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的中医辨证治疗
【概述】
自汗、盜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出汗,醒来自止者,称为盜汗。
【病因病机】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多,此属正常现象。在感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
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汗出则热鮮。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以出汗增出为主要症状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于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虚火旺和邪热郁蒸等致人体阴阳失衡,腠理不固而致汗泄失常。中医分自汗、盗汗两种,一般认为自汗属表虚,由于阳气虚弱,卫外功能不固,肌腠不密,因而出汗不止;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所致。
【辨证论治】
对于自汗、盗汗的辨证,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一般来说,多汗证以属虚者为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温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可以伤阴盜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治疗原则,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1.肺卫不固型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除湿,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而助黄芪之力。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煅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2.营卫不和型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脉缓,苔薄白。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味。方用桂枝温精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二药含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甘麦大枣汤之甘濡缓急,加以治疗。
3.阴虚火旺型
症状:夜寐盗汗或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方用。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芪、黄芩、黄柏苫寒凊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汗岀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地骨皮、白薇凊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养热。
4.邪热郁蒸型
症状:蒸久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泻火清热。
湿热内蕴,而热不盛者,亦可改用四妙丸,方中苍术,黄柏,苡仁清热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附:单方、验方。
(1)萸味龙牡汤:(验方)盗汗方,处方:山萸肉、煅龙牡各30克,五味子15克,加减:阳虚者加黄芪18克,白术12克,防风8克,阴虚热盛加麦冬20克,知母15克,阳虚为主,汗出不止者加重枣皮或人参10克,附子6克,回阳固涩。可随症加减咸运用。
(2)牡蛎散:处方:煅牡蛎50克,麻黄根50克,黄芪50克,制用法:共研细末,每日三次,每次服10克,治气虚自汗。
(3)乌梅10枚,浮小麦30克,大枣5枚,煎服,治阴虚盗汗。
(4)黄芪15克,大枣5克,浮小麦30克,煎服,治气虚自汗。
(5)止汗汤(验方)主治单纯型盗汗。
临床表现:睡后汗出,面白无华,肌体消瘦,心神不宁,心悸少眠,舌淡苔白,脉沉虚或细。
方药组成:麦冬、乌梅各15克,大枣60克,五味子20克。
加减:阴虚加熟地黄30克,枣皮20克;阳虚加白术20克,肉桂子3~5克,(或桂枝10克);气虚加党参30克,黄芪40克,血虚加当归20克,熟地黄30克。用法:
日1剂,煎二遍药汁合匀。分两次服,上午服一次,晚上睡前服2次。3天为一疗程,可连服1~2疗程。(效果显著)。
下一篇: 小青龙汤的标准配方与用量——作用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