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机退役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开普勒- 22b”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2.4倍。
入选理由
从“哥伦比亚”号到“奋进”号,航天飞机曾经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它承载的不仅有荣耀也有哀伤和眼泪。航天飞机的退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评介
2011年7月21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标志着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自航天飞机于1981年首次发射,30载历程,功勋与诟病并存有人称赞它为人类探索宇宙立下功劳,堪称“美国”和“科技”的代名词;(洋玩具是什么梗?该梗来自网上的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外国人叫洋人,外国酒叫洋酒,外国玩具叫什么?很多人会随口答出:洋玩具。)也有人斥之为劳民伤财,是战略错误。
20世纪70年代,为与苏联相抗衡,美国国会于1972年初批准航天飞机方案。历时9年,花费100亿美元,1981年4月,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升空拉开了航天飞机时代序幕。航天飞机载重可达30吨;在太空运行时间长达30天。这些优势使它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与安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航天飞机还完成了包括施放卫星、发射宇宙探测器与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及在太空维修并回收卫星等一系列任务。30年来,航天飞机运送货物1360余吨,600多人次的航天员搭乘其进入太空。
美国人曾经认为航天飞机由于可部分重复使用,因此发射成本较便宜,预计每次发射费用约1000万至3000万美元。但是,航天飞机的低成本,是建立在一架飞机安全发射100次的基础上。事实上,“挑战者号”1986年1月在第10次发射升空时爆炸坠毁:“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2月第28次发射返航时解体坠毁:“发现号”作为出勤率最高的航天飞机,也只完成了39次发射,与当初的100次预期发射寿命相去甚远。由于缺乏经验以及研制工作受经费和进度限制,航天飞机的设计存在众多安全隐患。在“哥伦比亚号”事故之后,调查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每78次发射就有可能出现一次空难。
航天飞机系统非常复杂,飞机上250多万个部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部件出现问题,就可能给航天飞机带来灭顶之灾。为了安全的考虑,航天飞机每次返航后,都要进行大量的维修工作,每年仅能进行5-6次左右的飞行。各种因素相加,每次发射的成本竟然高达4亿-5亿美元。相反,结构相对简单的一次性飞船反倒更安全。1971年前苏联联盟11号返回失事以后,飞船上天还从未出现过灾难性事故。
当航天飞机退役之后,美国载人航天将面临6年以上断档期。在这个时期内,美国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只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再隔三四年,或许还可以租用私营航天公司的飞船。
关键词
私营航天
航天飞机退役后,给私营航天企业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少私营公司已经跃跃欲试。其中最突出的当属位于加州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该公司已开发出“飞鹰9”火箭和“神龙”太空舱。去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与N A SA合作,“神龙”太空舱首次进入轨道,且安全降落在海上。波音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太空飞船C ST -100.这款飞船可搭载7名乘客,将他们送抵地球同步轨道,计划于2015正式运行。届时还可能为N A SA运送货物及人员往返国际空间站。
此外,还有很多小公司看准了太空旅游市场。现在,全球已经有数百个富人预订了太空旅行的机票,价格从9 .5万美元到20万美元不等,明年,维珍银河公司预计会将第一批乘客送上太空。
航天新时代
随着航天飞机的退役,过去那种美俄争霸的局面被打破,新的国家加入新一轮太空竞赛。随着美国航天飞机退役,俄联盟号飞船成为往返地球和国际空间站之间的唯一交通工具。美国将需要为每位升空航天员向俄支付4340万美元的费用。为了巩固航天大国的地位,俄计划年内开始建设新的火箭发射基地,在2019年之前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研发可以多次往返的宇宙飞船。亚洲国家正在成为航天领域的新星。9月29日,中国的天宫一号飞行器成功发射。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去年,日本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太阳能航天飞行器。印度在2008年发射了月球轨道探测器,使得目前围绕月球绕行的轨道探测器全部来自中、印、日三个亚洲国家。
候选事件
超光速粒子挑战相对论
9月23日的消息称,一批中微子束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出发,在实验误差为正负10纳秒的情况下,它们到达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时比光早了60纳秒。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这一可能震撼物理学根基的结果,瞬时在整个学界掀起狂波巨澜,亦招致世界上相当数量的物理学家的质疑。
11月17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原批人员再次以新数据确认了“超光速”结果,且这是针对先前质疑进行了设备修正后的结论。但短短四天后,格兰萨索实验室的另一个小组独立重复该实验后,发现中微子在行进的过程中并无能量损失,这可表明中微子的行进速度比光快是错误的。于是乎,无论是该科学实验本身还是其结论,重回扑朔迷离当中。
世界人口超过70亿
10月31日,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预测,世界人口在这一天达到了70亿。在全球70亿人口中,有18亿是10岁到24岁的年轻人。如果目前的生育率保持不变,本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将突破90亿,此后人口增速将会放缓,到本世纪末超过100亿。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统计显示,世界人口从10亿增长到20亿用了一个多世纪,从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2年,而从1987年开始,每12年就增长10亿。
由于文化普及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全球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到21世纪已显著下降,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仍会使人口数量迅速上升。
人口激增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激增,粮食、水资源、宜居土地的供给将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些需求又将向生态环境传递更大压力;人口激增也意味着人类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激增,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问题,将考验着每一个国家。
发现“第二地球”
美国宇航局12月5日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距地球约600光年的一个恒星系统中新发现了一颗宜居行星,它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小且最适于表面存在液态水的行星。它比此前所发现的任何行星都更接近地球的环境,或许是人类移居太阳系之外的最佳选择。
这颗行星代号为“开普勒-22b”,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2 .4倍,位于恒星系统“宜居带”的正中,绕恒星运行的周期约为290个地球日,表面温度约22℃,不太热也不太冷,行星表面可能有很多岩石并可能有水。
本版编撰:宇
分享到:上一篇: 全国专家直播切磋医技 聚焦“腹部不开刀”胃肠肿瘤手术
下一篇: dota2小Y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