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龙猫的折法和插法(纸龙的制作方法)

2022-11-28 00:44:44 0

纸龙猫的折法和插法(纸龙的制作方法)

深圳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李上彪 文/图

端坐在椅子前,面对着刚刚搭好框架的“龙头”,老人全神贯注地开始了一天的纸龙制作,对于精益求精的他来说,完成一套龙头至少需要花上20天的时间。这位老人便是平湖街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平湖纸龙制作的传承者刘荣康。今年66岁的他,沉浸于纸龙的钻研制作已经有41个年头,通过不断的创新突破,让刘氏平湖纸龙文化在国内走下去“活”起来。

传承

41年坚持传统工艺 保留龙文化精髓

对刘荣康来说,自己一辈子的生活几乎都与纸龙息息相关。早在1975年,刘荣康便开始跟师傅刘绍禧学习扎纸龙的工艺。但那时候的印刷技术和纸张远不如现在这么精良,“基本上就是几层报纸往龙身上一贴,只是简单上色就拿出去表演。”舞龙的舞蹈也比现在简单,每次舞龙,刘氏平湖的男女舞龙队便轮番上台表演,男队舞完女队继续,表演的动作却没有任何区别。但即便如此,舞龙仍然是村民们非常喜欢的表演项目,“舞龙队一出,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争相围观的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大年三十请龙神的时候,舞龙更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艺有成的刘荣康,也很快在镇上担起了扎纸龙的重任。

相比市面上量产贩卖的舞龙道具,平湖纸龙的工艺要复杂得多,做出的纸龙更是每个细节都饱含浓厚的历史底蕴。刘荣康说,想了解纸龙工艺,首先便要熟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龙文化。比如龙身加上头尾的总数一定是九截,因为在古人眼中,九在阳数中属最大,象征最尊贵之意。

对于鳞片的制作和粘贴更是有着许多讲究,为了保证龙作为至尊神兽的气势,龙身的每一块鳞片,都要通过手工自己进行绘制、裁剪,最后将一块块巴掌大的鳞片贴在灯笼般大小的每一截龙身上。因为要求高、工作量大,半截龙身的鳞片贴纸,至少要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来完成,如果出现失误更是要割掉重画,“当然,我和徒弟们在这个环节还从没失误过。”作为一名沉浸纸龙工艺41年的传承人,刘荣康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改良

多方细节优化 让纸龙在他手中“活”起来

随着时代发展,现如今的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刘氏平湖纸龙渐渐被年轻人所遗忘。现如今跟随刘荣康的刘就明、刘柱安两个学徒,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但刘荣康却没有就此放弃,反而积极吸纳实用的新技术,不断改良完善传统的纸龙工艺。

传统龙头大概由7层以上的报纸贴成,整个龙头下来至少要十几、二十斤,刘荣康经过一次次的材料尝试,将传统贴纸改良为植绒纸,不仅让整个纸龙的龙头重量减轻到现在只有六七斤左右,舞起来也比以往更加结实耐用,“美中不足的是,在植绒纸上画图难度大幅增加,但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在一些小细节上,刘荣康也进行了许多改动,如将原本两节的鲤鱼改为三节,使其在舞动的时候更加灵活好看。

“以往的纸龙是不做耳朵的。”2011年的一次改动让刘荣康印象深刻。在思索舞龙的改进方向时,一个大胆的想法钻入刘荣康的脑海中:给纸龙加一对耳朵,龙的神韵或许会更浓。中国龙的形象中,龙是“耳似牛、鳞似鱼、腹似蛇、足似鹰”,但刘氏平湖纸龙的传统做法却并没有加上龙耳。为此,刘荣康尝试着为新扎的纸龙装上了一对耳朵,做好了一看,整个龙头的神态果然更加饱满。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了老人们的强烈反对,2011年,第一次装上龙耳朵的纸龙在上台表演之前,便在老人们的强烈要求下被拆掉。

在刘荣康看来,没有争论就没有进步,“我们有过很多次实践,加上龙耳的纸龙更有神,也更符合传统龙的形象。”随后几年,他和徒弟们继续坚持龙耳的制作,并尝试让人表演。渐渐地,改良后的纸龙让大家越看越顺眼,最终得到舞龙队乃至居民、相关领导的一致认可。

现在,刘氏平湖纸龙不仅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更被评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传承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但刘荣康仍有他的担忧,“愿意学扎纸龙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很难找到这门技艺的后继传承人。”他希望在自己的努力坚持下,有更多人喜欢纸龙,愿意为刘氏平湖纸龙的传承出一份力。

关键字:  纸龙猫的折法和插法  纸龙的制作方法  纸龙头制作方法  纸龙爪怎么折  纸龙猫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