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几年级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受和启发)

2022-11-07 17:04:01 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几年级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受和启发)

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习近平

2019年1月8日,

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3周年的日子。

1976年1月8日,北京

305总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一位老人正躺在床上,与死神进行着最后的战斗。就在几个小时之前,他还在为这个他参与缔造的共和国勤勤勉勉地工作着。也许,他还想着要回去继续工作,继续着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然而,中南海的办公桌前再也无法看到他的身影了。几个小时后,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一睡不醒。

总理走了。病房里原本隐忍的哭声顿时成了一片号啕,邓颖超哆嗦着双手摸着周恩来的面颊,轻轻地吻了一下他的额头,无限哀伤。

片刻之后,一条令人悲痛的消息以北京为中心向世界扩散开来:

“周恩来总理因患癌症,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人民日报,1976年1月9日

1898年3月5日,淮安

1898年3月5日,一个男婴诞生在了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取《诗经》:“恩斯勤思”和《论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两句,给他取名周恩来。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曾回忆说

“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11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

周恩来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苦,不过,这并不能妨碍他的学习。周恩来四岁时就学读唐诗,未满九岁就已经阅读了许多古典小说,这也使得他古文根底深厚。周恩来少年时代就背会了许多文章,加之后来他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从而练就了惊人的记忆力,并且保持到了晚年。

1920年,法国

1920年11月11日,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恩来在上海乘法国邮轮“波尔多”号踏上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旅途。

在法国期间,他加紧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3月,周恩来等人组建了共产主义小组。后来他又出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五四”运动时期的周恩来

1934年,归国

1924年,周恩来应召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到了1926年,“中山舰事件”爆发,周恩来辞去在黄埔的职务,前往上海。

1927年3月,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加快了北伐的步伐。但好景不长,不久后蒋介石发动政变,开始与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发动南昌起义,开始组建共产党自己的军队。

周恩来与南昌起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作为共产党代表,第一次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处理对外事务能力。

最终,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周恩来功不可没。正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在抗战时期,他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而他那近乎完美的人格,给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知识分子因为他改变了对共产党的看法。

作为中共参与“西安事变”谈判代表之一的周恩来

1949年,新中国

日内瓦会议

1954年,他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协议,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而正是通过在日内瓦与美国的谈判,美国同意放回钱学森。

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

万隆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团结到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使得中国迎来了第二波建交潮。

万隆会议

尼克松在回忆录里称周恩来

“思想敏捷,精力充沛”,“风度翩翩,坚韧不拔,是当今世界上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

基辛格也说:

“他(周恩来)温文儒雅,耐心无尽,聪慧过人,机巧敏捷,他在我们讨论之际,轻而易举地就点破了我们新关系的实质,似乎除此之外别无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周恩来在外交领域所做的贡献,对中国外交事业所产生的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对内,周恩来也是鞠躬尽瘁,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1943年,在重庆期间,周恩来为自己制定了七条“修养要则”。建国后,他始终按照这些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有一条例外——“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

周恩来的修养要则

为了完成工作,他每天长时间工作,很少锻炼身体。他从不休假,即使是周末也照样工作。即使被逼无奈出去度假,也要随身带上厚厚几叠文件。

周恩来工作照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得知地震的消息后,周恩来乘直升机迅速赶往震区,冒着余震的危险,检查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

一直忙碌到深夜,他才在驻邢台部队的营房里,与战士们一起吃了一点烙饼和煮白菜。

今天,我们缅怀

距离周恩来逝世已经过去四十三年了,但他的精神却在一直流传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为国家、为民族许下的承诺,在青春年少之时,便已胸怀鸿鹄之志。革命斗争的年代,他从未动摇过他的信仰。

年轻时代的周恩来正是目睹了旧中国受尽列强欺凌,中华衰败的景象,从而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呼声;而我们正有幸经历着祖国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周总理生前念兹在兹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宏伟目标,需要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不懈努力奋斗去实现!

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我国军工的发展。他曾出任中央兵工委员会主任,领导军工生产和建设。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我国军工得以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有到强。1958年国防部“八一”献礼展览会上,周恩来总理观看我校研制的“新中国第一枚反坦克导弹”样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要忘记我们是革命者,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理想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缅怀是为了更好的铭记,

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奋斗。

这盛世,

定能如你所愿!

文稿丨林智康

图片丨网络 “北京理工大学”公众号

指导老师丨芦远

审核 | 徐贵宝

出品丨国防教育协会

关键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几年级的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受和启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手抄报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