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纪录片刘洋洋现在怎么样了(高考纪录片毛坦厂何飞现状)

2022-11-05 20:28:13 0

高考纪录片刘洋洋现在怎么样了(高考纪录片毛坦厂何飞现状)

又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你还记得你那年的高考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推荐一部教育纪录片——《高考》。这是史岩导演拍摄的六集纪录片,2015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豆瓣评分高达9.0。值得每位家长看一看。

作者:千寻

文章获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

炎热的六月即将到来,又有无数学子将要面临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关口:高考。

说高考是第一个关口一点也不夸张,虽然,1999年的扩招让高等教育变了味道,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平民教育”,高考不再是决定一个人人生的筹码。即便如此,在中国,依然有近8000万贫困人口,将高考视为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些对现行教育体制不满意、又具备充足资源的家庭,选择了放弃高考。2014年,中国有大约45万人出国留学,2017年,我国高考的报名人数持续下降,未达到50%的高等教育普及红线。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选择,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高考制度从举国欢呼到改革与重建,其背后是中国国情的变化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多元化。

该如何客观看待高考?史岩导演在他的纪录片《高考》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了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了这个时代关于高考意味深长的现实记忆。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0,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值得每一位家长观看的教育类影片。

高考,依然是一些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毛坦厂中学,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镇,是安徽省一所省级重点高级中学。这所建在六安小乡镇上的中学,每年上万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竟连续4年达到80%以上,就其高升学率来说,是一个神话,因此获得了“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称号,同时,也有人叫它“集中营”,认为毛中的学生就是高考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考试机器”。

在《高考》第一、二集“毛坦厂的日与夜”里,讲述了发生在这个传奇学校里的故事。

清晨六点的毛坦厂中学,教室里已坐满了学生,每个人都在心无旁骛的备考,每天的备考练习会从清晨六点持续到晚上十点之后,这还只是在教室里的时间,很多学生回到宿舍和租住地之后,还要继续“加餐”,熬到半夜一两点才睡觉是常事。

晚上九点,依然灯火通明的教室

在这里,常年租住着8000多户陪读家庭,人数是当地居民的两倍。这些陪读家长,很多都是不远万里来到毛坦厂镇,只为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一些家长抱怨,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毛坦厂镇的物价也被不断推高,菜、肉、日用品都比外面贵很多,学费也日渐见长,最后,家长们的吐槽往往用一声叹息划上句号:再贵也得读啊,不然怎么办,孩子就是唯一的希望……

吴世康是应届高三学生,他的父亲吴俊就在毛中当保安队长。吴俊之前是开厂的,为了儿子,关掉了自己的厂,到毛中做了保安,顺便监督儿子学习。

在吴俊心里,高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自己当年就是因为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之后便不得不开始在社会闯荡,吴俊将自己命运跌宕的原因归结为高考失利,如今,儿子吴世康便承担了家族突破的重任。

在高考前的一次月考里,吴世康的成绩忽然从三百多名掉到了三千多名,这对吴俊夫妇来说,是莫大的打击。两人坐在饭桌前,相视无语,竟一口饭也吃不下。

不敢相信儿子的退步,吴俊在深夜一次次查看月考排名

吴世康却觉得,自己成绩滑坡的根本原因是父亲施加的压力太大。吴世康跟辅导老师说:“一次做不好,我爸脸就拉下来了,二次就要打人了。我感觉,他就是喜欢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在毛坦厂,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一边是焦虑的父母,一边是不堪重压的孩子。老师不得不在课业之余,承担起心理疏导的工作。在有需要的时候,也会配合父母,到孩子的租住地来个突击检查,看看房间里有没有影响学习的电子产品和无关书籍,一旦出现这些东西,都会迅速没收。

高考当日,学生们坐上学校准备好的包车,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

一个学生率先唱起了周华健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其它学生也都附和着唱起来,“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看到这一幕,我莫名心酸,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到底怎样,也许有人考场失利,回家过上和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许有人就此进入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只是城市生活又谈何容易,又有多少繁华与你无关?

一直以来,我对毛坦厂这种“高考工厂”的模式都是持反对态度,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依然反对,但多了理解。事实上,不论你如何评价高考制度,在贫富不均的现实下,高考依然是很多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是他们救赎自己人生的唯一机会。

忽然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一句台词:

“当你想批评人时,记住,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条件。”

或许,批评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时,也不能忘记,它的标准化,正是一些孩子的机会,让这些资源极度匮乏的孩子去拼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高考,是另一些孩子的放弃项

一些孩子在毛坦厂昼夜不分为高考拼搏时,另一些孩子却选择了放弃高考。在北京,一场美国名校招生见面会常常是座无虚席,哈佛、耶鲁、伯克利这些名字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不断被提起。

刘云昊很早就计划好了去美国。她的母亲吴红明这样解释出国理由:“你想想,就算国内的名校,北大、清华,在全球排名里也不到前三十呢!”

在刘云昊就读的北京重点中学,选择出国班也就意味着彻底放弃高考。刘云昊的父母都是通讯博士,很后悔自己早年没能出国,那时候找不到出口,找不到方法。后来,刘云昊小学时,父母就带着她去美国,在那边感受了一次课程。这次上课给刘云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她的话说:“太开心了,很好玩的课。”也许,就从这之后,一家人开始慢慢有了出国读书的计划。五年前,吴红明放弃了公司副总的职务,开始全职陪读。

6月7号,高考的同一天,美国SAT香港考点也全面开考,无数放弃传统高考的内地孩子奔赴香港,在SAT考场奋战4小时。4小时里,在考场外蹲点的陪同家长们互相打气,“只要考了高分,以后面临的是全世界的机会……

刘云昊考了2300多的高分,但仅仅是高分依然不能保证被耶鲁这样的名校录取。刘云昊和同学联系了打工子弟学校,在那里组织一场演讲比赛,因为名校招生官很看重学生是否有做义工、组织社区活动等经历。

留学潮催生了众多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就像是名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它帮助家长更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周成钢是一家留学中介机构的创始人,在他眼里,放弃高考的家长一样焦虑,甚至,比参加高考的孩子家长还要焦虑。因为,他们除了考试,还要面临孩子在国外的安全问题,未来的就业问题等等。

就业依然是个大问题,大部分留学生都会遇到文化认同的壁垒,“就像是一堵透明的墙,就在你面前。”同时,他们也会迷惘,一个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读的学生对记者说:“在国外留学,学费是很昂贵的,我经常怀疑,我这学费交得到底值不值。三年还要花一百万,那你这一百万干什么不好,还五十万给爸妈,剩下五十万自己拍点东西,不是挺好吗?

那些放弃传统高考,走出国门,奋斗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是留学大潮下往来不息的身影,不一样的人生选择背后,是一样的奋斗。

整部纪录片共六集,从不同侧面探讨了高考,以及由高考折射出来的教育制度、社会现实等问题。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我只节选了其中对比最强烈,自己最有感的两个侧面呈现给大家。

在第三集《久牵的孩子们》里,镜头记录了农民工子女的高考难,在中国有超过2.7亿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千万,他们远离家乡,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居住地参加高考。

在第六集《校长的选择》里,导演借两位持不同教育理念的校长的选择,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一个是缔造了衡水神话的老校长,一个是从深圳中学到北大附中一直在坚持的年轻改革派、还有带领学生游学稍显另类的实验者,他们的教育理念,体现着这些年中国的变化和人们对于教育理解的日益多元化。

......

这些角度都是发人深思的,每一个呈现在镜头面前的孩子和家长,他们的困惑、痛苦和欢笑又都是如此真实。

我从其中看到了一个迅速分层的社会,不同的人群基于不同的阶层,对高考有着不同的诉求,一个教育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这样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包括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身处其中的我们要想不焦虑,还得以不变应万变,有自己独立、理性的思考。这便是《高考》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它跳出了高考的思维和框架,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高考,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我们是一群行走在中美两地,一边带娃一边思考怎么带好娃的家长。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和实践,和超级靠谱的国内育儿经验攻略。

关键字:  高考纪录片刘洋洋现在怎么样了  高考纪录片毛坦厂何飞现状  高考纪录片走出大山观后感  高考纪录片6集在线观看  高考纪录片观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