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为而为之,不愿为而为之,不能为而为之的理解(不可为而为之是我最大的诚意是什么意思)
我读过许许多多对诸葛亮的点评,他纵贯千古的人格魅力与旷世奇才,使得世人为他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但在这其中,有一条获赞数很高的评价——“诸葛亮率军北伐,实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初次看到时,感觉心被揪了一下,便低下头陷入了沉思。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汉丞相忠武侯,其实却是一个不能被真正理解的孤独的人。
不可否认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确是对矢志不移者的一种褒义。像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他们用信念打开了成功的大门,值得后人赞颂。
但对于诸葛亮而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更多算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诋毁了。身为一国丞相,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尽在他手。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系着全军数十万将士甚至整个国家黎民百姓的性命。若以“知其(战争)不可为(取胜)而为(偏要去打)之”来形容他,那与说他穷兵黩武,是个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将人民拖入战争泥淖的战争狂魔又有何区别呢?对于一位将帅,这种品质几乎是不明,不智,甚至是残忍的。这和那个“一夫有死,皆亮之罪”的诸葛亮有着云泥之别。又何必强加于他?北伐,是诸葛亮在综合多方面因素下慎重考虑后的决定,而不是为了早日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的一次不计后果的冒险。
建兴四年。当时的北方由于连年战争动乱,经济、社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可一旦北方的魏国经过了一段时间和平,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将会空前的强大。而“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处在南方的蜀国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后,相对来讲已经缺少了爆发力和上升的空间。几年以后,整个南方吴蜀两国联合起来,也没有把握能与发展壮大后的北方相抗衡。眼下孙刘在南方的强大割据,可以说只是暂时的。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政治家,诸葛亮早已意识到这潜在的威胁。且刘备新亡,后主尚幼,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蜀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于是他顶着国内国外多方面的压力,毅然拖着瘦弱的身躯,踏上了出兵北伐的漫漫长路。
可惜,时也,运也,命也。马谡失街亭,火熄上方谷,他差一步就可以兵临洛阳,差一点就能使司马懿全军覆没,胜利的火焰一次次被冰冷的大雨无情浇灭,自信如他却只能留下一声无奈的悲叹。一次次兵出祁山,却皆因不同原因抱憾而归,他将自己熬得油尽灯枯,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水镜先生的话是对他一生最为无奈的概括。在我的眼中,诸葛亮“人性”的光芒应该是这样被展开的:他一直保有着对“汉”的追寻与建构,对不断推进的“汉”尚有可存的疆土的坚信,只是不幸在征途未半时,壮志难酬。他正在五丈原的秋风里等待下一届的春风吹彻麦芽的新绿,却将自己不小心落在了秋天。人的悲剧分很多种,他则属于典型的命运悲剧。
如果一定要说,我总觉得“出师未捷身先死”才是真正让英雄长泣的原因,才是对他最好的诠释。而不是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样近乎于偏执的执着来形容他。他是光明的,向好的,筹谋的,而不是悲观的,悔恨的,自欺欺人的。我希望有一天,世人能认识这样的他——
你好,他是诸葛孔明,老天挖坑不填,最后被陨石遁了的蜀汉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