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和家园在长乐未来社区实施单元里吗(乐和家园社区何时降为中风险地区)
编者按:
在工业文明面临全面危机的时候,乡村和乡村建设的价值、意义被重新认识和定义,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到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宝藏,同时也让这些村落成为治愈人与人的关系、治愈人与自然关系的地方。国际社会近年来尤其是后2015议程一直在倡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教科文组织制定了“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计划”,建立了一个合作网络,“支持会员国家建立、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促进行动和实践推广,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灾害、水、文化多样性、可持续的城市化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切入点”,这么多丰富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维度和要素都跟乡村建设有关。
作为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伙伴之一,全球生态村联盟从社会、经济、文化世界观和生态四个方面开展生态村构建的教育和培训,生态乡村并不只是生态的乡村,而是将社会、生态、经济、文化四个维度整合到一个全面、在地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这一点与中国注重整体的乡村建设不谋而合,幸运的是,有机农业、社会构建、文化世界观和生态的维度又是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优势的地方,中国的百年乡村建设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这一新的历史时空下,我们有责任,也应该有理论勇气和实践担当,将中国文化中能够有益于世界发展的地方挖掘出来,采用西方擅长的技术和方法,融通中西,作为思想智库、政策参谋、实践行动的倡导者和教育者,通过乡村建设,推动引领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
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组织来自国内国际一流的生态乡村建设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组成专家小组,根据世界各地农村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另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之路。希望通过系列研究和政策框架、案例研究、倡导推动行动与改变及培训与能力建设,推动世界的生态乡村建设和教育。
“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赐稿!从5月26日开始,我们将以“生态乡村”为主题推送本组文章,敬请关注!
从物质思维到全息思维,从碎片思维到系统思维,从对抗思维到和谐思维,
是解决工业文明时代问题最重要的思想任务。
——北京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廖晓义
近日,在浙江建德市乾潭镇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与三生谷生态村在胥岭村的梯田油菜花间的帐篷中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生态乡村建设研讨会。研讨会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生态乡村建设和研究的专家、实践者共同探讨生态乡村建设的途径、方法和面临的问题挑战。以下是“乐和家园”社工王政伟代表廖晓义老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和与会专家的解读点评:
一、“乐和家园”的乡建历程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从1996年成立,到2008年之间,主要做环境保护,在北京的一些社区推广绿色社区、绿色传媒,廖晓义老师还做过奥组委的环境顾问。在北京的垃圾分类等等方面做了很多社区层面的实际工作,还有环境保护的倡导如空调26度、PM2.5、无车日等等,前期是由北京地球村和其他组织一起发起推动的。
廖老师在前期做环境教育,其中有五年时间做独立环境制片人,廖老师是学哲学出身,虽然获得了很多国际、国内很多部委的荣誉,她也在反思,如果一直只是在城市开展工作,或者只是推动政策,没有办法从人心出发去改变生活方式,还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因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制度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今天无节制的消费、无节制的生产欲望这种方式带我们走向了死胡同。
所以廖老师很快在2008年因为一个契机回到汶川搞救灾,在那个地方才真正踏入了乡村建设的实践。当时得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援建基金和李连杰壹基金、南都基金会、友成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在四川通济大坪山建设以生态民居建设为主的乡村模式“红十字乐和家园”。因为“汶川地震”之后,大坪山的房屋大部分被毁,但生态的木房子还在,就请设计师来建造木房子。在这儿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边实践盖生态房子、发展生态产业,一边组织当地的居民开会讨论。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事情是,当时大概有200多户人住在山上,通过开会讨论甚至开会到半夜,最后达成一个协议,大家对于谁和谁做邻居、谁家的房子盖在什么地方,虽然有冲突,但是都没有上升到很严重的上访或者大规模的矛盾,基本上比较平和地把这个事情解决了。通过这件事情,廖老师发现原来在乡村做事情,大家组织起来,通过开会商议,针对事情让农民自己来讨论,作为一个第三方或者外来者,作为一个建议者和方案的引导者在中间,很多矛盾就化解了。所以从2008年到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社区治理,通过培育当地社区城乡居民,来组建他们自己的社区组织,怎么培育呢?很重要的一块是通过文化来引导。
2010年7月,廖老师受聘成为巫溪县政府顾问,继而将“乐和”理念引入她的老家巫溪,并着手协助巫溪县委、县政府进行“乐和家园建设”的政策设计。2010年8月,巫溪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打造“秦楚之门”、建设“乐和家园”的“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巫溪在一些社区和乡村进行了“乐和”理念的宣讲,并随即在羊桥等3个村和县城6个社区启动“乐和家园”建设试点。巫溪通过“乐和家园”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用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2016年在中央统战部支持下,与“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联合实施在重庆三个区县十个乡村为试点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光彩爱心家园-乐和之家”的项目,实现了邻家妈妈照顾邻家孩子,为重庆巫溪、黔江、酉阳十三个村庄共3000多个家庭开展的“五点五面”为特色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为期三年结项,在5月25日的结项会议上,该项目受到一致好评,新华社两次发通稿。三年里孵化的由在地妇女组成的“村工妈妈”的服务过程仍在继续。
2013年-2016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执行重庆南岸区乐和家园建设项目和湖南长沙县乐和乡村建设;由廖晓义和北京地球村在2015年孵化的社工组织“长沙县乐和社工协会”在收到持续的技术辅导和资源支持的一年多里,运行良好,2016年获得“中国青年志愿项目大赛金奖”。重庆南岸区政府“乐和家园”案例获得了2014年“中国创新社会治理十大典型案例”。
重庆峡口南岸大石村乐和培训
2014年至今,为曲阜市委市政府主导的“乐和家园”建设提供社工服务,在十余个村庄协同政府探索以儒家文化推进社会治理和社会教育的创新实验。其中的周公庙社区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百个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该项目获山东省长两次批示。由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先生创办的至圣孔子基金会授予曲阜乐和家园“儒学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在山东曲阜通过办乐和书院、培育国学社工、做文化研学旅游等开展综合的乡村建设活动。
长沙乐和乡村谷雨节气合影
浙江上虞永和镇乐和家园端午活动合影
通过在各地的实践积累,乐和家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出发,期望在理论范式、组织模式和教育内容上系统地探索出学习型乡村的中国方案。
乐和家园生态乡村的建设、教育和组织模式
二、问题和挑战
无论开展乡村旅游还是生态农业,我们有一些探索,但目前还比较薄弱。没有做出来的原因是,靠文化维系起来的组织虽然也有组织,但是文化维系的黏性一时还比较软,需要经济,经济的粘性比较硬,这两者如果能够结合起来就比较好。
我们是专职社会工作者,又需要发展经济,所以经常精力不够,社工在中间可能有这几个角色,究竟怎么来运用?第一是志愿的资源链接者,第二个是平台搭建者,还有项目的实施者,社会工作者无论个人还是团队在这中间应该定位什么样的角色?这是需要思考的。第二方面,因为刚才说到经济目前还没有做起来,紧接着面临的问题是社区自组织,我们叫互助会,它的持续性和自主性就比较弱。但相比起原来没有建组织,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它可以有公共活动,可以参与打扫卫生,可以捐资捐物,甚至对特困老人进行关怀。但我们经常发现互助会需要社工去提醒,需要开会了、老人有什么问题了,他们才会开会讨论,我们社工去辅导,然后他去做。如果是自己想到什么,去开拓,这种自主性和动力不是那么强,不是那么够。
我理解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因为没有涉及到生产,参与的人主要是四、五十岁的妇女和老人,妇女和老人受知识水平所限,能动性就会弱一些,这是一方面。另外,我到长沙、山东、重庆这几个地方的乐和家园考察之后,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乐和治理在长沙做得更为成功,为什么?在长沙大的行政村下有若干个自然村,我了解之后发现,小自然村有自己的土地处理权,这个小自然村,一个小聚落,土地怎么用、人口怎么管,小自然村有话语权和决定权,而大的行政村负责人口、计生包括大的政策的实施、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所以在自然村建社会自组织互助会的时候,村里最有能力、最强的人就会出来,因为他对这个小自然村的家园意识很浓厚,我们通过1:10的比例推选乐和代表,改变了原来村民小组一两个人把控一个小村的局面,村民就很有能动性、自主性,就动起来了,这是长沙的特点。
山东的很多村是什么特点呢?是这样,比如说一个大村,比如说书院村,从聚落上来说它是整个一个整体,这是一二三个村民组。比如我问二组的阿姨,我说你知道他是哪组的?她都搞不清邻居是几组。大家整个聚落的特点是已经融合了,它的那种自我归属感属于整个书院村。如果在胥岭问村民你是哪个村呢?村民很可能说我是这个小村的,他不会说我是一个大行政村的,因为南方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合村并镇,所以说它是有这样一个特点。而山东的特点是,自然村或者村民小组的自治空间天然就不足,没有自己独立的土地,没有自己独立的聚落。而在这里,村书记是这个地方的“老一”,我来管理,如果我们要推选村民小组的互助会,一定是特别强的人没有办法出来,他如果特别强,做得比书记还好,那这个书记怎么办?但是在小自然村就不会,能干得好,真的是有一些人他就不愿意干行政村的书记,在小自然村干得特别好。所以,山东农村天然的自治空间不足。后来我们想在这个地方搞社会治理,就要上移一个层面,拓展到行政村。在山东我们更多地从社区教育入手,这是山东、长沙南北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是一个困惑,也是不足的地方。在目前的乡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中,我自己总结,有亲创意的,比如明月村是亲创意的,也有亲资本的,还有可能是亲政府的。我们可以概括为亲政府,政府购买服务,这种方式的一个天然不足就是政府购买服务之后,怎么做政府有较多的干预,但乡村建设有它自己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要求,这是一个干扰和困惑。
第四个方面,社工队伍的招募和培养还比较困难。我所说的困难也是相对的,我们在曲阜最多的时候有十六、七个社工,接近二十个,少的时候几个,流动性也高,但一般稳定在十个左右,这点相对其他的公益组织可能已经不错了,另外认同感也有待提高。目前行业对于乡村工作、社会工作认同度低,这是一个大背景。现有学校培育出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非常薄弱,以我本人为例,社工专业研究生毕业,但是我2013年进到重庆,在实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真正的一些社会工作方法是在这三年多的实践过程中一边摸索,一边干才总结出来的。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不从事社工工作,我们班39个不同专业的,目前坚持干的只有我一个,一个班能出一两个就不错了,社工人才整体是这样一个局面,培养的人大部分都流失了,很难招到专业对口的,只能招县域的大专、本科生,而这些人缺乏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基础,他们对乡村建设的认识就是一份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了解乡村是怎么回事,乡村建设是怎么回事,这样就比较困难。
三、“乐和家园”新行动
怎么去解决这四个问题呢?我们提出一些办法。
提出办法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几个中央文件。第一个是今年出台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这个是多少年来政府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号召发展传统文化的,这是一个契机;第二个是《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创新乡镇公共服务方式;第三个是1号文件,提出扩大村民为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等等还有其他一些东西。
结合这些我们今年做三项工作。第一是办乐和书院,培育乐和社工。我现在拿的这个册子,这是一个学员手册,是在3月22号在洙泗书院正式开班,我们跟市文物局达成协议,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乡村建设为主要任务,以社会工作为主要方法,培育国学社工,现在开设十门课程,包括戏剧教育、国学、社会工作等等。因为是在山东,需要把这个事情做大,所以联合包括中国孔子研究院在内,包括北京社会工作联合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等等几家机构,一起组成了一个洙泗书院文化复兴工作筹委会,共同推动这项工作,国学社工只是筹委会项目的一小部分,也是想通过筹委会把国学社工办起来,培育乡村建设的职业人才。
洙泗书院文化复兴工作筹委会成立暨国学社工开班仪式
第二开展传统文化的培育项目。因为在山东,离北京比较近,都有文化的优势,我们想开展一些短期的、半公益的文化培训项目,一方面能够维持运营,一方面向社会输出更多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公益人才。
第三推出研学旅游项目。“乐和家园”在山东有国际文化漫城、美丽乡村,有一些村庄像书院村已经开展了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等工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在此基础上让“乐和家园”建设的文化和社会成果变成为村民能够带来收入的风景。
廖晓义老师教农民走农家秀
与会专家解析点评:
世界佛教大学生命教育教授游祥洲教授:“乐和家园”给我们带来了比较全面的报告,符合张海英老师说的整体性建设。总结“乐和家园”的特点,一个是参与主体多元,有政府、社会、村民;内容也很丰富,全方位地几乎什么都涉及到了;形式也很多样,各种类型的社工手法,运用了很多社工的东西。另外对于在地资源、文化资源的挖掘也比较重视,整体上听下来好像是乡村建设的综合版,但是碰到的问题又有很多共性,不知道这些问题现在解决到了哪个程度了?在什么路上?蒲韩社区一百多号人,大部分是本地人,郑冰本身也是本地人,所以从乡建人才本身来看,我们作为外来人究竟起什么作用?是发现郑冰这样的人才吗?发现她,协助她,然后挖掘出地方的人来,透过她去挖掘地方的人来,可能通过这个途径才能够可持续。
晏阳初平民教育中心总干事邱建生:晏阳初平民教育中心早些时候也有一些关于乡建的小总结,跟会议研讨的包括蒲韩社区郑冰老师说到的相关。第一是文化先行,收效最高,基本上我们这两年讨论都涉及到这块;第二是购销合作,风险最小;第三是资金互助,制度重要。这是当年2004、2005年在河北培训,大家一起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到今天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蒲韩社区的案例,基本上用这三句话都可以作为一个总结。因为现在是“三位一体”,蒲韩一百多工作人员人可能有七、八十人的工资来自于资金互助社的资金互助业务,每年3000万余额,利息收益就有一两百万,从合作的角度看,这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不知道“乐和家园”是不是也在做资金互助这一块?
曲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廖坤荣教授:参加两天会议收集很多教案,有很多案例非常具有教学价值。“乐和家园”符合社区管理或者是乡村治理的案例,一般我们讲不管是社区管理或者乡村治理都有三步曲,第一步曲是公益心、公益,然后文化,然后是产业,产业是最后一步。今天张孝德老师也提到了,产业一走就死,不能以产业为主,产业赚钱,赚得大家就吵架了,就冲突了,解散了,不乏失败的案例,所以一定要结合所谓的公共生活、文化、情感上的因素。
“乐和家园”和蒲韩社区具有高度的比较性,郑冰老师是产业家,“乐和家园”产业还没开始发展,比较偏于纯公共事务,不同的模式各有它的特点,如果按照理论上的公益、文化和产业三部曲,下一步曲就是产业了,但不是每个地方都做产业,与城市或者南方的产业相比,北方乡村的产品、产业比较容易发掘,这也是三步曲里的最后一步曲。第二,“乐和家园”目前是比较外在的、外生的社工专家参与社区治理,招聘专业社工有困难,工资低,认同感低、流动性高,是不是下一步可以培养种子教师,培养当地人成为社工人,而不仅是招聘?社工的基本知识要在学校学,学校教育是学院派的,学生都没有经验,得慢慢调教,假以时日就会成长,但主要是内生化思考,外生当然有途径,也符合张孝德老师讲的走对“道”,“道可道非常道”,走对“道”就是符合各社区的发展,而不是学什么,或者搞跟别人一样的模式,一定是适合该地区的,所以走对“道”很重要,但在人才上需要往下沉培养当地人,成为像你们这样的优秀干部。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廖晓义老师我觉得像一个女神一样,为了国家、为了人类辛苦奔走,到目前为止,身体都有点过度亏空。我去年对她说,你必须停止下来修养。她真的是从环境保护转向乡村,这个转变有个时代逻辑,再一次印证了在生态文明的时代,大家包括不少国外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到乡村寻找走向未来的路,我觉得廖老师这个案例,又增加了我们的信心。为什么要建设生态乡村?我们要告诉来乡村的这些年轻人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廖晓义老师有一个利器,就是社工,她亲自培养出一支到乡村短时间内就能够打开局面的年轻社工队伍,她这么多年的探索在这点上修出了真果,这是她多年的积累,我每年都去她的点上考察,怎么样把一批大学生培养成一支非常专业化甚至职业化的社工,这是她的一个利器。
第三个绝招就是廖晓义老师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廖晓义早年学习西方哲学,追随西方的环保主义,现在转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做传统文化就会成功。在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今天大家一定要恶补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萧淑贞:对于“乐和家园”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多用社会治理或者乡村治理的词汇去解释、概括,这些属于上层或者外部的视角,如果站在乡村和村民的角度,“乐和家园”的工作是在整体促进农村社会资本的建设。“乐和家园”有意无意中将社会资本的理论运用到了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按照世界银行的社会资本概念框架和测量工具来对照,“乐和家园”不仅在微观领域涵盖了对于村民认知层面的价值观如信任、团结、互助及行为、态度的改变,还通过帮助建立互助会、建立与县、镇、村两委各级政府的组织联系,实现了扁平化的组织下沉、集体决策透明等结构性变化,甚至还涉及了宏观层面的提高政策制定的参与度等等,这是真正地在通过村民自身认识、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通过组织化、制度化建设构建村民与各级政府、村民之间的良性关系,因而是整体地修复和维护乡村社会资本,不仅会为农村带来变化,也会促进政府职能和决策的一些变化,因此也会为农村带来根本性的长期的影响,做修复人心的工作最难,但恐怕也是乡村建设都无法绕开的关键问题。
概念框架:社会资本的层次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