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红茶精品礼盒多少钱——利川红茶品牌排行榜
(《企业与市场》网讯 涂前禹 编选人:王义明 周萱)恩施州和利川市高度重视“利川红"的生产与销售,作为发展经济、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来抓,利川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涛多次到央视等主流媒体站台推介“利川红”。全市生产“利川红“的茶企也加倍努力、注重质量,尽量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合格满意的产品。今天,我们刊载原《半月谈》功勋通讯员、原《湖北日报》特约记者涂前禹同志撰写的文章,就是让大家真切了解“利川红"的来龙去脉,以吸取难得的知识得以享受,让人们品茗之时不忘那些为出此茗而付出了特殊贡献的人们,共同为“利川红”红遍天下而努力!
利川工夫红茶简称“利川红”。为保护其品牌,由利川市茶产业协会申报为国家地域品牌,其商标申报为地域商标保护。特别是2018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同印度总理莫迪一同品尝了“利川红”,使“利川红”上升为国事用茶后,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极大提升,随后成为了国内消费者的抢手货。为什么“利川红”能如此走红?本人作为在利川市、恩施州工作生活了40年的涉茶人,又是各级主流媒体的老通讯员,通过走访和调研,将“利川红”为什么能走红的人和事,以及悠久的种茶历史和特别的种植环境介绍给人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利川红”、喜欢“利川红”,让“利川红”红得更宽,红得更久!
一、利川种茶历史悠久
利川古为禀君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年)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把自己的一位宗亲封在巴地,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天子上贡,贡品中即有“丹漆茶蜜”。这说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人民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据《利川县志》记载:“利川种茶自西周开始,明朝初期为世人所知,清道光年间渐盛”,早在1200年前,茶圣陆羽的《茶经》即有记载“茶树乃南方之嘉本”,茶圣笔下的南方之嘉本说的就是今天利川市忠路镇境内的那些古稀茶树。早在唐朝,利川忠路的雾洞茶就为朝廷必备贡品之一。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品尝贡茶后,用诗“此茶生来出雾洞,弟兄结拜在虚空。今夜茗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忠”称赞雾洞茶。“雾洞茶”成为了利川的第一张茶名片。
利川加工红茶至少也有16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茶经》记载,利川工夫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距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钧大福在利川等地采购红茶,由渔洋关运经武汉出口,洋人称为尚品。1876年随着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鄂西地区及武陵山区大量加工的红茶,都经宜昌口岸出口,并被外商命名为“宜红”。解放后,利川工夫红茶销售渠道仍然是出口,据《湖北茶叶贸易志》记载“1951年湖北省茶叶公司在利川设点收购红茶。”利川县红茶收购价由“1955年的69元每担上升到1972年的102元每担。“1959年利川县红茶运恩施茶厂加工,不再运宜都茶厂。”到1986年全市茶叶留存面积达1.7万亩,茶叶产量404吨。随后,利川茶产业迎来了两次大的飞跃发展,一是1988年利川列入囯家重点贫困县市后,得到了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市域毛坝、忠路的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二是2015年以来,通过国家精准产业扶贫,使沙溪、文斗、柏杨茶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市茶叶面积达到了20万亩。现在利川工夫红茶出口不再依赖宜昌、武汉,早已取得了自主出口权。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走出国门的茶叶企业,在摩洛哥成立了华夏茶叶公司、注册了商标、组建了茶叶包装厂。华夏茶叶公司现已成为国家茶叶进出口商会重点推介企业和湖北省商务厅成功走出去的示范企业。
二、“利川红”有优越的生长环境
茶叶生长条件需要很好的土质、水、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首先是土质,茶叶适宜于排水良好的砾质和砂质土壤,土壤肥力PH要求在4.5—5.5之间,土壤含水量70—90%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次是温度,温暖、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品质营养成份的积累。第三是水分,茶树在水分充足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发生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使茶叶保鲜、保嫩时间长。同时,充沛的雨水还能促进茶叶氧代谢,使鲜叶含氮量和氨基酸提高。第四是光照,茶叶需要一定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但以弱光照为宜,尤其是需要较多的漫射光,才能使茶叶含氮化合物(氨基酸、咖啡碱)增加。特别是通过滤掉蓝、紫光后,茶芽生长旺盛,持嫩性增强,茶叶中的叶绿素、氨基酸和水分含量提高,而茶多酚下降,所以云雾地区,光的折射,减少蓝紫光的照射,茶叶品质才会提高。
根据上述要求,再看“利川红”所处的生长环境,首先,利川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重,雨量丰沛。年均气温12.8℃,年日照1289.9小时,年降雨1327.9毫米,为利川红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据监测环境大气质量优良,四项质量指标达国标一级,土壤有害元素五项指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尤其是利川又是全国多云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接近60%,这种多云的大森林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漫长光照射的条件,使茶叶光合作用充分,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高。
其次是境内地理海拔高低悬殊1726米,且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垂直分布的生态小气候,从低到高,形成了温热较湿、温暖湿润、温和湿润、温凉潮湿和冷凉过湿五种立体复合气候特征。而“利川红”的主产区均处于海拔600-1100米的温暖、温和湿润的气候地区,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温差为7.8℃),有利于植物和地表水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聚集,形成雾珠,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从而提高茶叶中的叶绿素、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为“利川红”内含物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条件。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含量高,使“利川红”汤色红艳明亮(呈玛瑙红),杯壁有金圈,水浸出物高于异地同类产品。其滋味甜醇清爽,芳香物质丰富,茶汤香气浓郁持久。
第三,发源于境内的清江、郁江、毛坝河、梅子河、磨刀溪等河流,顺着地质构造和山势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而“利川红”基地集中分布在郁江、毛坝河和梅子河沿岸。再加上境内降水充沛,雨热同季,雾多湿重(年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不仅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同时也为茶叶纤维素的形成造了困难,使生产利川红的鲜叶的保鲜、保嫩得到延长,鲜叶的含氮量和氨基酸得到了提高。
第四,境内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区,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1%,是利川高山红茶的集中产区,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的降雪期,正是茶叶生长最关键的时期,皑皑的白雪不仅使茶园变得更加洁净美丽,更是茶叶生长最好的“病虫害杀灭剂”和“天然有机肥料”。据《本草纲目》评价,“腾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厚积的白雪,不仅屏蔽污染源,杀天病虫毒。同时雪花结构松散,表面积较大,在高空凝聚和降落的过程中,能吸附更多的杂质。当积雪融化渗入土壤,氧化物就与土壤中的一些酸化合成各种盐类,如氨与硫酸化合成茶叶生长发育的优质肥料硫酸铵。雪水中所含的空气极少,理化性质同茶树细胞内的水接近,容易被茶树吸收,能刺激茶树细胞内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生长。再加上二高山日照少(二至五月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47.5),雾多湿度大,可促进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增多。所以高山茶叶持嫩性更好,芽心饱满肥硬,挺直雅美,嫩绿油润,清香持久,滋味甘鲜醇厚,口感鲜爽回甘,耐泡程度好。
三、生产“利川红”的品种特殊
利川地处鄂西南部,属云贵高原东延伸部分,位于武陵山区余脉与大巴山、巫山山脉的交汇部。区域因大巴山和巫山做屏障,受第四世纪冰川影响较弱,是众多珍稀植物的“避难所”。境内是五亿多年前寒武纪《化石宝库》清江生物群的所在地。加之处于西部高原与北部丘陵的过渡地带,正是南北区多生物交汇渗透中心,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为众多地方茶种的留存和繁衍提供了条件。据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倪德江教授对利川地方茶种实地考察后指出:利川是我国南方地方茶种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知的有四十多个品种。生产“利川红”的当家地方品种如冷后浑、忠路镇的地方小叶茶等,氨基酸、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高。为“利川红”新派红茶奠定了特定的品质基础。
生产“利川红”的鼎级地方良种“冷后浑”,是1980年利川县特产局的技术员宋本多在毛坝乡进行资源普查时发现的两种特別地方茶树之一。一种是制作鼎级红茶的“冷后浑”,另一种是制作鼎级绿茶的“毛坝早一”。“毛坝早一”故名就是发芽早,比一般茶种发芽要早二十天左右。但由于多糖含量高,在制作过程中,特别是通过揉捻后容易成砣,很难解开,成为了制茶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故影响了该品种的发展速度。“毛坝早一”的另一特点是香型独特,具有“嫩香、栗香、花香”三香合一,全国独一无二。2014年经王启茂无数次的研发,终于解决了制作难题,现正着手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冷后浑”和“毛坝早一”都得到了恩施州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黎志炎、华中农业大学倪德江教授、利川市毛坝乡特产站高级农艺师胡家雄等众多技术人员的重视和持续研究及推广。特别是“冷后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利川红”走红奠定了极好的品种基础。“冷后浑”枝条翠,茶园封园前四年,呈横开枝生长,待五年封园后,才强制向上生长。该品种发芽率低,故产量不高,导致采摘成本和鲜叶成本高。制成成品后,沏泡的茶汤冷却过程中,温度低于16℃左右时,茶汤自然变得浑浊起来,形成浅褐色或橙色的浓乳状,当重新加热后,茶汤又变为红亮透明。所以当地茶农就命名为“冷后浑”。是红茶中的极品。物以稀为贵,货以俏而尊,所以“冷后浑”单产不高,枝条扦插成活率低,故投产面积不大,销售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四、“利川红”加工技术的创新
“利川红”加工技术的创新,据利川业内人士介绍,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科研人员的研发。从1980年首次发现冷后浑后,直到2001年8月,毛坝乡政府特委托时任毛坝乡分管茶叶生产的副乡长陈凤国以及毛坝乡特产站的胡家雄、周中建、张东生等人,收购当地的冷后浑,做点红茶来接待外地客人。经过上述几个人的努力,做出了第一批比较满意的冷后浑样茶。这批样茶得到了时任市人民政府市长李义和副市长郭益超的肯定,并安排专门的经费,加强毛坝茶叶地方品种的研发和繁育。后由时任利川市委书记的谭志平将“毛坝宜红”更名为“利川红”。
二是生产企业的再次创新。要把科研人员的成果转为生产力,把样茶转为大批量的商品,需要生产企业和技术工人的再次努力,再次创新。2008年,时任飞强茶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王启茂,为了增加茶农收入,提高种茶的积极性,加快毛坝镇茶产业的发展,着手研究高档名优红茶。在公司他组织了程清安、廖伟、向红卫、余孝凤、何元梅、孙贤俊等人参加的研发小组,在毛坝镇副乡长陈凤国、毛坝乡特产站站长胡家雄的指导下,先后请来了坦洋工夫红茶的师傅现场指导,又亲自走出去,向生产金骏眉的师傅请教,经过无数次的制作和创新,终于在2008年首次实现了利川工夫红茶的批量生产。
三是2013年春茶上市后,时任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启茂又沉到车间,对利川工夫红茶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再次改进和创新,寻求各个环节的最佳控制点,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并获得了利川工夫红茶生产工艺的发明专利。据金利公司的同志介绍,王启茂在利川工夫红茶生产工艺上进行了如下的大胆创新。首先是在萎凋工艺中,改一次萎凋为二次萎凋,为确保萎凋的最佳控制点,自制了可控温度的萎凋槽。并探索出了不同品种鲜叶的萎凋最佳控制温度和控制点。为下步揉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在揉捻工序前,运用摇青工艺,让红茶鲜叶在摇青过程中增加摩擦,激活茶叶的各类芳香物质,增加茶叶的各种果香,有效地提升了红茶香气和口感。第三是在揉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品种,探索加压的最佳次数和力度,既使红茶内含物最大释放又使红茶叶片相对完整。第四是在发酵工艺中,改自然发酵为机器发酵。在机器发酵中,既要保持恒温,又要有一定通风。通过这种“通风”就解决了长期红茶存在的薯香味,使红茶口感更佳鲜爽,回味更佳甜滑。第五是当红茶发酵到最佳控制点时,必须迅速控制发酵。为解决“迅速”控制发酵,王启茂经过多方面的试验,最终找到了运用高温杀青的工艺,解决了迅速控制发酵的难题。第六是改一次烘干为多次烘干,为红茶去毫、做形、理条、提香奠定基础。第七是增加红茶的理条工艺,让公司生产出来红茶外型紧细,乌润圆直,显毫不露毫,形成“利川红”外型的独特风格。第八是探索出了新的提香工艺,使“利川红”甜香浓郁持久。通过上述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使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出的“雲头山”利川红,品质独特。先后荣获“中茶杯”、“国饮杯”、“亚太茗茶杯”银奖、一等奖、特等奖、金奖。“雲头山”利川红还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最受欢迎的十大茶叶品牌;成为2017年世界茶业大会推介用茶、茶艺师比赛用茶。国际茶委会主席,法国、英国、加拿大、越南等国家茶委会主席,纷纷为金利公司生产的产品签名推介,为公司名优茶走向更大的市场提高了知名度。
五、“利川红”品质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利川红”的品质,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基地质量抓起。基地质量决定产品质量。特别是茶叶生产涉及到千家万户,仅靠企业是难以实现的。首先是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狠抓原料基地建设,走产业发展之路。“利川红”的发源地——利川市毛坝乡十届党委政府三十多年始终如一的抓茶产业的发展,不仅使茶叶基地规模达到了10万亩,大小茶叶加工企业达到了一百多家,使茶叶真正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使毛坝乡成为“全国名茶之乡”,使毛坝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十任书记中,有四位书记更值得称赞。第一位是1987年时任毛坝乡的党委书记黄仕永,根据毛坝乡的地理条件,结合国家扶贫政策,提出了要把茶叶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并亲自到市扶贫办、市特产局争取项目资金的扶持,当年就发展茶叶基地7000多亩,开创了毛坝乡茶产业发展的先河。第二位是1990年时任毛坝乡党委书记的陈朝安,针对毛坝乡旱地茶叶发展到了极限时,提出了茶叶由旱地下水田,继续扩大茶叶的种植面积的主张。第三位是2003年时任毛坝乡党委书记的张友平,在认真总结毛坝乡茶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次提出要突破性发展毛坝茶叶产业,迅速形成优势,为此,当年就突破性发展了一万一千多亩。第四位是2008年时任毛坝乡党委书记的曾维权,针对毛坝乡茶叶种植面积大、产量多,但品牌不响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了毛坝红茶的品牌推广。州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大力推广毛坝的经验,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利川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了20万亩。
其次是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而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的兴旺。产业兴旺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民富业才兴。利川市八十年代利用国家扶贫资金的扶持,大面积地发展茶叶基地,但由于对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不够,导致了利中盆地七个乡镇茶叶基地所剩无几。因此,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必须配套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利用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的持续发展。例如在市、镇两级政府和部门支持下,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了建立可控的原料基地,充分利用利中盆地梅子河沿岸地理海拔高(1100米)、雾多湿重、春迟秋早、早晚温差大的优势,从2013年起,在海拔1100多米的柏杨坝镇的梅子河沿岸租用土地1000亩,自办高山名优红茶示范基地。并通过该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十六村打造全国新的高山名优红茶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基地规模已达到一万亩,其中有近5000亩投入采摘。该基地中不仅栽培了九个制作高档名优红茶的品种,如冷后浑、金观音、诸叶齐、奇兰、梅占、清新乌龙、台茶二号、鄂茶一号、鄂茶十号等。同时还有近400亩茶园正在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打造高质量的有机茶园。与此同时,还利用该基地相对集中连片,结合柏杨坝镇政府民族文化小镇建设,打造茶旅一体化,最终形成上齐岳山看南方草场和风力发电;观梅子河沿岸万亩茶园;喝利川红,进行茶事体验;听龙船调,品利川美食,成为利川新的旅游景点。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全国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将紧紧依靠柏杨坝镇党委、政府,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基地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使该基地成为“利川红”的核心原料基地。
第三是建立茶叶农残控制的长效机制。而茶叶农残主要来源于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以及环境的污染。因此,茶叶农残控制是确保茶叶品质的生命线。特别是针对茶叶生产涉及到千家万户,仅靠茶叶加工企业的力量是难以保证的。为此,利川市近几年来,组建了以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农残控制领导小组,坚持茶园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特别是通过茶叶加工企业,统一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进货渠道和供应渠道,从源头上控制禁用肥料和农药进入茶叶主产区市场。与此同时,还以企业为核心,对茶园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对剪枝、增加通风道、深施冬肥等技术环节进行统一培训、现场指导。鼓励有条件的茶叶企业开展有机茶园认证,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嘉润茶业公司全力打造的有机茶园深受国内外客户的认可,其产品质量深受信赖。
第四是强化品牌打造与推广。讲质量得人心,创品牌赢天下。一个好质量的产品,同样需要品牌的打造和推广。早在2011年,就在利川工夫红茶实现批量生产后,迎来了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茶叶专家林仁混先生来利川考察,欣然为利川工夫红茶题词。2012年4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协会秘书长江用文来利川考察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后,认为利川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加工经验,茶树品种优良,红茶大有开发价值。2014年,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茶企,借助硒茶进京的机会,在国家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专题推介会。随后飞强茶业公司的赵龙江副总经理带领公司的营销团队,先后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进行持续的宣传和推介。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2017世界茶业大会,对“雲头山·利川红”进行了专题推介,随后又与武汉大楚礼公司合作,在武汉三镇的户外大屏幕进行持续宣传推介。与此同时飞强和金利公司还利用农博会、硒博会、茶博会进行产品展示和推介。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名茶评比会,通过专家评审和认定,提高了“利川红”的知名度。2019年4月28日,恩施州人民政府还在武汉举办了“恩施玉露”和“利川红”国叙用茶纪念会。今后,利川市每年将举办一次“利川红”茶节,持续宣传和推介“利川红”,让“利川红”更加深入人心。
第五是强化品牌管理。为了防止品牌先乱、后烂、然后是臭的现象发生,利川市政府及茶产业相关部门,首先是针对“利川红”申请了地域品牌的保护,目前正在申报“利川红”地域商标的保护。其次是制定出台了“利川红”产品质量标准,为确保“利川红”产品质量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是由利川市茶产业协会制定了使用“利川红”品牌的管理方法,为符合使用条件的三十家企业颁发使用“利川红”的授权书。第四是由市茶产业协会设计印刷了“利川红”产品防伪标志,并从2019年7月1日起实施。今后凡在市场上出售的“利川红”产品,未贴“利川红”防伪标志的,均视为假冒产品,可申请市场管理部门进行查处,共同维护“利川红”的品牌信誉。
综上所述,特殊的利川地理环境和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成就了“利川红”,同时特别的品种同特别能奉献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使“利川红”走红。可以这样说,没有冷后浑这个品种,就没有“利川红”;没有宋本多、黎志炎、胡家雄、陈凤国、黎德江等众多科研人员的数年的选育和研发,就没有“利川红”;没有王启茂、廖伟、程清安等做茶大师的传承和创新,就没有“利川红”;没有利川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利川红”;没有卓万凯、王启茂、赵龙江、曾维权等一批人对“利川红”品牌的打造和宣传,也没有“利川红”。所以说一个品牌的兴起,是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样,要维护好、发展好一个品牌,也需要各个方面的继续努力,更需要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监督。衷心希望利川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利川市的茶农、茶企、茶人们为“利川红”红满天下而再接再厉,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