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杞战役双方死了多少人(睢杞战役发生在哪里)
豫东战役,亦称开封睢杞战役,黄泛区会战,是国共在中原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
1948年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西线部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占河南省会开封,并在睢县杞县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华东野战军在战役第一阶段全歼开封守军整编第66师等,在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51师等,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在战役第三阶段给予黄百韬兵团以打击后成功撤退,并在之后不久发动济南战役,攻占济南,全歼第二绥靖区。
基本概况
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形势图
除了战略上配合作战的部队外,直接参战的有华野1、3、4、6、8、10纵和两广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中野2个纵队,以及冀鲁豫、豫皖苏两军区的部分兵力,约20万人;敌军直接参战的有12个整编师、3个快速纵队以及特种兵部队和保安部队等,约25万人。经过开封、睢杞两个阶段共20个昼夜的连续作战,全歼敌人共9万余人。豫东之战是一场包括攻坚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安全转折的中共军队前所未有的复杂战役,但史学界多分称为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这也是其重要意义被湮没的原因之一。
背景
1947年6月底和7月,中野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中共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中共在各战略区逐步展开战略进攻。到1947年底,整个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逆转,蒋军在战略上失去主动,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和全面防御均遭失败。蒋军为了改变战略被动,在1948年初,采取了坚守东北、力争华北、集中力量加强中原防御的战略部署,由全面防御改为分区防御。当时,在中原战场,蒋军仍占有优势,计有24个整编师,共79个旅,除配属给中原8个绥靖区担任点线防御外,还能集中较大的机动兵力,在各要点之间往返驰援,并对我进行战役性进攻。蒋军的战略部署的重点,是企图在大别山区让中野无法立足;同时防止华野南渡长江或西进,以确保南京和武汉的安全。
中野主力跃进大别山地区,大别山区战略地位很重要,但不便于大兵团作战,中野在此长期无后方依托的连续行军作战,处境相当困难。陈谢开辟了豫陕鄂边区,华野外线兵团挺进到豫皖苏地区,同敌形成拉锯状态,处境也较困难。但三军在中原完成战略展开,对于迫使蒋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华野及陈谢外线出击后,应怎样改变中原战局,继续发展战略进攻?这是当时中共战略指导上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948年1月27日,军委决定粟兵团渡江南进,计划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湘、赣两省周旋半年至1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争取使敌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设想渡江时间可在2月、5月或秋季。军委的企图,是支持中野在大别山区站住脚(反证了其军事上的不成功),并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为执行军委的决定,粟兵团北渡黄河,于3月16日到达濮阳地区,一面为渡江加紧整训部队,一面以多种手段向长江沿岸之敌进行侦察。
起因
粟裕深感军委这一战略预期能否达到目的,不仅对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而且对战争的全局都有重大影响。粟慎重权衡分兵渡江作战与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的利弊,经40天的反复思考后认为:从全局来看,为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各战略区彻底打败蒋军,中原和华东我军势必要同蒋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从当时的情况看,要打大歼灭战,以3个纵队渡江南进是做不到的。
1、渡江南进,将难以实现战略预期。粟兵团渡江南进,到敌人战略后方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这无疑会给敌人以威胁和牵制。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第一,我近10万人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无后方依托的连续作战,兵员补充和伤员安置,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渡江后,将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第二,粟兵团渡江南进,可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调动不了敌在中原战场上的主干:蒋军骨干整5军和整11师是不会回撤江南与我军打游击的,也不会将桂系7军和48师调到江南。这4个主力军的作战部署:先以3、8纵由许昌地区向淮阳方向转移,吸引邱兵团南下;然后以1、4、6纵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进抵定陶、城武地区,力求歼灭鲁西南守敌一部,开辟战场,吸引邱兵团回转北上。在邱兵团向北转移时,以3、8纵和中野11纵尾敌北进,协同我南渡黄河的各纵队夹击该敌于鲁西南地区。
2、兵力不足、地形不利,寻歼整5军不应是唯一的作战选择。粟认为:整5军是蒋在关内剩下的两大主力之一,辖2个整编师4个旅,并指挥1个快速纵队和1个骑兵旅,其战斗素质虽不如整74师和整11师,但人数比该两师多,经常猬集一团。而华野在外线作战的6个纵队,3个远在许昌、南阳、确山之间,短时间难以集中,即使把其中的3、8纵调过来,再加上中野11队和华野两广纵队,手中掌握的全部兵力也不足6个纵队;蒋军也以邱兵团为主干,企图迫我在鲁西南与其进行战役决战。我军如一味坚持打邱兵团,势必陷入蒋军的作战预期。未曾想粟背道而驰,转身攻克蒋绝难放弃的开封,完全打乱了蒋军的作战部署和计划,粟从一开始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且贯彻到始终。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对粟裕来说,第一阶段作战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如何调动蒋军就范,而是如何动员各根据地的力量,在三天之内搬空蒋军在开封贮存的战争物资。
2、调敌来援,引敌入瓮,豫东再战彰显集团作战的优势。粟裕在完成了“先打开封”的作战预期之后,毅然放弃开封,迅速将攻坚作战转换为运动歼敌,果然调动蒋军多方驰援开封。由于熟知各路敌军将领的性格和作风特点,粟裕又布疑阵,造成敌邱兵团与区兵团之间稍纵即逝的40公里空隙,抓住机会果断出击,围歼了区兵团,并坚决阻断了敌援(邱兵团、黄兵团分别离区兵团10公里和5公里,竟未能越雷池一步)。围歼区兵团的过程与后来林军围歼廖耀湘兵团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粟军是在敌重兵围攻之中完成的,而林军则毫无后顾之忧。
3、邱忌惮进击,黄不敢突围,豫东之战的尾声变高潮。粟裕完成“后歼援敌”的作战预期之后,在蒋军邱清泉、胡琏、黄伯韬、孙元良、吴绍周和杨干才六个兵团的进逼中,精算与强悍结合,打得黄兵团焦头烂额、邱兵团不寒而栗、孙兵团未敢再进,从而巧妙跳出重围撤出战斗。粟裕撤出战场时,竟令华野当面蒋军之诸兵团均不敢贸然行动,其威慑之势动敌魂魄。需要说明的是,粟军为跳出重围而痛击黄兵团,在当时、在于今,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被俘的区寿年曾说过粟裕胃口太大;现今的网上,也有豫东战役黄伯韬陷粟裕于不利的谬传。豫东之战,粟裕在完成战役预期目标之后,撤出战场的方向只能是向东,而东面迎头将碰到敌援行动最为坚决的黄兵团。如果对黄兵团避而不打,任由黄兵团由东来又尾随华野东去,将对华野极度不利(黄兵团有半机械化的运兵能力和未经大战的精锐战力;而华野徒步行军其路程又比黄兵团远一倍,且几番恶战已极为疲惫)。不灭了黄兵团尾击的决心,华野将难以脱离战场,即使脱离了战场也难以寻到休整的地域和时间。粟裕对黄兵团实施坚决围攻又严禁穿插分割,显示了粟的果断和冷静。华野挟克开封、歼区兵团之威,迅猛异常的围击黄兵团,使其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黄伯韬也连夜写就遗书。华野的顽强与彪悍,令蒋军极为震惊,面对华野撤出战场,竟无人敢尾随一步。
意义
豫东之战,是我军在外线战场上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城打援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我军发展了攻防作战能力,歼敌数量由过去一次战役歼灭1个整编师增加到2个整编师以上的集团,对被围歼的敌人已可形成火力优势,协同作战的范围和规模,持续作战的时间和能力,战斗剧烈的程度,都超过华野以往进行的各次战役;充分体现出强大野战兵团的威力。豫东战役又是一场大的硬仗、恶仗。豫东战役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从此,在中原战场,敌人已完全失去了对我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并更加动摇了据守战略要点的信心。伪国防部在其《中原会战经过及检讨》中说,此次豫东会战,“共军表现特异”的有三点:“敢集中主力作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
黄伯韬在战后写的《豫东战役战斗要报》中,也认为我军实力雄厚,蒋军在中原的局面“遂进入最严重阶段”。在山东战场,因敌整25师回援豫东战场,华野2兵团趁机克兖州全歼整12师,使济南陷于孤立,为华野进行济南战役创造了条件。同时,我强大野战兵团的作战威力使敌人十分惊恐。当我军围攻济南时,徐州地区敌人有3个兵团17万人之众,蒋介石三令五申要其速援济南,但该敌迟迟不动。可以说,敌人在豫东战役中惨败的教训,也是其不敢北援济南的重要原因之一。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的1948年8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华野特种兵纵队陈锐霆和晋察冀军区炮兵旅长高存信时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如今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