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国清寺开放最新消息(天台国清寺现在开放了吗)
天台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名闻国内外。历代不少著名诗人写下了很多赞美天台山景色的诗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即有详细描叙天台山风景,赞美天台山景色的诗篇游天台山日记。天台山还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坐落在天台山麓的规模宏大的国清寺,被世人传统地认为是天台宗的祖寺。
天台山国清寺初名为“天台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五峰山南麓,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王杨广命司马王弘按智顗遗意建造,传老僧定光曾对智顗说“寺若成,国即清”。隋大业元年,隋炀帝亲赐寺额,遂更名为国清寺至今。唐大中五年(851年)至咸通五年(864年)又陆续重建,大书法家柳公题“大中国清寺”额。宋景德二年(1005年)改名为“景德国清寺”。宋真宗亲赐衣物及御书数百卷,寺中建御书阁。国清寺御书阁内藏有西域《具多叶经》和旃檀佛像、佛牙等珍品。建炎二年(1128年),国清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修建后的国清寺,规模宏大,殿宇辉煌。有兜率台、清音亭、雨花亭。殿后有雷音堂、振奎阁,阁后有无畏室,室后有更好亭,旁边还有云顶庵、古竺院、栖云楼等建筑。
国清寺在南宋就被列为“江南十刹”之一。明、清以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基本上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建时的规模。国清寺系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和韩国佛教天台宗祖庭。现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浙江天台隋代古刹国清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国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山千年古刹----国清寺大门一侧)
国清寺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
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如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远远望去国清寺是那么的风景幽美,清幽深邃,山水秀丽,风光旖旎,尽显层林染翠之美。当我们来到距天台五峰山南麓三、五里处,首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3.9米的巍巍隋代古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得以窥塔身全貌。同时有千年历史的隋代古塔也是国清寺的标志之一。
国清寺景区内巍巍的千年隋塔忽隐忽现
就算你快要走到近前,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一转过寒拾亭,只见照壁上写着四个大字“隋代古刹”,“隋代古寺”的照壁一下子将国清寺的悠远历史表述的分外清晰。但这时仍不知古刹山门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才见得古刹东山门。国清寺的寺门是与众不同的,转过那块大大的照壁,见一朝东敞开一小山门,原来这才是国清寺正门。而国清寺山门东开,又寓意“紫气东来”。
国清寺隋代古刹照壁
天台山国清寺黄色的壁墙南面上书“隋代古刹”四个楷体黑字,壁墙东头转弯处才是寺门,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国清讲寺”。楹联为:“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这些美好的诗句写尽了国清寺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景观。国清寺的山门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
国清寺进山门要从东面转直弯进去
天台国清寺座北向南,而寺门并非常规的朝南方向,而是一反常规面对东方。原来国清寺古刹山门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要转直弯进去,一进甬道只见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国清寺的奇观好似“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 国清寺内景色清幽,隐入深山闻鸟鸣,身处寺中,确有世外桃源之感。你在闲暇之余,不妨至寺中清心养性,沉淀心灵,修禅悟道,洗涤尘埃。
国清寺入口处东门,只见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
国清寺入口处吉图
走进国清寺正门,迎面可以看到两只雕刻地惟妙惟肖的威武石狮子,一头母狮一头雄狮,据说是“母狮戏小狮,公狮踩绣球”。此对石狮,原为中国故宫博物院所有,后放置于国清寺内。石狮子猛一看,完全相同,但细看之下,方能发现其微妙之处。一狮手下轻抚小狮,充溢母爱,为母狮。另一狮手握滚球,运筹帷幄于一身,为公狮。雕刻技艺,实为一绝。
国清寺正门
国清寺僧人所用竹萝
国清寺放生池鱼乐园
国清寺放生池--鱼乐园。园门内古木苍郁,鱼池如镜,这便是国清寺名园鱼乐园。鱼池是寺的放生池,呈圆形,周有铁栏,各色锦鱼,摇首摆尾,自得其乐,投以食饵,群鱼共抢,翻腾跳跃,情趣盎然。池东有一块雕刻精细高约6米的清乾隆皇帝的御题碑,碑文记载着国清寺的秀丽景色和历史沿革。鱼乐园池西边竖一块高约2米的石碑,上刻“鱼乐园”三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池旁有一小亭,曰“清心亭”,亭居高临下,飞檐翘角,内有石桌石凳,亭柱楹联书:“石上清泉松间明月,山光鸟性潭影人心”,写尽了园内赏心悦目的景趣。
国清寺放生池鱼乐园中清乾隆皇帝的御题碑
国清寺放生池鱼乐园中的各色锦鱼,摇首摆尾,自得其乐,翻腾跳跃,情趣盎然。
国清寺放生池鱼乐园里晒太阳的乌龟
天台山国清寺是在隋代灌顶主持下兴建的,他也是国清寺的第一位住持。灌顶(561-632),俗姓吴,字法云,祖籍常州义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天台山国清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国清寺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具有浙江的地方特色。
国清寺大雄宝殿
国清寺大雄宝殿:殿前铜鼎炉高4米多,上铸“沈德龙、沈德凤承造,大清三十五年”。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红墙黑瓦,檐间竖额“大雄宝殿”四个字,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癸丑(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韩国佛教天台宗,同天台山国清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宋绍圣四年 (1097年),该国大觉国师来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习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教义。学成回国后,弘扬天台宗教义,创立了韩国佛教天台宗。因此,韩国佛教天台宗一直尊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韩国佛教天台宗,是该国的一大教派,有信徒百万,在韩国有很大影响。应天台山国清寺的邀请,在1993年韩国佛教天台宗代表团在韩国佛教天台宗宗务院院长田云德长老率领下,前来天台,参加“天台山国清寺大殿佛像开光暨方丈升座典礼”,受到了天台山国清寺众僧的欢迎和热情接待。 韩国佛教天台宗代表团在参加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典礼期间,参拜了祖庭,并经双方商定,决定在天台山国清寺建立“韩国佛教天台纪念堂”。1996年10月,应日本天台宗邀请,国清寺方丈可明法师率浙江省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延历寺,与日本、韩国天台宗信徒一起,参加了智者大师圆寂1400年纪念法会。
天台山国清寺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
国清寺智者大师神功叵测殿
国清寺智者大师院大门
国清寺智者大师院内
在国清寺南门外,有一行遗迹和寒拾亭、丰干桥。一行禅师是唐代高僧,佛教密宗的传法大师和佛经的翻译家,并在天文学和历学上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寒拾亭是后人为纪念唐代两位诗僧寒山和拾得而建造的。丰干桥是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是为纪念唐高僧丰干大师所建而命名。丰干大师原为国清寺住持,与寒山、拾得齐名,当时被誉为“三贤”。丰干桥为纪念唐高僧丰干而建,桥架于“双溪回澜”之上,两端有特殊造型的石狮守护。桥北头西侧有一石碑,高约2.5米,宽约0.8米,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 按照常理,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国清寺门前的小溪,却是水向西奔流而下,令人惊奇不已。 据说,当年一行高僧为唐玄宗修编《大衍历》至国清寺。天台山接连不断下着大雨,主河水位突破了最高水位线,河水溢出,即将泛滥成灾。正好在国清寺寺门前有一小溪,与主河流相通。一行大师让人疏通河道,使得溢出的河水改道往国清寺流去。寺前小溪河床底部因为自然原因,东高西低,上流湍急洪水冲击而下,形成了一条猛龙向西游的特殊景观。后来,当地人们为了感谢一行大师的善举,均说是由于一行高僧求学佛法之诚心感动上苍,令山水动容,改向而泻,特将“一行到此水西流”刻于石碑之上,以示纪念。
天台隋代古刹国清寺大门外丰干桥是一座石拱桥
国清寺大门外丰干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
国清寺大门外
天台山国清寺重要景点之一隋塔。位于寺东南的山坡上,该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代故称隋塔。塔高59.3米,塔身黄褐色,六面九级,空心,虽然外表已经显得非常破旧。但从塔脚四周砖壁上雕刻的佛像,依然能感到栩栩如生的隋塔在当年是多么如此的精美。
天台山国清寺隋代古塔
我们远远看去这座建于1300多年前的千年隋代古塔已经是遍体鳞伤,塔身青苔斑驳,外表的塔身墙皮已脱落不少,很多处都露出了里面的砖块。千年隋代古塔在历史年轮的蚕食下,显露出了岁月的沧桑。历经千年,古塔依旧能屹立不动,据说与造塔的技术和材料有极大的关系。当时古人采用了当地的粘土拌和食用的糯米粉汁,搅拌均匀,将塔砖紧密相砌,砖砖之间都用粘土和糯米汁填满。
天台山国清寺隋代古塔有1300年历史
国清寺重要景点“一行禅师塔墓”。“一行禅师塔墓”。位于隋塔西北坡下。一行禅师(673-727年),唐高僧,密宗教理的组织者,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2l岁从荆州景禅师出家,旋从高山普寂学禅,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又参与善无畏译场,翻译《大日经》。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发起在全国12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并根据南宫说等一组的测量,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订《大衍历》等。相传在武三思独揽朝政时,一行禅师鄙薄武三思恶行,为回避武三思笼络落发出家,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随一位隐名的大师学习算术。唐睿宗即位之后,曾派东都留守以礼征聘,一行禅师称疾坚辞,却徒步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一行禅师塔墓”。就是为纪念一行禅师而建的。
天台山国清寺一行禅师塔墓
国清寺大门外禅师塔墓
国清寺大门外丰干桥旁边的千年古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