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什么-古埃及文明为什么消失
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以其辉煌的文化成就令人赞叹不已。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这标志着埃及文明已经成熟。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法老时代官方使用的主要文字。在古代埃及,虽然后来有了书写更为简化的祭司体文字和世俗体文字,但象形文字并没有被废弃,仍固定用于书写官方和神庙的文献,甚至到了托勒密王朝时期,神庙祭司仍在使用象形文字撰写铭文,著名的“罗塞达石碑”铭刻就是一例。
古埃及文化固有的特点,反映在宗教信仰方面,就是对死后生活的关心。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对死者实行厚葬。古埃及人生来讲求实际,墨守成规,客观上也有助于保存他们的文明成果。尽管他们晚期经常遭受外族的入侵和统治,各个方面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对于古老的习俗还是信守不渝,尤其对宗教上的许多传统是决不会抛弃的。在古代埃及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法老时代凡是能修起正式坟墓的埃及人,从在世之时起,都会不惜钱财去办理他们认为“有死之年”必备的各种物品来装饰坟墓。地理和自然条件对于古物的保护也大有帮助,尼罗河两岸的土地大部分是沙漠,每年很少或者根本不会下雨,随葬的物品在干沙覆盖下不会受到什么损害。在埃及,几乎没有什么埋在沙土里的珍宝会腐烂,就是挖出来最精致的雕刻品,也是完美如新的,干燥的沙土能永远保存一切。
世界上差不多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过在死者坟墓里放置随葬品的习俗,但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古埃及人那样生前就为冥世的生活不遗余力地准备。对冥世深信不疑的观念,使他们在告别尘世之时就把一切能用得上的物品连同他们的遗体一起埋入坟墓,以便在冥世继续享用。即使是在最为简陋的坟墓当中,死者遗体身边也会摆放几个陶罐、一些工具和几件个人用品。家境富裕的人们能够建造得起精致的坟墓,里面配置一些家具、供品和衣物。对于无法埋入坟墓的物品,古埃及人就代之以模型,这些模型的制作精巧,跟真品毫无二致。5000多年来,古埃及人一直把他们文明创造的一切物品如盘碟、衣服、家具、珠宝、雕像、饰物、书籍等和死者的木乃伊一起埋进天然防腐的沙土里。因此,我们今天才能得到有关古埃及文明一套较为完整的记载,使古代埃及文化的许多遗产保存至今。古埃及文明虽然在年代上离我们极其遥远,但由于保留下来的古埃及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所以今天我们看起来,古埃及文明在某些方面仍比任何别的古老文明更加亲切可知。
古埃及艺术自成体系。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里,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则以正面表现,而双脚又是侧面的。这种造型最早出现在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的蝎王权标头上。从第1王朝之始的那尔迈调色板上可以看出,侧头正胸的表现手法已经相当成熟,此后,形成固定的模式,法老时代一直被奉为圭臬。对于表现法老的形象,这种“规范”化的程式要求就更为严格,法老必须画得高大,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因为在古代埃及这样一个王权神授的国度里,法老就是在世的神,艺术作品表现法老的形象必须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根据实际看到的样子去塑造,必须把人神一体的君主表现得尽可能的充分和完美,由此确定的一套人像程序,作为官定模式而用于一切艺术作品。所以,古埃及浮雕和绘画中的人像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这一艺术风格一旦形成便流行于整个法老时代,历时近3000年而不衰,同时也构成了古埃及文化突出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