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健生,白晓菁,思妍是什么电视据(白健生墓)
解放战争中,是我军逐步扭转局面的过程,国军起初是占据一定军事优势的,最大的滑铁卢就是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在这次会战中,国军几乎打光了北方50多万主力,然而国军最善用兵的名将白崇禧却并未直接参与。此时他手握25万重兵,身居武汉要冲之地,为何却没有在徐蚌会战的关键时刻投入战场呢?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局面。
首先,白崇禧的华中集团25万人,并不是悉数精锐,桂系的家底是第7军和48军,加起来有10万,其他的就是杂牌军,保安团之类的,而且就算是保安团,也是有派系之分的,白崇禧都不一定完全指挥得动。如果白崇禧拥有实打实的25万精锐,那很可能就不是和我军打的问题了,桂系有这等实力的话,李宗仁和白崇禧不会屈居人下,早就和中央军较劲去了。精兵不足,这是白崇禧为什么没有参加徐蚌会战的最直接原因。
再者,黄维兵团大部原先就是隶属华中剿总的,战役一开始就调去救黄百韬7兵团了,半道上被我军在双堆集地区围了。此时白崇禧如果不亲自上的话,他手中还可以调的只有宋希濂的部队,但白在关键时刻还是干扰了宋的出击。当然这不光是因为想搞垮中央军,白崇禧抗战时能征惯战,于战局的预料不会太差,宋部如果去救,未必得胜,很有可能又赔上一个兵团,像黄维12兵团一样。
第三,白如果倾自己老底去救,武汉必空,江汉平原一马平川。我军哪怕只有小股部队过得长江,国军高层必定震怒,到时即便得胜救出杜聿明等,给白崇禧个功过相抵的处理就算很不错了。如果行到半路,杜聿明等人起义了,起义部队就地改编,那白健生面前就是上百万解放军,后边的空城武汉,也不知是否沦陷,即便能够脱离战场,回得武汉,也算是一败涂地了。那他也学只能傅作义他们,带部队起义加入我军。然而就当时的局势来讲,白崇禧自然还没有走到这山穷水尽的一步,何必去趟这个浑水呢?
同理,北平的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巨大压力之下,为保护古都完整和人民生命财产,35万大军一枪不开,全部变成解放军了。如果他的部队一开始就南下,中野,华野将可能撤回大别山和沂蒙山。问题是傅作义一走,我军就可以进北平了。国军丢得下北平,武汉吗?一句话,全国一盘棋,一个牵一个,动不了。国军当时只有西北胡宗南的40万部队没有被牵制,但是他离中原战场太远了。
但是话说回来,白崇禧一代名将,皮毛相依的道理他是知道的,不去徐蚌战场,主要并不是出于私心。从武汉投入淮海战场,时机一定要把握分寸。这么远的距离,只有在关键的那一刻投入战场,才有较大把握改变战局。早了,晚了都不理想。那么这个时间能把握好吗?实际上真不好把握。数个军的调动,原本都有自己的防区,全军撤出自己防区,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集结,然后一路开赴另一个指定地点。这期间还要考虑敌人阻击、后勤、运输等因素,实在是不易,搞得不好就是黄维兵团的翻版,白崇禧选择了作壁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