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金学伟 金学伟说
上法下儒: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上)
原创 金学伟 金学伟说 昨天
无论一个国家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革命,都是其历史文化的延续。这是西方社会学界的一位大佬说的,名字忘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什么?有人说是“儒、法、道”。其实就是儒、法。道是补充,起中和作用的。
【1】
儒脱胎于周礼。它的根基是宗法制。
下面是宗法制下的五服结构图。几服几服,是反映血缘关系上亲疏远近的。
这是以“我”为中心,按父系血缘关系构成的一个同心圆,它是一个更大的以“族”为边界的同心圆中一部分。民间讲“五百年前是一家”,意思就是,祖上是同一个族的,后来分出去了,那就是已出了五服了。还有族兄弟的后代,也已出了五服,但只要这个族兄弟还和我在一个族里,就还是我们这个族的,尽管和我的关系已出了五服。
从同一个族里分出去的,会在另一个地方建立起另一个同心圆,和上图一样。不断繁衍结果,很可能会从一个族里,繁衍出很多“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同心圆。比方说,写“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他这个氏族在湖南永州的势力就很大,你可以在不同地方,看到规模宏大的“周家大院”。
永州零陵的周家大院——
这样的宗族势力,在地方上就是一言九鼎了。
【2】
把宗族制放到“天下(国家)”层面,就是分封制。
在分封制下,嫡长子一系为大宗,庶子一系为小宗。周天子就是大宗子(你可按后人叫法,把宗子称为族长),诸侯则是小宗子。在诸侯国,诸侯及其嫡长子一系为大宗,庶子一系为小宗。诸侯为大宗子,卿大夫为小宗子。这便是“二级分封制”。
有些异姓诸侯不是没血缘关系吗?不要紧,可联姻呀!比如武王封周公——自己的亲弟弟于鲁,封姜尚于齐。齐的诸侯与鲁的诸侯通过联姻,结为儿女亲家,不就有了血缘关系吗?尽管这血缘关系不是父系的,而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线的,但好歹也是亲戚关系。亲指父系这条线的,戚指母系这条线的。这种联姻有的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也非单纯你娶我嫁,而是彼此嫁娶。张三国和李四国结成儿女亲家,并不妨碍再跟王五国联姻。在《商周青铜铭文》中,这种诸侯间联姻记录很多。通过联姻,各诸侯就全都沾亲带故,形成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
讲到齐鲁,插一个段子。姜尚受封后去齐料理国事,不到半年就回来了。周公问他,怎么那么快就回了?姜尚说,我把田土、山川、沼泽、鱼盐之利全部分配好,让他们各安其事,各行其职,就行了。但周公的儿子去鲁,整整2年多才回来,周公问,你怎么去那么长时间?周公儿子说,那里人笨,愚昧,我要把我们这套礼仪全部教会他们,就花了2年时间。周公不禁叹息,真是个傻儿子啊,看来以后鲁要受齐欺负了。所以有时我想,愚鲁、鲁钝这些词,是否跟这有关。
【3】
这种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组织结构,靠啥来维系?没错,就是周公儿子做的事,靠礼仪制度,又称礼乐制。
礼,所以“定尊卑,别贵贱,循长幼,分亲疏”也。乐呢?就是与这尊卑、贵贱、长幼、亲疏关系连在一起的一套仪式。孔子看到季氏“八佾舞于庭”,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怒不可遏。因为这种由六十四个人跳的八佾之舞,是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这个季氏,只是鲁国的一个贵族,卿大夫,居然在自己家里,叫人演八佾之舞给他看,这不反了?
所以,礼乐制就是用来体现和强化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分贵贱,别亲疏的。
广州越秀出土的编钟——
但礼乐制是一套制度,它还需要一套伦理、道德学说罩在外面。在西周,这套伦理的核心是“天命论”。而到东周——春秋,伴随周王室实力下降、人口越来越多,可供开辟的土地越来越少,诸侯与诸侯、诸侯与贵族、贵族与贵族间的纷争不断升级,大量贵族破产,昔日贵族子弟沦为平民甚至贫民。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剧变,希望恢复过去的礼制、过往的秩序。他们从《周礼》中寻找灵感,寻找理想社会的模式。儒学,就在这种背景下慢慢形成了。
【4】
它将“礼”作为核心,提倡以仁和义为核心道德观。
何为“仁”?儒学的第一个集大成者孔子说,“仁者人也,亲(动词)亲(名词)为大”。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亲亲为大,就是以孝为大。为什么又说克己复礼为仁?因为礼是用来分尊卑,分长幼的,所以克己复礼了,就是仁了。这是一套充分自洽的理论。
仁的根本归宿是礼,礼是仁的集中表现。义呢?“义以方外”,让人的行为方正,以合乎礼的要求。这方面有很多说法,比如“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义就是尊“长”,如果自己的尊长犯了法,有不良行为,你要替他隐瞒,要包庇他,否则就是不义。
综合起来,义表现在10个方面: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这里关键是子孝、妇从、弟恭、友信、臣忠。因为父慈与不慈,你都得孝;夫和与不和,你都得从;兄友与不友,你都得恭;君敬与不敬,你都得忠。
至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说,儒家的根基就是宗法制,宗法制就是儒家。而仁义礼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四维八德,都是点缀,外包装。
这些东西需要吗?当然需要,因为一个“零道德”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但你千万不要为这些外包装蛊惑了,以为儒家就是他们说的那些东西,而看不到它的本质就是阐发宗法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
【5】
由于人都是社会的,是群居动物,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仅仅是你生活其中的诸多同心圆中的一个。
你生活在乡里——里就是田与土,你生活在某一块土地上,除了你的宗亲,还有乡亲。同一块土地上,族与族之间也许会有矛盾,但是当你们面对外乡人时,你们就是同一个同心圆里的。由是就产生了乡党。
你开蒙了,读书了,就有了老师,有了同一个师门下的学兄学弟。也许你们并不相识,也许你们之间也有矛盾,但是,当你们面对别的师门下的人时,你们就是同一个同心圆里的,是同门。
儒家社会,就是由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构成的。
【6】
法是春秋战国天下纷争时,从儒分离出来的。
有人说,法家是看到天下纷争,生灵涂炭,欲救民于水火产生的。其实不用说那么高尚。就是天下纷争,谁能在纷争中胜出,取决谁的动员能力更强,组织更高效,能调动和组织起更多资源。在这方面,毫无疑问,郡县制绝对碾压分封制。所以法家的根基就在郡县制,只有在郡县制下,才能把全国资源充分调动起来,集于君王之下,在天下纷争中胜出。
所以与此相应,法家的核心理念就是“壹”。你去看《商君书》,大量篇幅都在讲“壹”。所谓“壹”,就是政出于一,令出于一,赏出于一,罚出于一,高度集权统一;就是法无亲私、无贵贱,一视同仁;就是制度法规要保持一致性,不能随性随意地破坏它。
这样一套体制,只能靠法来维系,不能靠儒家那套“圈子文化”,这就是法家所以称为法家的原因。
【7】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的成功,得益于“壹”,彻底的郡县制。但秦二世而亡,也根源于这个“壹”。
要知道,“壹”是有成本的。
一是社会管理成本。金字塔结构,越到底层,铺的面越大,需要官员数量越多,产生的事务也越多。
二是体制运维成本。在古代的通讯、交通条件下,越是下层官员,考试、考功、考绩的成本越高,而且你根本无法保证那些乡官们会守法,会依法而治。事实上,秦始皇后期,秦的这套管理体制在基层就已完全溃烂了。最简单的,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如此一个钦点要犯,居然可以在层层搜捕中安然逃脱,还潇潇洒洒地拜师学艺,过得自由自在。如果这是关中——秦的老家、大本营,彻底变法已200年,老百姓已六亲不认,除了法和功名爵禄。但在六国地盘,你法家的这套东西还没法跟儒家的那套东西比。亲不亲,乡里人,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三是人心成本。人都有私心,有私利,公利常常会和私利发生矛盾。因此,“壹”的无节制贯彻,会激起人心的不满。
而秦始皇就是想把这个“壹”贯彻到底,从最高的咸阳,一杆子插到最基础的乡村。不管你是升斗小民,还是六国贵族余绪,世族豪门,都要在法的范围内活动。加上秦法又特别细密严苛,弄得人人都很不舒服,充满怨愤。终于,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便纷纷响应。
(待续)
金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