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重视哪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5月考作文材料如下:
所谓科学素养,指的是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思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处理社会事务,参加公共事务的能力。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十二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但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象调查结果显示,经过近些年的努力,2018年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也只达到8.47%。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往往面临着这样那样的“科学尴尬”,比如微信朋友圈常常出现“喝白酒能抗癌”、“地震云可以预报地震”等缺少科学依据的言论。
首先谈态度。这不仅是写文章的角度问题,更是为人处世的原则问题。
大部分同学都明白,得在文章里思考这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公众的科学素养低下?然而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多半是这样:教育水平不高,媒体追逐利益不负责任,国家监管不力,科学家作家没做好科普工作,国家重投入科技不重大众宣传……举例批评的对象,也多是爷爷奶奶三姑六婆等“中老年人”,轻信伪科学传播谣言。种种原因,的确在理;像我这样的“中老年人”也更容易中招,的确羞愧。但是,你这样来分析,再全面再有理,我都不太服气。
因为你什么外因都考虑到了,唯独没考虑作为公众一员的“自己”,作为公众的“我们”的内在的因素。大众素养低,是你们低,我可是在那百分之八里有科学素养的人。素养低,怪国家,怪科学家不肯放下身段,怪媒体没良心,甚至怪社会进入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社会。责怪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老师教的都是应试技巧、知识,不是能力培养,不注重素质,不注重实践。让身为老师的我又羞愧了一把。总之,大家把切斯特顿的那句名言是这样改造的: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你们。
立意,首先要“诚”,要反躬自省,要有同理心。高高在上的批评,不如换位思考的劝谏;事不关己的嘲讽,不如设身处地的反思。这个世界不完美,这个方案有缺陷,与人交往有矛盾,更有价值的探讨是我们的问题,我的问题出在哪。这不只是作文,也是做人的原则。
其次说审题。
核心概念是“科学素养”,核心冲突是“教育程度提高了,但是科学素养没提高”。为什么会这样?材料暗示了我们。一是通过科学素养的概念。“科学知识”——相当于我们在学校受教育——只是基础,还要有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什么是“科学知识”背后更重要的“科学思想”?二是科学素养低的表现,伪科学盛行。为什么伪科学盛行呢?
在语境里,最准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缺乏科学素养——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科学思维。跟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上当受骗的博士大把;跟国家关系不大,发达国家也“酸碱体质”邪教盛行。科学发展至今,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从日心说到地心说,从神创论到进化论,靠的就是这种思想,这种精神。
最后是同学们的老问题,分析不具体。在这里先简单说说。
大家作文比较好展开的联想是伪科学盛行,举起例来也不怕,俯拾即是。但是分析时,基本都是用“模糊法”。绿豆汤……多么可笑,没素养;权健……多么无知,没素养。为什么传播这些东西,就叫没有科学素养呢?你不敢深入探究了,只管扣帽子。
奇怪的是,没素养的事例,一说就一箩筐;有科学素养的呢,基本不敢说。勉强说到正面事例,也是“模糊法”、“贴标签法”。屠呦呦……正是因为她的科学素养;钟扬……靠的就是科学素养。其实,究竟什么是科学素养,你完全没明白。
请同学们思考:两百多年前,当那个著名的苹果砸到牛顿头上的时候,牛顿体现出来的科学素养是什么?换作你、我,我们中任意一个没科学素养的人,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