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译制导演)年龄资料哪里人,简介,经典译事,配音代表作
苏秀要是还在,他才是最理想的。”但尚华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苏秀以“知道他用功、不知道他这么用功”来形容他当时的投入:每天晚上苦念六、七十遍台词,第二天再一遍遍进排练间对口型排练。最终尚华与银幕上的“指挥家”同步得天衣无缝,但当时年过六十的他也因此血压飚升至190。苏秀担心他的身体,想跟领导请示让他休息,尚华却死也不让她找领导:“我好不容易找到感觉,休息两天怕又找不到了!”
赵慎之乐推“阿崎婆”
上译黄金年代有两个“著名老太”,一个是苏秀、另一个就是赵慎之———日本影片《望乡》中的“阿崎婆”就是她配的。她俩年轻时都配过很多女主角,上世纪70年代以后就专攻“老旦”了。两人音质、戏路都相近,因此很多观众都会混淆她们配过的角色。
可贵的是两位“名老太”却从无相互妒忌之心,赵慎之一有重要角色,还老拉着苏秀跟她排戏。
当时苏秀去大学讲课,台下经常让她来一段“阿崎婆”,她连连澄清“那是赵慎之配的”。不过回到厂里她却故意“气”赵慎之:“人家又让我演‘阿崎婆’,我说时间太久了,词儿都记不清了。”赵慎之也“回敬”她:“好好好,以后配得好的角色都算你的,差的都算我的。”
配音代表作
《化身博士》
《孤星血泪》
《红与黑》
《第四十一》
《尼罗河上的惨案》
《为戴茜小姐开车》
译制代表作
《阴谋与爱情》
《带阁楼的房子》
《冰海沉船》
《远山的呼唤》
《砂器》
《普通人》
《飞越疯人院》
《生逢七月四日》
《天鹅湖》
《虎口脱险》等
困境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译制片也在变,粗制滥造的现象屡有发生。苏老对于目前译制片发展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她说,他们那一代是把译制片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现在的译制片已经面临“活着还是不活”的困境。
苏秀售书
苏老在书里记述了不少优秀的老一辈配音演员感人的事迹。邱岳峰、毕克、李梓、尚华、刘广宁、童自荣等曾经活跃于幕后的英雄一个个跃然纸上。苏老说,比起这些人,现在的有些配音演员给译制片配音可能连故事是什么都不知道。“做一个好的配音演员,最重要的是对于作品和角色的理解。素质主要靠后天的培养。良好的文化底蕴对于配音演员来说非常重要。给哪个译制片配音,就必须了解那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不过,现在说这些很可笑了。”言谈中,苏老流露出沮丧和失望,“我们这些人是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职业。”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现在的配音演员也有他们的长处。业务能力更强了,抓口型、贴人物更快,领悟能力也更好了。苏老觉得现在译制片存在的问题主要责任并不在演员。
像书中提到的那样,译导工作在译制片的制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译制片的翻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它包含了对整个剧本和人物的理解。翻译不应是一字一句的,而应是一场一场的。其精髓在于要让中国人在听这段台词的时候和翻译前的感觉一样。“以前常常一帮人坐在一起挖空心思讨论一两句话翻译是否准确。现在的有些译制片,关键的场次根本听不懂,有的竟然把修女院院长称为圣母娘娘,真是特别可笑。”苏老有些无奈地说,“一场戏,如果连导演都不明白,怎么让演员演?”
现在的译制片,多采用分轨配音,分轨有种种好处。但对于这些先进的技术,苏老并不认为应该一成不变地应用到配音过程中。“主要对手戏还是同期录音比较好。哪怕是见不着面,但至少要听得见声音,有人搭戏才能擦出火花。”苏老说,“不过我又在‘痴人说梦’了。”
苏老在书里还提到,以前我们很重视译制工作,世界上有什么新的流派,都会及时引进。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片子《警察与小偷》,是在1957年引进的。《广岛之恋》1959年制作,60年代初就引进了。“现在好像不是这样了,我感觉是,什么赚钱就引进什么。”苏老笑道。
在几十年的配音和导演工作中,苏老见证了我国译制片引进发展的全过程。她说:“一方面,在艺术创作上,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作家的创作都应该属于全人类。巴尔扎克的小说、达·芬奇的画、卡拉扬的交响乐都是全人类的财产。另一方面,中国老百姓有权利知道外国的事。引进别国的电影对我们的事业也是一种借鉴。不同流派的电影为中国导演提供了一些方法。”
谈及对现在译制片发展的期望,苏老有些茫然。“我不知道。我吃不准。现在进口译制片的政策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还有哪个单位觉得译制片的质量特别重要的?整个社会都有些急功近利,很难沉下心来把这件事当作一个事业来做。但是不是观众就没有这个需求呢?其实大家还是希望看到好的译制片。所以我说,现在中国译制片面临着‘活着还是不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