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溜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别名】伏白、昌阳(《针灸甲乙经》)、伏留(《备急千金要方》)、外命(《外台秘要》).
【出处】《灵枢·本输》: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
【归经】足少阴肾经.
【定位】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释名】复为返还之意;溜喻水流很急之象肾经脉气至太溪穴非直上而复内踝后2寸而溜于此,亦即肾脉之气至本穴复返而溜行,故名.
【类属】本经经穴.
【穴性】补肾益阴、利水消肿、调和营卫.
【主治】
1.泌尿系统病症小便不利,淋证水肿,带下.
2.其他病症泄泻,腹胀,肠鸣,无汗盗汗,腰脊痛,咽干,痔疾,足痿痹.
【配伍】配合谷治汗出不止,手足麻木;配肾俞、水分、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腹水;配气海、阴陵泉治泄泻,水肿.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鼻孔中痛、腹中常鸣,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溜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仰俯起坐.
《胜玉歌》:脚气复溜不须疑.
《灵光赋》:复溜治肿如神医.
《医宗金鉴》:主血淋,气滞腰痛,伤寒无汗六脉沉匿者.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足跟痛《陕西医学杂志》1981年第3期报道:复溜穴位注射治疗足跟痛19例.将0.25~0.5%普鲁卡因灭菌溶液2~3ml(或复方普鲁卡因1ml加注射用水1ml)注入复溜穴,疗效满意.
2.痛风《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4期报道针刺五输穴治疗痛风32例.
主穴:复溜、行间、商丘;配穴:太溪、三阴交等常规针刺,复溜穴用补法,行间、商丘泻法.结果:显效22例,好转8例,有效率94.7%3.腰痛《中国针灸》2000年第4期报道:针刺复溜穴治疗腰痛2例.复溜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调节针感,得气后留针30分钟,10分钟时再捻转1次.结果:经1次治疗痊愈2例,2次治疗痊愈10例,3次治疗痊愈9例.《河北中医》2001年第7期报道:针刺复溜穴治疗肾虚腰痛22例.取双侧复溜穴,毫针直刺0.5~1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再行补法1次.另设对照组21例,取肾俞、夹脊、命门、志室、委中、太溪等,常规针刺,肾俞、命门、志室、太溪用补法,其余平补平泻,得气后行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30分钟.两组均每日1次,4次为1个疗程.结果:复溜组痊愈16例(72.7%),显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95.5%;对照组痊愈8例(38.1%),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4例,有效率81%.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4.汗证《湖北中医杂志》1994年第4期报道:针刺复溜等穴治疗盗汗53例.
取穴:复溜、通里(均双),常规针刺,复溜得气后麻感至足底;通里针感下行至手指,上行至上臂,留针30分钟.每日2次.结果:治疗1~3次盗汗消失30例,4~6次14例,7~9次7例,9次以上2例,全部有效.《中国针灸》1995年第5期报道:针灸治疗汗证,常以复溜、合谷为主穴.用于发汗,通常是泻复溜、补合谷;用于止汗,通常是补复溜、泻合谷.治疗1例多汗证患者,取穴:复溜、合谷、尺泽、内庭、阴陵泉、肺俞,复溜用补法,合谷用泻法.每日1次,10次1疗程.经治1周后,患者汗止身爽,诸症皆除.
5.水肿《中国针灸》2002年第9期报道:针刺然谷穴治疗经行水肿39例.
复溜直刺1寸许,得气后使针尖朝向膝关节方向,留针30分钟.于月经前8~10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5~7次,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结果:痊愈21例(53.8%)好转18例(46.2%),全部有效.
【现代研究】
《吉林中医药》1996年的第3期:针刺复溜穴治疗咽干舌燥症.复溜穴属金,为肾经母穴,金能生水,可滋补肾阴、生津润肺而利舌咽.故《百证赋》言其:
"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治疗痛经:复溜穴为肾经母穴,有益生精血、养血通络之功.改善腹水症状:复溜穴属肾经而可治本,《采艾篇》言其可治"水病不渗".治疗肾结石: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功效.复溜者"复而可溜,溜而可复",其意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