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家谱字辈大全40辈,高氏起名名字大全免费
(一)高字的意义
早在汉之前一千年左右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高”字,甲骨文和其之后的金文中的高字“皆不从口,徒高耸之形耳”,而且都是从梯子型“高”。进入到有了毛筆在帛、纸上直写文字时期,梯子型“高”字上梯子型才出現了“口”的“高”字的书写法。梯子型“高”字上口从梯子型,这是个古老的象形字,与史前文字現象时期的房屋更为接近。这也说明文字的产生首先是从名词开始的,如文字产生之初的人名、地名和氏族名等。而且是先有了语言,后产生文字。如建房屋的“高元”、仿鸟双翅护幼鸟建房拜天鹅为图腾的“高夷”族。“高夷”族居住过的地方“阿祝”(今山东禹城),称“高”地。高傒祖父封地于此,才称“公子高”。“高夷”成了以后直接或间接的有渊源高姓产生的源头。黄帝到中原统一华夏族时期,高夷族也融入了华夏族,所以黄帝时期一部分高姓应是高夷人后裔。
高字产生以后,又不断赋予了高字更丰富的字解内容。甲骨文、金文的高字,像楼阁层叠的形状:其上部是斜顶的屋宇,下部为楼台,中间的口则表示进入楼台的门。独体象形,用此表示高大、雄伟。因此,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 现代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教授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解释:“高象楼台层叠形,人象上屋,冂象下屋,口象上下层之户牖也。俗伪从冂,非。”这都是从其当时东汉人住房环境及之后的文字学家的解说,常与亭台楼阁联系解释“高”字的。由此可以看出,“高”字原始含义就是高大的屋子,也就是亭台楼阁。以楼阁的高耸来表示崇高之意而与低、卑相对,《诗·小雅·正月》有“谓天盖高,不敢不局”之说。《老子》则指“高以下为基”。而高字的本义,具体指宫阁楼台。现在的《辞源》和《中文大辞典》,依据高字在汉语文化中的实际运用,指出它有“高大”、“显峻”、“尊贵”、“巨大”、“崇敬”、“位极”等一系列引申之意。是一个“借台观高之形指事而兼会意”的文字,可以派生出多种美意。
有统计资料显示,当今的中国,大约有占全国人口的1.21%的高姓人,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12个人姓高,总人数达1452万之多,居全国姓氏第15位。如此众多的高姓传人,不仅可与众多表示美好愿望和祝福的汉字结合,形成内涵丰富、美妙无比的名字,而且可以显示高姓氏族文化的渊远流长!
(二)高姓起源探索
一、出自炎帝姜姓
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高氏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这支高氏,源出於姜姓,是炎帝的子孙。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开始以“高”为氏,称高。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据《史记·姜太公世家》、《新唐书·宰相世系》、《通志·氏族志》等古代姓氏著作的记载,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姜子牙,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史记·姜太公世家》说,齐国传至姜太公8世孙(依《新唐书·宰相世系》和《通志·氏族志》则为六世孙)文公姜赤,他的次子(属于小宗)姜高受封于高夷人字为氏”, 所以叫高傒,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
高傒6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10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绝大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桓公之孙、齐惠公姜元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为春秋齐国另一支高氏。子高的儿子虿,字子尾,子尾的儿子姜强,字子良,“以王父字为氏”,改名叫高强。后来田氏纂齐,高强失利外迁鲁国,后又奔晋,后裔待考。今贵州有一支时称自己为公子祁之孙高强之高后裔。
然而,《古今姓氏书辩证》提出一个独特看法:高傒在桓公继位前已为上卿,且据《春秋传》的记载,“高傒之前已有高渠弥、高克为郑大夫”;“《穆天子传》有车右高奔戎,则高非自俣(傒)赐氏明矣。” 按以上说法,其一,齐国高氏的产生与桓公称霸无关;其二,高氏得姓在齐国姜姓高傒创氏之前。
二、出自黄帝姬姓高氏
记录先秦时代的古籍《世本》中说:黄帝的臣子高元在宫室里做建筑工作。这个高元就是历史书籍中有记载的第一位姓高的人。可是,史籍中就没有看到高元后裔的记载。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正妃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颛顼就是昌意的亲儿子下面分化成吕、齐、丁、丘、高、卢等100多个氏,这是同姓不同氏。高元并非是高姓第一人。“高元”或许只是一个名字,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姓名。黄帝和尧舜禹时期,人往往只称名不称姓,例如轩辕、蚩尤、祝融、共工、伯夷、皋陶等,都只是名字,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姓名惯性思维去套古人的名字,认为轩辕姓“轩”,祝融姓“祝”。高元,或许本来名字叫“元”,因为能造高大的宫室,世人称为“高”元,像是一个绰号一样,也许是其所属氏族的徽号。
依健人说《世本》载:“黄帝臣髙元作宫室”,仅记这七字,然未载明其族源世系姓氏。据许氏、逄氏等谱牒载:髙元系炎帝裔孙帝器之子髙阳之子。髙阳讳羌,名驮阳,字比时,号髙阳,为黄帝夏官巫师,佐黄帝有功赐姜姓封于许国,为髙阳许国开国国君。髙元,姜姓,讳宽,名节茎,字庆甲,为髙阳许国第二任国君。髙元为黄帝木正,将有巢氏树上架木为巢改为地上架木为屋,有大功,黄帝赐封其为髙侯。据谱牒资料载:髙元并不姓髙,只是爵位为髙侯,髙元应该姓姜姓,确切点说应是姜姓许氏。或许髙元不仅是吕国始祖伯夷祖先,也是齐国始祖姜太公祖先,便是髙氏始祖髙傒祖先。但髙元并不姓髙,只是号里带个髙字,封爵髙侯,炎帝裔孙髙阳之子而已。所以髙氏亦有髙阳世胄之谓也。
虽然4000多年前以高阳氏、高辛氏为源头高姓渊源尚无确有证据的查考。但是,上述说明,今日的高姓是炎黄的子孙无疑!
三、出自高夷氏族
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考证,在夏、商的鲁、豫(今山东)大地,曾活跃着一支以鹄为图腾的高夷氏族。鹄即白天鹅,高夷属于东夷族。东夷族的先祖传说为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郭沫若《中国史稿》说颛顼和帝喾都是融入华夏族的夷人),后来演变成东北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因此,高夷或许直接出自高阳氏、高辛氏之高,又或许是因最早居住在今山东莒县一带,随东夷族入主中原而向西、向南迁移,到商朝进入河南北部的一个族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高夷成为周的属国,位于周朝的东部,遂以国命氏,史称高句骊,也就是后来进入东北的高句丽。春秋以后,高夷的高句丽氏逐渐向东北迁移,处于冀北至辽东一带,便以单字高为姓。这支高姓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到唐朝以后,高句丽之高姓的主要一部向西北迁移,演变为北方汉族高姓一系。另一部向东北,再进入朝鲜,成为当今朝鲜族高姓的始祖。
另外,在周朝“宗法制”下,层层分封,使“胙土命氏”遍及天下,于是,那些分封采邑的邑名也可命氏。据《通志·氏族略》中所载的齐国161个“以邑为氏”的姓氏中,就有一个“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的邑主以“高”为氏了。虽然这个以鄗邑为氏的高姓族群,不见详载,但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因此,“高夷氏族”实际上是当今高姓大家庭中应予以重视的一源。
传说祭火神的“火正”祝融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国语郑语》说祝融部落有八姓(即八个氏族):巳、董、彭、秃、云、曹、斟、芈,可能是从高阳氏的八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其后裔在商朝灭亡时逃往江汉一带建立楚国。屈原《楚辞》有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和《芈月传》故事为此做了印证。
传说活动在今虞城一带的有虞氏帝是喾高辛氏的后裔。有虞氏的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业都相当发达,据说日月天干也是有虞氏创造的。商朝的起源神话说他们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妻子简狄吞玄鸟蛋生出来的。这也说明殷商人以鸟(燕子)为图腾,属于夷人系统。
上述可见,高阳氏、高辛氏应属于夷人。后因和黄帝比邻而居,最早和华夏族融合。后裔具有夷人和黄帝族两个方面的血统。当黄帝在统一的华夏族为首领后,高阳氏、高辛氏都尊黄帝为始祖。古籍《素女方》中有黄帝与高阳对答之语,说明黄帝时代已有高阳氏族,为同时代人,黄帝时代的高元或许是颛顼的真正先祖。直至后世十六国时期,还有高阳氏的后裔。后燕皇帝慕容云,原姓高,叫高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其祖父名叫高和,为高句丽人。高云,公元407年僭位,建大燕国,史称北燕,复姓高氏,其后裔以高为氏,是为河北高氏。北周时期,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有许多地方的高氏族谱载:认为其本族高氏属高阳氏之高,或属高辛氏之高等等。
四、出自少数民族
外族基因流入高姓群体之事,先秦已有发生。战国时,越国高固,可能是越人,一说出自齐国高氏。
汉时有匈奴句王高不识,归汉后为校尉,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有功,汉武帝元狩二年高法澄。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至洛阳,逐步采取汉化政策,把内迁的鲜卑拓跋联盟各部姓氏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改为汉姓,史称“河南虏姓”。其中内迁的鲜卑拓跋联盟的娄氏和羽真氏改为高氏,其后裔是为“河南高姓”的主要组成部分。后世河南一带高氏极为兴盛,成为高姓五大望族之一。
后燕慕容垂时秀容。在渤海国人中,史学家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说,高姓有56人,数第二大姓;王承礼《渤海简史》记载出使唐、日本、新罗的使臣高姓有11人。
金代以后渤海族人大多融入了汉族。在辽金元三朝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士,大都史书有传。辽有统军副使、总指挥、侍中、太傅、捡校太师开国公、左相高模翰;有金收国元年(1115)建立“渤海国”自称皇帝的高永昌;还有兴、辰、开三镇节度使高安国,左承制、刺史、后降金的高六哥等。
金有兵马都统、节度使、兵部尚书、郜国公、归德尹高彪,总管府判官、少尹高崧;有进士、平章政事、中京留守、太子太保、御史大夫、司空、封任国公、河南郡王高桢;有路转运使、刑部侍郎、尚书、户部尚书、兰州刺史高德基;有转运使、太常少卿、史部尚书高珩;还有个声名显赫原姓高,一门三带出了2个宰相、4个节度使的张浩(张浩原姓高)家族等等。
元代渤海族历经辽金两袋,已基本融合于汉族,所以其高姓名人甚少,《元史》中仅有高觹一人。
宋代西北宁夏甘肃河西有西夏大都督高逸、右丞相高良惠、进士高智耀祖孙三代,为党项化的汉人姓。
北宋时开封有一支犹太移民,后来改用汉姓,其中有高姓延续至今。明正统中南直歙县知县高年,河南开封,本性陆。清雍正八年苏州进士高曰琪(字雨采),本性熊,任广东揭阳知县。河南开封杞县裴村店乡屯庄村高氏为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木肃后裔,明亡后,为避祸改为高姓。湖南宁乡东城高氏,居江西,官至元朝资政大夫,后弃官隐居,为不受明朝征召,因李氏先祖皋陶出自高阳氏,所以改姓高。江苏省扬剧团独创“高派”唱腔的邗江人高秀英本姓居。
历史上曾出现多个高字头的复姓,现已均简化为高氏,汇入高姓宗族中,据史籍记载有高堂、高唐、高阳、高辛、高涡、高梁、高陵(赢姓)、高丘。此外,还有民间过继外姓子女为嗣而改高姓的,也较普遍。无论哪一种情况,至今都已是中华高姓大家庭中的一员。
(三)历史沿革探索
中国历史上于晋、唐、宋、明发生的四次大规模移民浪潮,主要趋势是中原汉族向长江以南迁徙。今天全国姓氏的分布格局,主要是在南宋至明初这个阶段奠定的基础。目前中原、江南,直到岭南广大地区单姓村落的形成,大多可追溯到明初,一部分可追溯到南宋或元代,更为古老的已属比较罕见了。高姓自然也不例外,但也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春秋时期和晋代两次外徙的主要流向是由齐国和渤海老家向北方幽蓟、辽东方向播迁,唐代才向四方扩散。而大规模向南方发展则主要是在宋室南渡之时。自明代进一步分迁后,高姓的分布状态基本定型。因而采自明清史料中有关高姓分布和事迹资料,可和现存谱牒、实地调查材料结合起来叙述。直至今天,高姓主要聚居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带,如鲁、冀、豫、晋、辽、苏、皖、赣、浙、闽,西部地区唯有陕北一带较为集中。 渤海高氏自从于东汉末期形成以来,曾遭受三次沉重打击而被迫向外流徙:第一次是西晋“永嘉之乱”时期,主要是向幽州、辽东方向迁移;第二次是北齐亡国后,皇族高氏被大批迁至长安、西蜀,后几被杀害殆尽;第三次是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大肆迫害太宗子孙和元老重臣,太宗时的国舅、宰相高士廉家族乃至渤海高氏深受其害,分散至蓟州北方的高姓分布 山东高姓 春秋齐国所在地山东,是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的故乡,因而也是天下高姓的发祥地。齐文公之子姜高,因灾荒、疫病流行,人口流失,死亡几尽。后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本省诸城等地大量移民来此地。其中高姓从诸城迁来的最多,有十里望乡前高庄、高板村、禹城镇及高山庄,安仁镇、高老伍村、高庄、十里铺村高寨等;从洪洞迁来的有张庄镇高庄,房寺镇高庄,李屯乡白布高庄;从本省即墨迁来的有李屯乡老高庄、新高庄;从肥城迁来的有李屯乡打渔高庄。年代最早的是房寺镇兴国寺村高氏,相传始祖高仕文于唐代自今北京密云县迁来。新高庄高谋熙(凤玲)为正师级,曾在延安军政大学学习。禹城县高姓历史上的进士有:明高节(乙未给事中知府);清高莹(壬戍科)。举人有:金高郁(全县唯一);明高树(丙子科);高翥(永平县照磨);清高莹,高原可(沔州知州),高鸣鸾(陕西奉安知县),高撰(宁远知县,鸣鸾子),高梓(盐山知县)。武举有:明高右臣。 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南村高氏,原居高傒墓北之原白兔丘村,1984年迁至高傒墓之西另立南村,“原籍枣强西北高家堡,洪武二年七月朔,三人同胞,一人迁徙临淄白兔丘焉。”(白兔丘村《高氏祖谱》高洪福提供)二世祖名高云从,现传至24世。族人分居本县老庄、高家六端、河沟、北庄、牛角子、高家孝陵、彭家庄、东卧石等村,及山西、东北等地。六端村17世鸿俊为副军级。县团级有:北庄北头17世增祥、长祥,徐家圈17世金明、金峰,18世高群。副局级有:徐家圈17世金成,18世高峻。 临淄高氏居城北20里之月庄,始祖高全原居蒙阴县狗跑泉,于明初迁来淄川县城北魏家庄,著名医学家,精脉诊,人称“卢扁”。清代胶州高凤翰,雍正举人,任歙县丞、绩溪知县,善以左手画山水,与郑板桥、罗聘等合称“扬州八怪”。现代峄县高魁元,曾任台湾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栖霞高德占,林业部部长;临沂高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邹平高克,沈阳军区纪检书记、中将;莱阳高锐,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少将;沂南高沂,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牟平高修,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丝绸公司董事长;禹城高鸿俊,军级;长清高逢五,山东省人大副主任;青岛高祀仁,广州市委书记;邹平高扬。 |
高武子偃 (即为酀) |
5 |
前530年 |
鲁昭公12年 |
高偃偃,酀为一人出使晋国,请求联合讨伐燕国,送燕君回国。高偃率齐师纳北燕伯于阳。 |
高昭子张 |
6 |
前517年 |
鲁昭公25年 |
孔子适齐避鲁难,委身为高昭子张家臣。 |
前515年 |
鲁昭公27年 |
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 |
前489年 |
鲁哀公六年 |
齐景公死,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君。田乞发动政变,赶走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并自立为相。高氏从此退出齐国历史舞台。 |
高柴 |
8 |
前521年 |
鲁昭公19年 |
高柴出生。 |
前480年 |
鲁哀公15年 |
卫国发生政变,卫国大夫高柴逃到鲁国避难。 |
高量 |
15 |
前286年 |
周赧王29年 |
齐国灭宋国,宋国司徒高量迁往楚国。 |
高色 |
18 |
前209年 |
秦二世元年 |
高色随刘邦在沛县起义反秦,后封祝阿侯。 |
高不识 |
21 |
前121年 |
西汉元狩二年 |
高不识随霍去病攻打匈奴有功,封宜冠侯。 |
高洪 |
25 |
88年 |
东汉章和二年 |
高洪担任勃海郡太守,举家迁往勃海蓨县。 |
高褒 |
28 |
143年 |
东汉顺帝末年 |
高褒担任太子太傅。 |
高瑞 |
约32 |
222年 |
东吴黄武元年 |
以征东将军身份担任丹阳太守。 |
高隐 |
34 |
311年 |
西晋永嘉五年 |
永嘉之乱发生,高隐与其侄高瞻率族人北迁。 |
高顾高抚 |
35 |
311年后 |
西晋永嘉五年后 |
永嘉之乱后逃往东北融入高句丽高氏 |
高悝 |
约35 |
326-334年 |
东晋咸和年间 |
丹阳尹高悝迁居秣陵(南京南)成为晋陵高氏始祖。于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 |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上一篇: 刚出生的龙猫怎么养,龙猫怎么养视频教程
下一篇: 李孟贤这名禺意好不好,李孟贤两个女儿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