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北京对港工作哪里出了错?(戴庆成:夹缝中的香港高校校长)
本文由学研社召集人 戴庆成 撰写,刊登于思考香港
主管港澳事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早前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时对香港参与「一带一路」提出了四点希望。我不是商界出身,没有资格评论港人在「一带一路」的机遇,反而想从坊间较少人提及的传播领域,谈谈香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可以发挥的国际舆论宣传角色。
近年中国以大国形象迅速掘起,毫无疑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外国派驻中国的记者也越来越多。驻华外国记者协会早前发表报告批评外媒在中国的採访环境日益恶化,遭到中国外交部反驳,声言报告不能代表600多名外国驻华记者。由于外国记者到中国採访需要向中国政府办理签证,内地约有600名外国驻华记者应该是一个比较可信的数字。
驻港外媒不比内地少
甫看之下,600多名外国记者似乎相当多。但有意思地是,香港这一弹丸之地也不遑多让。高度发达的通讯,以及便利快捷的交通,令香港多年来一直是亚洲区内的传媒资讯中心,吸引了各大国际通讯社、报章和广播公司来港设立亚太区总部或办事处,多份区域刊物亦在香港印刷和发行。根据港府2008年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显示,当年就有103家海外传媒机构设有香港记者站。
值得注意地是,以上只是有向官方登记的外国媒体机构。据笔者近日整理的不太科学的统计,除了CNN、彭博、路透社、BBC、《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福布斯》等知名媒体,一些港人平日不太会接触的传媒如《欧洲货币》、《Asian Private Banker》、《Finance Asia》也有在香港开设分社。前几年的一场「佔领运动」,吸引国际间再度关注香港事务,加上香港出入境自由,没有出版审查和管制,有许多外国自由撰稿人移居香港,我们絶对有理由相信,目前在香港的外国媒体数目和工作人员人数恐怕不会比在内地的少。
总体上来看,当前中国大力倡议「一带一路」,机遇空前,挑战也前所未有。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严重缺乏信任,担心它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会排挤其他国家的既有利益。日后如何在海外有效地传播及推动「一带一路」,将直接影响到「一带一路」实施的成效。
然而,内地政府在内地对外宣传「一带一路」却遭遇不少困难。一方面,内地的舆论公关的管道相对单一,缺乏能够讨得外国受众欢心的内容;另一方面,境外记者在中国一直属于特殊的群体,面临有关部门的控制。许多媒体在北京往往只有数名记者,面对海量的中国新闻,根本不会花太多精力关注及报道「一带一路」的进展。
以港为「传声筒」宣传一带一路
随著「一带一路」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地政府或许应该考虑再次发挥香港作为「传声筒」的角色。承如一些人所说,既然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成立一个离岸人民币中心,那么内地外宣部门也可以借助「离岸」的概念进行海外传播,利用採访环境开放和便捷的香港,为海外提供有关「一带一路」市场数据和新闻。
具体而言,当局可以安排更多的「一带一路」相关活动及记者发佈会在香港举行,借助香港这一个全球资讯交滙的集中地,向世界宣传「一带一路」意图与目的,帮助中国改善对外形象。
其次,若有留意国际政治书籍的话,不难发现不少外国的「中国通」专家都曾在香港生活过,利用香港这个前哨站观察中国政经走势。内地政府的驻港官方机构应列出一份详细的名单,上面是各国在港具有影响力、而且愿意和中国沟通的政经界名人和舆论界大V,加强和他们联繫,建立紧密的私人关系。许多有关中国的正负面资讯都是经这些人流入到外国寻常百姓家中。内地若能在香港和他们及早建立和保持流畅的沟通管道,对纠正外界对「一带一路」的误解不无帮助。
来源:戴庆成 香港学研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下一篇: 孔令侃跟宋美龄啥关系(孔令侃 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