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建材行业分析报告(2022家居建材行业分析)
01
实现突破的三种思维
1、危机中的商机意识。经济危机,“危机”中既有危险,也有商机。当危机成为一种普遍环境时,就不能再成为借口,因为大家都处于相同的环境。把危机更多看成一种商机,这样的思维方式更有助于我们去创新变革。
2、行业低迷时期的产业升级意识。每一次行业的低迷都是一次行业的洗牌,家居业也不例外。房地产低迷对家居行业的冲击不可避免,但能否以此为契机,率先实现产业升级,不但能够突破困局,甚至可以改写市场格局。
3、商业模式的创新意识。任何一次产业升级,都会伴随着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所以,如果我们创新理念,敢于打破旧式思维,变革现有的商业模式,一定会有所突破。
02
洞察家居行业的真相
总成本(价格、时间、便利等),也就是消费者让渡价值的最大化。而丰富的品类、卖场的购物环境、顾客的购物体验等,只能算是次核心价值。不是说次核心价值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核心价值,次核心价值应该屈居第二。国产手机的历史沉家居卖场对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产品质量保证、服务质量保证、顾客最低购买浮就是明证。当初靠外观设计、功能概念等打天下的国产手机,如今都已成昨日黄花。品牌手机如今是诺基亚、三星等国外手机的天下,因为他们紧紧抓住了手机的核心价值:可靠、实用、便利、耐久等。所以,对消费者而言,家居卖场应该紧紧围绕上述家居行业的核心价值做文章,才可能被消费者接受。如何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成为消费者核心价值的提供者,成为消费者家居产品购买的利益代言人,是摆在大明家居面前一个必须逾越的障碍。当前家居行业的经营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统一进货、统一收银、分成提点的“家居建材超市”模式,其代表是宜家、百安居等,虽然这种模式暂时遭遇了种种困难,但其围绕消费者核心价值的理念,我相信随着其模式的不断完善改进,最终会成为市场的宠儿。而另一种“收租地主”式的轻公司盈利模式,其代表是红星美凯龙,看上去万无一失、毫无风险,但由于其产品定制环节存在卖场无法控制的若干漏洞,长远看有可能是一条死路。国美、苏宁家电经营模式的成功就是明证,因为他们始终站在消费者一方,是消费者的代言人。家居大卖场也有过类似“统一收银、提点分成”经营模式的讨论,但终因其定制式、流通环节控制难度大、跑单等种种不利条件限制,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最后都无疾而终。但毋庸置疑,未来市场一定是客户的市场、是消费者的市场。只有洞察家居行业的真相,紧紧把握消费者利益导向,方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03
做真正的家居产业整合运营商
1、传统商业模式:传统模式的产业链条的模式是:它是一条终端完全开放的产业链,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击破,从而丧失市场份额。此种模式已经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首先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地产角度看,订单式精装修化,是住宅销售的未来发展趋势。从家装行业看,工厂化、集成化、专业化是发展趋势。随着家装公司利润空间的缩小,没有任何保障“家装游击队”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未来家居 行业的下游产业链条又增加了两个重要环节:房地产商、家装公司。 2、新型商业模式:由上图可以看出,我们如果把卖场、消费者、家装公司、房地产商,通过一种利益链条整合 到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闭合的、不易击破的环形终端,它将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利益链条在哪里?
04
打造真正的“整体家居”商业模式首先来关注各方的利益
消费者——质量,服务,购物总成本(价格、时间、便利、体验等)房地产商——让买房者获得最强的真实体验,实现最大价值感,激发新的潜在购买力。家装公司——最大化展示设计水平,使顾客获得最强的直观体验,口碑传播,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卖场——获取最大的有效客户,实现更多的重复性购买,形成忠诚客户群,培养家居消费习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我们独创的住房实景超市完全可以实现上述利益链条的各项功能。一套房子摆在超市里,请家装公司进行设计装修,选择同一种品牌的家具,同一种品牌的厨卫,同一种品牌的家电,选用同一品牌的饰材,消费者可以在现场的实景中感受全部体验。同时,家装公司、家电、家居可以从看房者中获得潜在客户;家居、家电可以从家装客户中获取潜在客户;房地产商可以从上述家装、家居、家电等客户中同样获取潜在购买力。几方相辅相成,互为推动,基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闭合利益链条。各方的利益都在这里得到体现。这就是整体家居的概念。它是当前我们的核心诉求。大明家居的品牌目标——中国整体家居(连锁)卖场第一品牌。
05
实景住宅(家居)超市招商策略
首先明确,实景住宅超市的招商对象有房地产商、家装公司、家电品牌、家居建材品牌、家纺品牌等。假设我们计划有五十套实景住宅陈列:选择10家房地产商,每家五个户型,他们提供住宅毛坯结构部分的建造成本;选择20家家装公司,他们提供住宅的装修设计成本(人工及辅料为主);选择50家家具品牌,每家提供一套住宅的样品展示陈列。
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