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朱丹溪生平简介
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汉族人,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居住地有一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故被后世尊称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丹溪学术渊博,医术高明,治病救人往往一贴药即见效,人们又称其为“朱半仙”或“朱一贴”。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力倡滋阴学说,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三位著名医家共誉为“金元四大家”。一生著书《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等,门人综合其学术思想,编辑《丹溪心法》综合性医书,并有多个版本。
1.出生于书香世家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11月28日,朱震亨出生在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其祖父朱环,父亲朱元,母亲戚氏皆以孝道而闻名乡里,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医德高明,曾著有《卫生普济方》一书。丹溪堂祖父也是宋咸淳进士,晚年也专研于医学。丹溪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后,“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2.逆境中成长
然而,在朱丹溪14岁时(元贞元年即公元1295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承担起丹溪和他两个年幼弟弟的教育重任,正是母亲德行高尚和教导有方,丹溪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以后成才打下了基础。青年时期的丹溪为
人正直,仗义执言,“行侠于乡里”,敢于对抗官府,凡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都要据理力争,官府也惧怕丹溪,此时期培养了丹溪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为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打下了良好的人格基础。
3.而立之年始涉《内经》
朱丹溪30岁时,其母患严重的脾病,脾痛剧烈,当地名医都束手无策,丹溪为救母疾,遂苦读《内经》,经过3年的研读,终于治好母亲病患,并感慨:“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4.三十六岁拜高儒学为师
36岁时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丹溪到东阳从师许谦(朱熹的四传弟子),经过了4年的努力,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学习理学这段时间使丹溪的哲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段时间,丹溪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同时许谦也因病重而卧床不起,这时的丹溪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意义,在许谦的建议下,做出了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的决意。
5.四十岁再拜医门
此时,朱丹溪已年近不惑,他不远千里,拜在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学习医学,罗知悌为“宋理宗朝寺人,业精于医,得尽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但性格狭隘,自恃医技高明,很难接近。因此,朱震亨的拜师之路也非坦途,几次往返登门拜谒,均未得亲见,赵趄三月有余。但他心诚意真,求之愈甚,每日拱手立于门前,置风雨于不顾。罗知悌在了解朱震亨的为人与名声后,始获相见。谁知却一见如故。罗知悌对朱震亨说:“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详于外感;东恒之书,重在内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区区陈、裴之学,泥之必杀人。”这为丹溪思想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医学基础。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数年后,“声誉顿著”。
6.名震江南,影响深远
丹溪本着博学,治病无数,闻名于江南,对中医学贡献卓著,明确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相火论”等理论。丹溪之学,在15世纪由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人日本,对日本的中医学影响深远。后世为彰显丹溪医学成就,将其列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至正十八年(1358年),78岁的丹溪与世长辞,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上一篇: 偏振式3d(关于偏振式3d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