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蕊遇酸变什么颜色遇碱变什么颜色(石菖蒲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很多朋友看电视都会发现,除了银子,古人使用更多的是方孔圆形货币,串一串作十文钱。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带了把货币度量衡也统一了。
古代未裁切的铸币
那么古代朝廷是怎么发行货币,工匠们又是如何铸造钱币的呢?今天我和大家讲讲古钱币的铸造工艺,抛砖引玉让大家更多了解我国传统货币的背后故事。
一.钱币铸造流程
文献资料中,有关古代钱币铸造工艺和方法的记录很少,遗留的文献极少。而常见的母钱翻砂技术,最早见于明代大师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该书在《冶铸》篇中有一章专门详述了母钱翻砂铸币。
在钱币史中,除了早期的海贝、骨贝和后来的纸币外,几乎钱币皆为金属钱币,有早期的裤币、刀币,也有后期的方孔铜钱。
制造钱币的流程是:确定钱币材料——制作模具——将正反两面模具两两重合,积叠为范包——注入液体状的材料——等待冷却——打碎范包——锉钱定型——铸造钱币完成
二、钱币铸造方法
早在夏代就已经能炼铜了,古人炼铜制作青铜主要有火法和湿法两种技术。
所谓火法,就是火烧法。殷墟考古发现古人将孔雀石和木炭燃烧就能分解成氧化铜,青铜钱币的原料就诞生了。
所谓湿法,听名字就知道是和液体相关,实际上也是。聪明的古人将硫酸和氧化铜放一起,将铜元素变为可溶性的硫酸铜,再把铁块放进去,把铜给置换出来。
说白了,虽然就是现在的高中化学课本上的置换反应,但却发生在千年之前,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三.不同朝代的不同铸造工具
题归正传,原料有了,要怎么铸钱呢?
得有个模子呀!
1.先秦铸钱主要用的是泥范和石范
啥叫范?
就是我们常说的铸钱的模具,用来构成器物造型和纹样的工具,“模范”这个词也就是这么来的。泥范就是泥巴做的范,不过是经烧成坯后的范,也称陶范,石范就是石头做的范,是泥范的升级版。
商朝开始有了泥范,中期大规模应用,直到后来出现了金属范,替代了泥范。泥范制作过程分为配料、备坯、制模和刻字等工序,依靠手工刻制,而石范主要有为选料、备坯、制模、刻字等工序,一次制作多次使用,固定成型。
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钱币铸造
秦汉早期还是采用石范、泥范的技术,后来出现了模盒翻制泥范的技术。有两种模盒:专门只制面、背范片的模盒和专门翻制面范的模盒,这种模盒只有面文,主要是这类钱币背面无文。
3.隋唐到清朝的钱币铸造
到了隋唐,出现了目前印砂型铸钱,之后就一直沿用到清末。砂范比较难见,是会被打碎取出钱币的,因此是用完就毁的。现在常见的多位战国、西汉、东汉等各朝的硬型范,清代以来,关于金石的收藏研究开始流行,战国、秦、汉时候的钱范,成为金石学家追寻的对象。
民国时期开始使用机器铸造硬币,发行量更多,工艺也更加复杂。
以上就是古人制钱基本的流程了。看似简单,但就以古时的科技上水平,具体去做还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十分细致的分工。
例如清代制钱每炉设炉头一人,其所需工役有八行:看火匠、翻砂匠、刷灰匠、杂作匠、锉边匠、滚边匠、磨钱匠、洗眼匠。
因为有了这些古代工匠的无数心血与汗水,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闪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万千结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