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薇小家大变局百度云(逯薇的小家越住越大)

2022-10-25 22:03:29 0

逯薇小家大变局百度云(逯薇的小家越住越大)

熵增的强瞬间,

就是小孩出生和老人一起到来。

——逯薇

文丨呆呆 图丨逯薇

逯薇

前地产建筑设计师

现家居漫画家

“住商”理念的提出者,家的容器工作室创始人,《小家越住越大》系列作者,《小家1》和《小家2》目前印量已破90万册,很快三本书将突破百万册的销售,《小家》系列获得2018年中信出版社国际影响力大奖等多项奖项。

前万科广深区域副总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师职业15年,从建筑设计转型家居作家,只因痴迷于家的居住研究。

逯薇的《小家越住越大3》已经上市,猜测这本书应该会比之前两本更受欢迎,因为这本书里,她第一次提到了如何提升家的颜值,轻松地把家的颜值拆解成几个要素,能帮助普通人迅速具备审美能力。

而如何用简单的软装让一个家变得更美,呆呆相信这也是所有对美好家有追求的人的终极目标,至少,呆呆看完后,立马就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从此,在你眼里,一张家居图会自动分层,显现出来为什么美或不美。

这就是专业的价值,逯薇的厉害,就是能把专业的东西,用浅显生动和易懂的漫画形式告诉大家,潜移默化中提升住家的住商,让万千普通小家变得居住更舒适更人性化。

呆呆很开心,在很多人拿到书之前,就看完了逯薇的书,并邀请逯薇进行了一个愉快的聊天。以下内容是一个典型文科生女生和一个典型理科生女生的对话,一边是感性一边是理性,但依然不影响逯薇对这个行业的洞见以及帮助大家提升家的住商。

(逯薇的小家系列。)

《小家》系列

不是生活美学,是居住科学

呆呆(后面简称“呆”):到今天,《小家,越住越大》(后面简称《小家》)系列已经出了三本书,这三本书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逯薇(后面简称“薇”):《小家》系列紧紧围绕“住商”模型展开。市场上非常多的“生活美学”类图书,而《小家》系列是“居住科学“。三本书都是在搭建关于“住商”的知识体系,只不过每本书里面偏重的内容不一样——第一册侧重收纳,第二册侧重功能,第三册侧重颜值。

(《小家》系列包含的几大内容)

呆:你说住商是把房子住成家的智慧,怎么理解?

薇:房子只是一个空的容器,真正让它变成家的,是住在里面的人。即使一模一样的房子,由不同的家庭居住之后,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漫长的居住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而住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

呆:我看完了三本书,三本书都在让居住更美好。能说下我对第三本新书的看法?我很喜欢颜值部分,前段正好买过家具,看完你的书我就明白了,我之前的软装搭配都是错误的,软装的时候,抱枕都不能随便买。

薇: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流行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其核心的东西——搭配的底层逻辑,是不会改变的。我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揭秘搭配的底层逻辑,用一套简单的方法论,拆解复杂的风格,以不变应万变。

呆:但是看完你的书,可以学到很多,会更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装修的风格。

薇:支撑风格的东西是要素,你看书中的图片,大家一开始就想着这是什么风格,但是跳开这些,你看(说到这里,逯薇翻出她的新书,下图),圆形重复了三次,黑色重复了三次,黄色重读了三次。找出颜色、材料、形状、质感这些都是组成风格的要素,这样一张图片就分层了。我就喜欢这样把一个图片拆解掉,让一件事情变得简单起来。

正常看,这就是一张家居图。)

(《小家3》里教大家如何看懂一个家的软装。)

一个家真正的底层价值,藏在平面图里

呆:我记得你说你喜欢看平面图,不看照片。

薇:照片很美,但对我而言,照片远不如平面“真实“。照片是皮相,平面是骨相。一个家真正的底层价值观,是藏在平面图里的。

呆呆:我就是很喜欢看照片,看样板房。

薇:很多人确实看不见下面的东西,不仅看不见,有时候是全无知觉,一般要多装修几次、住过好几套房子才会比较清楚——这,就是我写《小家》系列的目的。即使是租来的房子,即使是极小的房子,即使是第一次装修的新手,都可以利用住商体系,从下到上,从实用到好看,从整体到细节,去构建属于真正适合自己的家。

呆呆:但很多时候,大家会沉迷于视觉的美感。

薇:很多人确实看不见下面的东西,不仅看不见,有时候是全无知觉,一般要多装几套房子才会比较清楚,视觉是上层,真正的美是下层的东西。

呆:我家正在装修,看完《小家2》,我就想移动门的位置,然后也会告诉设计师和施工队,需要在厨房装上凉霸,在浴室装三干王,而这些都需要提前布线。我有些粉丝也是你粉丝,装修时会讨论你的书,他们甚至说,有了你的书,设计师都可以不要了。

薇:中国不缺乏好的房子,不缺乏很有想法的居住者,不缺乏好的设计师。缺乏的是,让大家有效沟通的方式。其实我做的事是在搭建一座桥梁或者在挖一条隧道,《小家》是连接的桥梁,住商是沟通的隧道。这套书的近1000,000位读者,B端和C端都有。C端的普通居住者,看了书以后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就会把书送给设计师,作为沟通工具。而B端的设计师,其实最怕的不是客户提要求,而是怕客户说不清自己要什么。所以他们会团购一大批书,送给意向客户,帮助客户去理解设计对于居住的价值,这样也减少了双方沟通的矛盾。

呆:确实很有收获,特别有用,比我去看一些关于家装的app简单明白有效多了,我曾经下载过一个很有名的家装平台,但是一进去,太多内容了,我没时间努力去研究,所以最后我就放弃了。

薇:我们以一棵树打比方。网络上的信息,就像树叶。大树上有成千上万片树叶,让人眼花缭乱。我希望《小家》系列能够帮每一位普通居住者,建立“一整棵树“的系统认知,不要被树叶遮住双眼,看到粗壮的树枝,看到坚实的树干,看到深埋的树根。这套知识体系,能帮你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去把控一个家

从一盏灯开始想到要写书

(逯薇书里的签名,呆呆的3本都是签名版,羡慕吧。)

呆:很多读者一定和我一样,想知道你是不是一开始就想过要写这个系列?

薇:没有,我一开始哪里会想到这些,是慢慢的写着写着才有了这个体系的出现。

呆:那你是因为什么开始写书呢?

薇:这个故事,从一个灯泡开始。4年前,我家客厅六个头的吊灯,灯泡坏了一个,我去社区超市买灯泡,买回来后安上,一开灯发现,完蛋,我买错了,其他5个是暖黄光灯泡,而这次不小心,买回是色温超5000k的冷白光灯泡——住宅的光源,理想的色温是3000K左右的暖光。冷白光是医院这样的公共空间采用的,用在家里很不舒服。

后来,我下楼去重新买个灯泡。当时是黄昏,我抬头看到小区的万家灯光,惊讶的发现,至少一半邻居家的窗户,都射出冷冷的白光。在那一刻,我就想,我自己读过建筑光学,尚且不能避免买错灯泡,而我的邻居们,如何才能了解“住宅应该使用3000K左右暖光”这样的居住知识呢?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普通居住者,避免“买错灯泡”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将“住“这件复杂的事情,让更多的人简单的理解?

呆:那就从这里开始想写了?

薇:一开始只想在公众号写下我的看法,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家的光》,才短短的6页,那是我第一次用漫画的形式写,结果刚发布,就有人问我,你什么时候出书呀。我当时都懵了,我才画了6页漫画而已,哪里有书。

呆呆:后来画多了,就成了书,还连续写了《小家1》和《小家2》,现在又出来《小家3》,帮助很多人有了住家的常识。

薇:确实是写着写着就成了书,后来,就是集中一段时间来写的,例如,《小家3》就是年初写到年中,整整半年谢绝了一切活动,每天坚持画至少两页,初稿大概有470页,《小家3》用了400页。

熵减是我现在想做的事

(国庆露营带上了小家2,上面放了一只睡觉的蜻蜓。)

呆:虽然大家都知道要更好的住,但还是经常做不到。

薇:最近流行一个字,物理学的“熵”,是说一切事物在一个封闭系统里,终将从有序走向无序。其实我们的家也是这样——刚搬家总是很清爽,但是很快就开始熵增,特别是有了孩子、老人同住时,是一个熵增的强瞬间。在漫长的居住岁月里,混乱不断加剧,伴随着物品增多,伴随着房屋老化,逐渐自我放弃,最后到彻底无序。而住商,就是帮你对抗熵增的工具。

呆:现在物质丰富,我们很容易在巨大的物质里面迷失。

薇:是的,信息发达,海淘方便,想买的任何东西几乎都可以买到,但是买之前要想一想,这是不是你真的需要的。

呆:你一直写的是小家,但是很多人希望住更大的房子,你呢?

薇:人均50平就是我的极限了,再大我住在里面会觉得惶恐。现在我的家,90平米住6口人,人居15平米,当然非常拥挤。但是孩子未来大了,老人会搬走,阿姨会搬走。只剩下3口人,人均30平米,住起来就挺好。等孩子十几年后离家了,2个人住90平,人均45平米,可以说非常宽裕了。

呆:我去过你家后就想,天啦,我怎么也做不到你家这样,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没有一点被浪费的空间。

薇:每个人不一样,每个家也不一样。我的家是我的家,你的家是你的家。比如对于我来说,我觉得鲜艳的色彩是压力,所以家里配色非常寡淡;我觉得东西太多管理麻烦,所以物品数量严格控制。但是,如果你喜欢鲜艳的色彩,喜欢买买买,喜欢可爱的小东西,当然可以在你的家里尽情挥洒。你的家是你最自由的地方,不必被他人的家影响。

(一个家的软装比例。)

对家着迷,入户访谈是我的灵感来源

呆:我很好奇你书里的那些解决方案,举个例子,《小家2》里提到餐桌覆盖率,你的解决方案看完幡然醒悟,其实就是把餐边柜和餐桌连接起来,这简单的一个动作,我们自己却想不到,你是自己无数次模拟得出的?

薇:先发现问题,顺便发现解决方案。没有人是天生自带数据库的,我自己的居住经验很有限,很多经验都来自反反复复的入户访谈。入户访谈我坚持做了10多年,刚毕业在北京万科,那时就开始做入户访谈,看了大量的样本、形形色色的居住状态和困扰。所以我工作一开始其实接触的就不是房子而是家,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从没停下来去入户访谈,样本足够多的时候,容易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呆:你很多的设计,如今都成为了流行趋势,例如电视墙变成起居大柜。

薇:很多事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会被认可,起居大柜最初的设计是2009年,当时很少有人能理解,为什么不选华丽的背景墙,而是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柜子呢?十年过去,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力的解放、居住水准的上升,大家越来越明白,起居厅承载了家庭日常核心的活动,大量的物品在此交汇,如果不能有效收纳,再华丽的背景墙也终将黯淡无光。所以,起居大柜就逐渐被接受,成为了家居显性趋势。

呆:很多人喜欢你的书,大概有和我一样的原因,漫画的方式轻松有趣又浅显易懂,连我儿子都翻完了,为什么一开始会想到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

薇:小时候就喜欢涂鸦,大学时候我曾经想过当漫画家,当时最大的困惑是,我虽然会画几笔,但是到底画什么呢?实在想不出什么故事啊!(笑)大学毕业到了万科,做了十几年住宅设计师。四年前,在“买错灯泡”的事情发生后,我忽然想到,能不能用浅显易懂漫画来画这些专业枯燥的居住知识呢?于是,就试着开始了

呆: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现在你是设计师里漫画画最好的,漫画师里最懂建筑设计的,跨界了。

薇:这哪敢啊!天外有天!@@!我现在对于“最”的追求,不是超越其他人,而是活出“最“像自己的样子。人生就是在自己这个容器里,装上属于自己的东西。成长是一个慢慢突破以前的过程,希望能持续咬破自己的茧子,越活越像自己吧……

呆:后面还会写《小家4》?

薇:还没想过,我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想写,但是目前还没想到怎么写。

呆:你的公众号篇篇都是10万+,很多人问我,你怎么不商业化?

薇:我不反对商业化,但是非常谨慎,因为很多事情不要太着急,不能急吼吼赚一票就走。如果要我做广告推荐一个东西,我可能要试用个半年才会答应。

去年写《1978-2018,中国人的小家》,写的时候就想,10年后肯定要再写一篇《2018-2028,中国人的小家》。所以这个事业我至少还要做10年,或许20年,一件事放在这么长的时间轴上,就不会太着急。

(工作时候的逯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字:  逯薇小家大变局百度云  逯薇的小家越住越大  逯薇的公众号是什么  逯薇小家大变局pdf  逯薇本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