。记得上初一的时候,从部队探家的表哥带着我在电影院门前等别人给他介绍的对象。他问我那个姑娘好不好看,我吃着冰糖葫芦说:“不好看,一脸的麻子。”
一脸麻子的姑娘最终也没能成为我的表嫂,表哥这么多年以后说起来还有点遗憾。我却不以为然,现在的大表嫂多好,憨厚老实,白白胖胖。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也会约了一起去看电影。没地方去啊,除了北桑园,就是看电影。上高中的时候,因为高三的考试用考场,我跟我偷偷喜欢多年的小黄同学一起去看了一场《古今大战秦俑情》,距离我们前一次一起看电影的小学一年级,已经过去了十年。唉。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们去的是戏园改的影剧院,有时间再写看戏的故事 )
必须得说一下在这个电影院里看过的国产最恐怖的一部恐怖电影——《黑楼孤魂》。整部电影从开场后几分钟,我一直是蒙着耳朵,捂着眼睛从手指缝里看完的。
几乎吓尿!
我有些高中同学说上学时晚自习后,偷偷出去看电影,回来时翻罗高的大门,这经历,真遗憾,我都没有。
上高中也包场过电影,主要是为了爱国教育。那时候就有人晓得跟同学换票了,换到跟想坐在一起的人坐一起,现在想想,当年有些人真狡猾啊。
高一那年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事先通知要带手绢,因为影片太催泪。我只在影片最高潮的时候流了几滴泪,感觉很内疚,怕自己冷血。看完电影回来,在学校的小木楼上边走边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弥补一下忧伤的感情,引来笑声一片。
现在的孩子高考完去K歌,我们高中毕业只有电影可看 ,考完高考那天晚上,我估计,全高三的毕业生都去看电影了吧,三场连映,记得第二场有关风月,结果电影院里呼哨声四起,第三部片子是个古装的神鬼片,有书生,有女鬼,看完已经快十二点,回家我爸等在大门外,因为首次回家那么晚,差点揍了我一顿。
后来满大街的录像厅,电影院的生意越来越差,再后来,电影院就只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了。
如今的电影院,豪华奢侈高大上,3D也好,普通影片也罢,不过是场豪华投影罢了。观影于我来说,成了一项休闲活动,观后感偶尔会写,却已在心里欠下了不少。如今的人总喜欢说,欠某某人一张电影票,无非是遗憾对票房少做了贡献,似乎是种仪式感,却又不似当年的那些仪式感。
所缺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情怀?
是岁月?
还是那个人?
于是,我想说,能不能给我几分钟的时间,把这里当做你年少时去过的电影院,你身边坐满了稚气未脱的好友,一起哼起影片里那首动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