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余秀华出自哪本书(我爱你余秀华诗歌鉴赏)
以诗人余秀华为女主的纪录片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最近在各大视讯平台上线。
摇摇晃晃的人间
STILL TOMORROW
摇摇晃晃的人间,名字起得很贴切余秀华本人生活的原状。
英文名字《Still Tomorrow》,很符合余秀华内心的渴求。
豆瓣评分不错
这部电影2015年拍摄完成,2016年6月中国大陆部分上映,荣获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长片单元评委会特别奖。
即便如此,但很多人对于片子的看法不一。
更有人坦言看不懂片子里的“情感纠葛”
片子真实地记录了余秀华的日常生活,情感纠葛以及成名之后的心路历程。
片子简单至陋,粗糙至粝,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聚焦在余秀华的个人生活上,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
有趣的是,片子出来后,余秀华对片子的导演范俭说了两点。第一,她觉得这个片子除了女主角其他都很美。第二,她很感谢我为她的母亲留下了影像。
可是相比余秀华,倒是有些观众无法接受。他们无法接受一个诗人生活中的粗粝与真实。
的确,88分钟的电影,对于讲述一个“粗俗的村妇”的生活来说,已经很长了。
余秀华正在创作
画面生机勃勃
但对讲述一个女诗人的成长来说,是显得仓促了。片子用极少的镜头记录了诗人余秀华的创作过程,用过多的时间叙说了她生活的困境与焦灼。
有人说这片子配不上余秀华。
但其实诗人也生活在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里,有些诗就是从那堆鸡毛里蹦出来的。
这片子记录了诗人余秀华的创作动机与创作源泉。或许看了这片子,你会更懂得她的内心,更透彻她的诗。
友情提示:看完片子或感糟心
但想想~她~还真挺美好~
2015年1月,余秀华的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社交网络上被转发超过一百万次,她迅速成名。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
——节选自《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她的诗歌有一种强劲的生命力和与之相悖的自卑。乍一读,那股对生命抗争的力量,那种活着的欲望感强烈而奔放,但仔细品咂,却有说不出的悲怆与自悯。
《锵锵三人行》中的许教授论余诗
许子东教授说,这是时代的声音。
作为一个女诗人,成名之后,余秀华辗转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间做签售、做演讲。大家评价她的诗,打量她的人。
对窗外世界的好奇
而她,却还沉浸在对外界的新奇感中。
她没有诗人的身份,即便她成名之后。她自己曾经在一次评论会上坦言“我就是个粗俗的村妇”。
她在田间劳作的间隙,创作,她蹲在杂乱无序的草丛间思考,许或是这样的自然,她的作品与黄土地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好像是从土里生出来的一样,浑然天成。
余秀华摇摇晃晃行走在麦田中
“在月光里静默的麦子,它们之间轻微的摩擦就是人间万物在相爱了。”
她说,“一个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就是胜利 ”。
余秀华的工作室
或许她在有风的院子里写作的时候,才会忘掉现实的悲与苦。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很多人对余秀华的私人生活的关注超过了她的诗歌,很多媒体在渲染她的农民、女人以及作为残疾人的种种标签,但唯独把她最重要的“诗人”身份弱化。
虽然老诗人食指曾在公开场合抨击过余秀华的作品,但我并不认同他的说法。余秀华的诗歌自然纯粹,揉进了骨子里的倔强,夹杂着自然的风,混进了泥土的芬芳。
十年来,无论有没有人看,都坚持着自己爱好的人。我不认为她的诗歌只是纯粹为了博眼球,她写的是自己,也是大众。
也是当下的时代。
余秀华在田间闲坐
说回片子。片子拍得简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余秀华的生活简单。
割草洗衣喂兔子,外加写诗。
余秀华19岁嫁给了来村里流浪的健全人男子尹世平,在父母的意愿下,与之结婚生子。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
——节选自《我养的狗,叫小巫》
20年无爱的婚姻。丈夫的偶尔暴力与长久无情让她深深厌恶。
片子真实展现了她强烈要求与丈夫离婚的情景。她的丈夫并不愿意离婚,生活了二十年,怎么说对家里也是有贡献的。
但她及其坚定。她的家人,尤其是母亲,反反复复在说“怎么说也是一个完整的家”。
后来,听闻她离婚后,母亲忍不住痛哭。
余秀华为什么要离婚?
领完离婚证后的余秀华和她的前夫
她的诗歌里说得最清楚了。“爱情离我很遥远,所以我才有那么多悲痛。”
她说,一个女人如果得不到爱情,是很失败的。
而她的丈夫并不爱她,甚至没有基本的同情。
尹世平的工友
电影中有一幕,我印象深刻。尹世平(余秀华前夫)的工友义正言辞地高谈阔论,“你以前是个什么人,人家肯跟你结婚,你是残疾人,同情你,现在你出名了,你反过来不要我了?”
“女人是猪”▲
没有人把余秀华当正常人来看,包括她的丈夫、家人。
而余秀华跟我们又有什么不一样?
没有不一样。她可能口齿不清、行动不快,走路摇摇晃晃,但这跟有些人患慢性咽炎、感冒等等有啥不一样?
我觉得没啥区别。
大多数人都是带着偏见来看世界。带着缺陷的眼光看人的。
贴标签,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
余秀华是个完整的人。
这一点。他的前夫与家人永远都不会懂。据余秀华回忆,曾经她的丈夫要带她去讨薪,说让她坐在债主车前,债主一定不会撞他。她问“那万一撞了,怎么办?”她丈夫不语。她自忖,自己连800块都不如,还不如一头猪的价钱。
而在妈妈的眼里,她就是个残疾人,所以能找个健全人一起生活,应该知足。
余秀华的母亲肺癌晚期时候(左一)
对于一起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要离婚这件事,妈妈一直在强调“完整”。在她看来,离婚了,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了。
她焦灼地为女儿粗鲁的决定而不安,而流泪。
余秀华的母亲是善良的。
她代表着慈祥、温柔还有类似像横店这样的村子里的主流思想。
家就是家,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男人有女人有孩子,就够了。
形式很重要,至于内容,她还不够资格去拥有。
尤其是对于余秀华这样的残疾人。
片子完整记录了余秀华离婚的全过程
她不是女人,她是残疾人。办理离婚手续的工作人员惊呼“残疾人居然离婚”。
而余秀华的前夫在拿到了“离婚款”后,在回去的车上露出了明亮的笑容。
余秀华是个女人,是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她对于爱情的渴望,很强烈,很不晦。
她说:“我想要爱情,我想要一个确确实实的人把我拖出怀疑的泥沼。就是说,我想要一场虚境来戳破本身已经存在的虚境,我要疼就往死里疼,我要毁灭就万劫不复。”
很多人觉得她的欲望过于强烈,以致于在自己的作品里大谈“性”,显得十分猖狂,十分淫荡。
《夜夜谈》热议“荡妇体”
参加杨锦麟的节目,她大笑着回应:“我就是荡妇,怎么着?”
余秀华的表现,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对于爱和性的渴望。
但却不被人体谅。不被善意接受。
何为真正的“体谅”和“善意”?我认为是用平等的眼光关注个体的“人”的重要性,尊重,给予,聆听。
《水形物语》女主渴望被“完整”对待
也许这里应该借用前段时间获奖的奥斯卡影片《水形物语》中女主的一段话“他看着我时,眼里映出的不是我缺少的部分。他眼里的我就是我,是完整的我”。
这才是爱。
余秀华想要的爱情,应该是完整的,是被尊重,被呵护的。
余秀华行走在田埂上
在片子中她说,家门前的有条路比较难走,但作为丈夫,他的前夫从来没有搀扶过她。
我想,她所介意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关心与呵护,而是人与人之间最平等的相互尊重与相互扶持。
她被嫌弃,被鄙视地活着。所以多年来,她感到自卑,恐慌甚至莫名其妙的害怕。
妈妈生病了,面对要失去的亲人,她写道:
死亡让她感到无比悲伤,“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 ”。
她像海子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吟唱着内心憧憬的自由畅快的诗歌,但其实已经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
纪录片的后半部分,余秀华呆呆地望着远方出神,导演问她此刻感受,她说“有时候我很惶恐,被推到这么高,我会不会突然就掉下来,突然就粉身碎骨?”
余秀华的机智与聪慧,命运终究锁不住。
她说“我一生都在于残疾作斗争”。
她说“爱情离我很遥远,所以我才有那么多悲痛”。
她说“反正是背负满满凋残的孤独”。
她还说:
我欣赏她作为一个自卑者的低落,作为一个自恋者的狂欢,作为一个女人的狂热欲求,作为一个诗人的敏感悲凉,还有作为一个人的坦诚倔强。
最后,以我最喜欢的余秀华的一首作品结尾:
风吹草低,吹不低草的荒
坐了很久,两块云还没有合拢天空空出的伤口,从来没有长出新鲜的肉五月的草,绿出自己的命,
一半在根里,一半在草尖风太小,恨倒不下去,爱立不起来一棵草有怎样的绿,就有怎样的荒,
雨淋不进去风吹不出来一直到最后,两块云也没有合拢她站起来,身体里全是骨头断裂的脆响蝴蝶断下的一只翅膀,从草叶上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