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额温和腋温为什么差别大(婴儿耳温额温腋温对照表)
新冠疫情期间,小编本着“干啥啥不行,怕死第一名”的精神,做了充分的个人防护——除了睡觉,不摘口罩;勤洗手,一天也就八九十来遍吧;勤测体温,随时随地掏出体温计对着额头就是“一枪”。
可昨天,小编洗完澡吹干头发,顺手拿起体温计又测了一下,滴,37.5℃!妈呀!再测一遍,滴,还是37.5℃!小编有点害怕:难道我“中招”了?可一想到自己无比旺盛的食欲,不像啊!
于是小编翻箱倒柜,找出一支老式水银体温计,按网上搜到的方法测了第三遍:水银柱在数字37偏上一点点,长吁一口气:我这么注意防护,怎会中招!开一包薯片吃吧,安抚一下受惊吓的小心脏。
事后小编又做了些功课,发现测体温真没那么简单——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口温、额温、耳温、腋温、肛温,可以代表真正的“体温”吗?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额温枪、耳温枪,量体温哪个最准?
一. 人的正常体温
19世纪,一位名叫卡尔·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国内科医生首次确定人体正常体温为37 ℃,超过38 ℃即为发热,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而根据现代医学家测量的数据,近百年来,人的基础体温在逐渐下降,正常体温可在35℃至37.7℃之间波动,平均值约为36.8℃。
从更精细的角度来说,人体不同部位的正常温度范围也不一样。一般而言,肛温>口温>腋温,具体如下表:
并且,人的体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有差异。通常早上体温低,起床时处于低谷,下午体温高,约3~4时达到高点。峰谷之间差距大约0.5℃。
而我们常测的“额温”和“耳温”,因影响因素多,无标准参考范围,临床习惯参考“腋温”。
二. 影响体温的因素
如果参照上面表格,测出体温达到“发热”标准,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还有很多因素,包括天气、饮食、运动,甚至女性生理期,都会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1) 气温高体温高,气温低则体温低
体温会随着气温而变化,比如在暖气十足的室内,人的体温会稍微升高,而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待久了,体温则可能降低。气温对额温枪的测量结果影响尤为明显,不少北方的朋友反映,进小区时用额温枪甚至只测到30℃左右。
这种情况下,去常温环境中待一会再测准确度会提高一些。
(2)运动和进餐后,体温高
人在运动、劳动或进餐、喝热水后,体温也会略有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 1 ℃。
以上两点也解释了,小编洗了热水澡,又拿吹风机吹了头发,这时立刻测体温,不升高才怪。
(3)婴幼儿体温高,老年人体温低
婴幼儿因代谢率高,体温通常高于大龄儿童和成人;老年人因代谢率较低,体温常低于青壮年,所以老人严重感染时,可能也仅表现为低热。
(4)女性排卵期、妊娠期体温高
女性排卵期体温大约会升高 0.6 ℃,并维持该体温直至月经来潮。因此一些备孕的夫妻会通过监测体温来预测排卵期。
另外,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会使体温升高。
三. 哪种方式测量体温最准?
生活中我们最常接触到的体温计,包括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额温枪、耳温枪这四种。
相对来说,水银温度计测量结果精准,易清洗,易消毒,但使用起来不方便,且耗时较长。此外,水银温度计由玻璃制成,易碎,可能造成意外伤害或水银中毒,因此不推荐普通家庭日常使用,尤其不推荐给儿童使用。
耳温枪和额温枪主要依靠传感器接收人体的红外线来判断体温。其中耳温枪测量的是耳朵内鼓膜的温度,最能反映人体的真实体温,也是大多数医疗场所继水银温度计后用来判断体温的依据。
耳温枪有不同种类,有的需要戴一次性“耳套“,一人一换,有的不需要。如果搞错了,或者“耳套”破损,测出来的温度就不准确了。另外,如果短时间内多次反复测量,耳温枪本身会影响耳道的温度,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额温的影响因素太多了,上面提到的气温,以及皮肤的干燥程度都会影响结果,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反映人体的真实温度。但额温枪胜在方便、快捷,经常用在幼儿园、游乐场、机场、火车站这种人流量大,需要快速筛查发热患者的地方。
电子体温计测量结果稳定,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与水银温度计差不多,都是放在舌下、腋下或直肠,测得的温度准确性也很高。
但缺点是,与前两种设备相比,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需要的时间略长,不同品牌所需时间从30秒到3分钟以上不等。
四. 量体温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测量前应避免进食(冷饮、热饮)、剧烈运动或洗澡等,如果要测,请至少等30分钟,以免影响结果;
使用电子设备测体温,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按指导正确操作;
如使用水银温度计,请先检查有无破损,保持腋下干燥;
口腔测温30分钟前不要吃任何食物、吸烟或者喝水,防止结果不准确;
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下,使用额温计测量不准,可以露出被衣物覆盖,没有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比如对手腕进行测量,减少误差;
要想打此过,留下体温来,警车也不例外!
如果体温测量高出正常范围一点,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导致的,可以再测量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资料来源:丁香医生、大象公会、果壳、医学界、国家卫健委、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