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演变的社会需要看中华武术的功能变迁

2023-02-27 22:08:37 0

从历史演变的社会需要看中华武术的功能变迁

随着历史变迁,武术从崇尚暴力的伤害性技击,向强健体魄的无伤害技击转变。

从历史演变的社会需要看中华武术的功能变迁

唐才良


本文作者


提要:清末是中国社会大变局的时代,东西文化激烈碰撞,使中华文化经受挑战,同时也使武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她就是在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中成功崛起的。武术文化也随之发生变革,更注重人文精神,更全民化、惠民化。武术从崇尚暴力的伤害性技击,向强健体魄的无伤害技击转变

武术要普及民众,全民都能强健体魄,国家才能兴旺。这就是现代武术的任务与尚武精神。

虽然现在武术的现象不能令人满意,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武术不可能回到以暴力伤害他人的搏击中去。对于人民大众而言,需要强健体魄的武术是能健身、能护身,符合社会公德的武术

有人对当今的太极拳表示怀疑,但只要太极拳的文化在,太极拳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武是什么?传统武术又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武是就是打,甚至有人说:武术就是杀人术。这就退回到远古时代去了。

历史学家认为商朝是杀人最多的朝代,甲骨文中有许多“获羌”“伐羌”“俎羌”“卯羌”的记载,商人的武是抓获羌人后,可以把俘虏的头割掉,或把他们放在案板上剁,或劈成两半。商人的武是蛮荒时代的野蛮。到了西周实施仁政,这种野蛮杀俘的现象就逐渐少了,到了现代社会,虐俘是不文明不人道的。这说明武术从野蛮时代逐步进入现代文明时代的过程中,武术的观念与文化也会随之变化。

在封建皇权统治下,武术是私利的,主要是为个人或家族服务的,看家护院、行走江湖,或为皇权、或为某个集团,其武术都是伤害性的,都是为了杀伤对手,保护自己。为维护封建皇权的稳定,统治者都对武术采取禁的态度,这种传统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华武术的剧变是在一百多年前,清末是中国社会大变局的时代,东西文化激烈碰撞,使中华文化经受挑战,同时也使武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近代武术与明清时代的武术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她就是在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中成功崛起的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艰苦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诞生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文明,就是由于人类面对某种困难的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战”。他进而指出,“母体文明主要起源于自然环境的挑战,子体文明则主要起源于人为环境的挑战,它一般发生在母体文明的衰落时期。”“社会上的少数人富有创造力,能够成功地进行应战”。

鸦片战争后,西方以物质的优势挑战了中华农耕文明。面对文明的挑战,尤其是文化的挑战,社会知识精英们倍感痛苦,他们以文化自觉应对文化挑战。曾国藩以中兴古文的方式竭力保存国粹,保御中国文化,随后有严复、林妤、章炳麟等人的追随,他们努力保护和中兴传统文化。杨露禅、武禹襄等是在武术方面保护传统文化。杨露禅的拳和王宗岳的拳论及时出现在北京,京城的士大夫与知识精英们为之精神振奋,他们敏感地感觉到杨露禅的拳艺与中华文化相吻合,从拳的阴阳、虚实、刚柔、形及势的变幻中看到了《易》,看到了儒、释、医、兵等文化的影响,甚至与书法等艺术的理念也都相通,于是他们赞誉杨露禅的拳为“太极拳”,并用传统文化的理念进一步来诠释,并提升到性命之学,进而在理论上完善太极拳。也有一些文化人用民俗宗教信仰、用神仙来包装太极拳,把太极拳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项重要的载体而寄予厚望。李亦畲手书武禹襄的三本太极拳理论著作(俗称“老三本”),以及杨家“太极拳三十二目”等老谱,就是这一时期武术文化的经典。

清末社会是中国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不断地碰撞,在民初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又称“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也表现在文、武上,文是白话文的兴起,武是太极拳的普及。文化从贵族化、小众化向全民大众化转变,更关注人文精神。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古文“数极而迁”成强弩之末,白话文兴起,语言工具的革新,便利于人们表达思想,文化的平等使思想更自由,更有利于追求科学,终于引发思想大革命和社会大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武术文化也随之发生变革,更注重人文精神,更民俗化、惠民化。武术从崇尚暴力的伤害性技击,向强健体魄的无伤害技击转变。

清末,僧格林沁十万铁骑和义和团的神话,在洋枪洋炮下灰飞烟灭,武术也受国人厌恶而一蹶不振,西方体育长驱直入中国。民国的革命人士和知识精英们,喊出了“尚武精神”“强种强国”的口号,蔡元培、许禹生等人推动武术进学校,才使武术在与体育的互相学习与竞争中得到复兴。

中央国术馆张之江馆长曾强调:“现在我们要研究国术,简单地说,就是要强身,强身是根本救国的方法,常言说,强国先强身,所以强身确是救国的根本,而研究国术又是强身的根本。不过研究国术要普及到民众方面,要全民众都能强身,国家才有救”。

太极拳是中国特色体育,又高于一般体育,因为她承载着中华文化。所以,复兴武术首推太极拳,也是因为太极拳比其它拳种更能体现中华文化。当然,太极拳也在吸取西方体育的一些优点改造自己,使之更能贴近人民大众,更能贴近时代。

杨澄甫就是在强种强国发召唤下,改革传统武术的。金承珍回忆说“杨公指出学太极拳的目的是‘健身、卫国、除强暴,以振兴民族精神’。杨老师的拳式,不断改进,在各地授拳,均有不同。为了疗病保健需要,拳架改为式式均匀,速度缓慢,原来蹬腿是发劲有声的,也改为缓缓蹬起,刚柔内含”。

二水居士在《求真悟道 洗心藏密》中披露:“杨澄甫老师来南京、上海之后的拳架,与他在北京时期的拳架有诸多差异。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将杨式原先‘往复须有折叠’的过度动作一一剔除,简练成由一招一式中的定势所串成的定势架了。叶老师曾就此问题问过杨澄甫老师,说杨老师您的功夫比我好万倍,但您现在这样教拳,把过度动作都剔除了,倘若有学生跟您学三年,另有学生跟我学三年,我的学生一定比您学生功夫好。杨澄甫老师哈哈一笑,说:“伯龄啊,你一年能教几个学生呢?30个?50个?我一年能教300个,甚至3000个。你说3000个人身体健康重要呢,还是30个人功夫好重要?”叶老师立刻领会了杨澄甫老师“余他日当学万人敌”之夙愿。”

杨澄甫的大架不是一下子形成,并定型的,早期的拳架与中年的也有许多不同,是经过一段时间不断调正磨合,逐步完善的”。比如,杨家拳架中原来无预备式,开门手就是揽雀尾,吸取了体操的优点,增加了预备式,揽雀尾一式,均为掤、捋、擠、按四正,而1921年《太极拳势图解》中 “太极拳揽雀尾式,动作有提、挤、捋、按、掤、切,六动”;手挥琵琶式原有抱手、并步外揉二式,现只剩抱手一式。杨公将一些往复折叠的动作的动作删繁就简,简练后更适合于普及。1921年原套路在“弯弓射虎”之后就是“合太极”,1925年后增加了“上步搬拦锤,播箕式(后改为如封似闭)与十字手”,等等变化,使套路更完整,

杨澄甫的太极拳虽然为了便于普及作了改良,但他没有简化掉技击,他的一招一式仍然包含技击含义。“澄甫先生常说:搭手如落榫,锤落榫入,牢不可移,一举手,一投足,敌已自制”。二水居士写道:“1932年六月初八,杨澄甫老师五十大寿在上海举行,杨家诸多弟子及沪上各界名流为杨老师祝寿,其间有人询问杨老师,市井所传闻杨式太极拳大架侧重养生、小架侧重技击之说是否属实。杨老师说他大架的每一动作都能技击,都能打人。有学生故意抬杠,说杨老师您的十字手怎么打人呢。十字手通常是拳势的收势,一般不做技击而论的。杨老师酒兴正浓,说十字手当然能打人啦。然后当场叫了五位身强力壮者上来,每人按住杨老师的双手胳膊与手臂,杨老师便靠墙运气,左右胸口往复联环,相互借力,随后便将五个人发放出去,引得满堂喝彩。”这说明杨澄甫的太极拳仍然是能打的,而且他完善了推手技术,使太极拳的技击仍能为防身所用。虽然,他传授的技击已少了杀伤性,但他推广的推手,不仅着重体现了太极文化,而且能修身养性,使技击向无伤害的文明技击方向转化,以应顺时代潮流。观赏性也更强。

这就是杨公澄甫为适应“强种强国”的时代需要,为迅速将太极拳推向全民,他吸取体育易学、易记、易练的优点,对太极拳作了适当的简化改良,使太极拳既能强健体魄,又增加观赏性,更容易被民众接受,使太极拳的功用发挥到极致,大大惠及民众。《太极拳论》的“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很好地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因此,太极拳也被许多国家领导人推崇、提倡,受到国民的响应、追捧。太极拳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普及,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拳种都难望其项背的,是时代之必然也。


总之,能适合时代需要、能惠及民众的武术,才是好的武术。杨澄甫对历史的贡献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虽然有人认为杨少侯的功夫超过杨澄甫,但杨澄甫推广太极拳的社会贡献远远大于杨少侯,因为,杨少侯虽然武艺高超,却是独善其身,而杨澄甫达则兼济天下,其功德彪炳于史册。杨公改革的太极拳,一百年来,也已成为传统武术,被我们所继承。

五十年代初,一次意外事故影响了武术的走向。1956年9月12日,唐豪在信中说:“1953年,天津举行的表演赛中发生伤亡事故,由于彼时这一项目运动员的体质尚未提高,专门训练没有被重视,裁判人员未能掌握实际情况,以致一时因噎废食。”这是体育拳击项目的发生伤亡事故,殃及武术,当时所有技击的项目(拳击、武术)全被叫停,“反唯技击论”的方针,改变了武术的航向,使武术全面向体操化方向发展。从此武术不武,养生与表演代替了武术强健体魄的功能,这是武术的无奈,但是武术废弃伤害性技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武术似流水是在变化的,有些技术会被时代淘汰。如飞檐走壁的功夫,北京昔有飞贼燕子李三,山东也有过,五十年代初,上海枪毙一个能行走于电线的飞贼。叶大密有一种催眠的本领,他曾用催眠术下了武汇川佩带的手枪与挂表。五十年代时有人问他为何不肯将催眠术教人,叶老师说“最近报纸上登载消息,火车上多次发生用催眠手段窃取旅客财物的案件,这种功夫如被坏人使用,后果非常严重,不如不教”。这说明不适合时代需要的武术,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现在,武术能打不能打的问题再次困扰我们,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武术?是重新退回到封建皇朝时代的那种旧武术?那种自私、伤残、暴力的旧武术,显然不适合现时代的需要。或许那种杀伤性的武术,可以在特种兵等少数人中保存、训练、研究,用于对付恐怖分子等各种敌人,但绝对不适合在人民大众中推广普及。而且任何时代的武术都不可能使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成为武术家。国家普及推广的武术,只能是既能健身能护身,又符合社会公德的武术。所以,我们不能忽左忽右,要么片面强调养生、要么片面强调技击,这都不是武术的正道。当然,技击武术、养生武操、表演武舞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各有市场,只要有益于民众身心健康,我们都要持宽容的态度,各行其道,而不是互相嘲笑与排斥。

武术的普及自然也带动太极拳理论的需求与研究。太极拳本身博大精深,不易理解与掌握,拳论古文有些字义晦涩难懂,以及无断句等,容易产生歧义,为了理解字的正确含义,引发人们对拳论进行逐字逐句研究的兴趣,随之而来释疑的文章与曲解的文章也多了起来;不少名家也留下了宝贵的体悟和经验,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又进一步推动了太极拳的普及,但自我吹嘘的假大空也多了起来。总之,有利也有弊,武术界的理论讨论有些乱,有人嘲讽“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论多”。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太极拳的推广普及,有更多的人参与太极拳锻炼与理论的研究,丰富了武术文化,总是一件好事。


有人认为太极拳不能打因而否定太极拳,但是只要太极拳的文化在,太极拳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武术亦是如此。

     (说明:本文曾以《应对文明挑战的中华武术》为题,在(台南)2018太极武艺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高峰论坛论文集上发表,现已作删改,标题改为《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武术》)

关键字:  从历史演变的社会需要看中华武术的功能变迁 随着历史变迁,武术从崇尚暴力的伤害性技击,向强健体魄的无伤害技击转变。从历史演变的社会需要看中华武术的功能变迁唐才良本文...  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