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清肺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能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养阴清肺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重楼玉钥》。
【组成】生地12g,生甘草3g,薄荷3g,贝母5g,丹皮5g,炒白芍5g,麦冬9g,玄参9g。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阴虚肺燥之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肺癌放射治疗后顽固性咳嗽
【案例】某女,58岁。肺腺癌放射治疗后一直咳嗽不止,多为干咳,偶有少许泡沫痰,就诊时咳嗽已持续月余,遍服中西止咳药而罔效,舌暗红,苔白,根部稍厚,脉细。处方:玄参、生地各15g,麦冬、炒白芍、薄荷、浙贝、丹皮、当归、白术、茯苓、半夏各10g,陈皮、甘草各5g,1日1剂,2次分服。
二诊:5剂症状大减,再服5剂而愈[王梅,等.养阴清肺汤新用.陕西中医,2006,27(4):491]。
【按语】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主要表现为气阴亏虚,这已基本成为共识。“气归精,精归化”(《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气虚则津液无以蒸化,阴精无以化生,则阴液更亏。故本例虽表现为阴虚燥咳,但气虚水津失布是为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在养阴清肺的同时兼以健脾祛痰,使脾健而水津四布,更易发挥滋阴药物的功效。
2.便秘
【案例】某男,50岁,1995年1月12日初诊。自1982年始,常大便秘结难解,时感心烦、口干,饮食如常,1年后症状加重,3~4天大便1次,入厕需半小时以上,努挣方解1~2粒羊矢便块,10多年来多方求医,迭服中西药治疗罔效。每次大便需服果导片20粒,大黄苏打片20粒,方可暂得一解,停药如故,久服润下、清热、养血之品,便秘有增无减。现已8天未解大便,伴心烦,口干,腹胀不适,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诊为便秘,证属肺胃阴虚,大肠失濡,治宜清肺润燥,养阴滋肾。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处方:生地黄30g,麦冬、白芍各12g,川贝母、生甘草、牡丹皮、枳壳各6g,玄参、肉苁蓉各15g,薄荷3g,菟丝子20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4剂后,大便2次,上症均减,腹安食增,精神好转。续服7剂后,大便畅利,每天1次。再每隔4天进服1剂。以资巩固。随访2年,大便正常[宋乃忠.养阴清肺汤新用.新中医,2001,33(2):67]。
【按语】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病,由多种原因引起,而《医学入门》强调肺与大肠的关系。本倒患者长年伏案工作,易致脾气不足,肺气失宣。脾胃不足,运化失司,气郁久蕴则生内热,热灼阴津;肺失肃降,不能滋润大肠则阴津不足,传导失职,糟粕内结,遂致便秘。虽屡服果导片、大黄苏打片通下,终不能解其秘。《石室秘录》云:“大肠居于下流,最难独治,必须从肾经以润之,从肺经以清之”。故用养阴清肺汤清肺润燥,养阴滋肾,不治便秘,而大便自通也。3.肺结核【案例】某男,32岁,1996年8月15日初诊。患者于3年前,经X线摄片诊断为右肺浸润型肺结核,一直服抗痨药治疗。5天前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前医予以辛温解表为治,汗大出,翌日不恶寒,但发热,心烦,口干渴,咽喉燥痛,手足烦热,盗汗,咳嗽痰中带血,乏力难支。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气阴两伤,虚火灼肺,治以养阴润肺,清热止血。方用养阴清肺汤。处方:生地黄、白芍、玄参各12g,生甘草5g,川贝母、牡丹皮各6g,麦冬、阿胶(烊化)各10g。3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烦躁、出汗减轻,咯痰中仍见血丝。前方加款冬花、百合各12g,旱莲草10g,续服4剂,诸症皆平[宋乃忠.养阴清肺汤新用.新中医,2001,33(2):67]。
【按语】肺结核久病体虚,需慎用汗、吐、下之法。本例患者因外感而过汗,伤津耗液,遂致气阴两伤。虽外证已解,却见内热炽盛,灼伤气津,扰动阴血,出现手足烦热、盗汗、咳嗽痰中带血、脉细数等症。王节斋云:“大抵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气得热而变为火,大盛而阴血不宁,从火上升,故治宜泻火滋阴”。医者受其启发,故用养阴清肺汤加阿胶、款冬花、百合、旱莲草养阴润肺,清热止血,使烦热止,阴津复。
(二)五官科疾病
1.扁桃体角化症
【案例】某女,43岁。主诉咽干及异物感1周余,痛不著,张口自镜中可见双扁桃体白色点状物附着,此症每遇劳累或外感后加重,有时可自行脱落。本次因劳累复作,扁桃体点状物连成片状,伴口中异味,曾就诊于西医耳鼻喉科,医生试以吸除其白色附着物未果。诊断为扁桃体角化症,建议随诊。查见:双扁桃体广泛分布白色块状物,高低不平,大小不等,于右扁桃体与咽腭弓交界处自上而下呈片状分布,质硬,强行剔除则见出血糜烂面。舌质淡红润,苔白,稍厚,脉沉细。给予生地15g,玄参、熟地、炒白术各10g,麦冬、浙贝、薄荷、炒白芍、天冬、茯苓、生甘草各5g,4剂,水煎服,1日1剂,2次分服。
二诊:双扁桃体白膜已大部退去,口中异味消失,惟右扁桃体后下方隐约可见针尖大小点状白色附着物,自诉便稀,复感风寒,口中黏涎较多,但仍觉咽干,自镜中见原消退之白色物又隐现。原方加桂枝、半夏各5g,再服4剂而愈。后嘱以猪蹄煮汤稍加陈皮为佐料调理,随诊3个月未再复发[王梅,等.养阴清肺汤新用.陕西中医,2006,27(4):491]。
【按语】扁桃体角化症,多见于中年女性伴有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可持续数周至数年,也可自行消退,但极易复发。郑梅涧认为:“喉主天气属肺,其变动为燥,咽主地气属脾,其变动为湿”。口咽与鼻咽相通,与气道相邻,慢性咽喉炎症往往燥湿相混,其病缠绵。本案一诊时以养阴清肺汤去丹皮,加白术、茯苓等健脾除湿;二诊时诉便稀,且复感风寒口中黏涎,说明其脾虚之甚,痰湿阻络,原方合仲景之半夏散及汤,以桂枝通阳散寒,半夏涤痰开结;时值秋燥之际,愈后以猪蹄汤(仿仲景猪肤汤)稍佐陈皮常服,以降火润燥,调理善后而收功。
2.放射性口咽炎
【案例】某男,51岁,因头痛、复视就诊,诊断为鼻咽癌,放、化疗后复发,侵及海绵窦、咽旁、咽后间隙,左Ⅳ、Ⅵ颅神经麻痹。欲再次放射治疗,间接鼻咽镜检查见鼻咽部肿瘤约1.5cm直径,伴左眼外展受限、外下斜视不能。放疗至DT14GY时,患者自觉鼻干咽燥,伴吞咽剧痛,进食困难,不能坚持治疗。查见:口腔内广泛白膜形成,呈地图状分布于颊、咽、腭部黏膜,白膜周边黏膜充血、水肿,舌质红,苔花剥状而黏腻,脉濡细。给予玄参、太子参各15g,生地20g,炒白芍、麦冬、薄荷、浙贝、丹皮、炒白术、茯苓、银花各10g,陈皮、甘草各5g,1日1剂,2次分服,并坚持继续放疗。
二诊:2天后自觉口咽干痛症状明显减轻,口腔内白膜亦渐减。一直服药至放疗结束。于放疗DT57GY时复查,鼻咽部肿瘤完全消退,总量达DT76GY,耐受良好。治疗后左眼外展、外下斜视均有明显好转,余症亦完全缓解[王梅,等.养阴清肺汤新用.陕西中医,2006,27(4):491]。
【按语】急性放射性炎症导致的口腔、咽喉白膜表现,与白喉临床表现有很类似之处,其症状特点均为咽喉间起白如腐,不易剥去。所不同的是病因上,白喉为本质不足,加之燥气流行,使人体感染疫毒,由口鼻而入;而急性放射性炎症,则是由放射损伤造成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进而合并感染所致。本例晚期鼻咽癌,经放、化疗后局部复发,原本气阴已亏,加之再次放射治疗,致使湿热挟虚火灼于咽喉,其标为咽喉火炽,其本在肺、脾、肾三脏之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