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_豆腐禁忌人群与注意事项
家用为宜客非用,合家高会命相依。
石膏化后浓于酪,水沫挑成绉似衣。
剁作银条垂缕滑,划为玉段截肪肥。
近来腐价高于肉,只恐贫人不救饥。
———《豆腐》·清·李调元
物种基源
豆腐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Glycinemax)的制品之一,由选料→浸泡→磨浆→过滤→煮浆→加凝固剂→成形等工序制成。
关于豆腐是谁发明的,至今说法不一。一种传说是杜康造酒,妹妹杜怀南造豆腐。第二种传说豆腐的发明者是战国时代,燕国大将乐毅。第三种认为是早在2000多年前,由西汉淮南王刘安所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豆腐是古人对人类的很大贡献。至于豆腐有“南豆腐”和“北豆腐”之称,无关紧要,入乡随俗。水分小于82%称北豆腐,水分大于85%称南豆腐。
生物成分
据测定,每100克豆腐中含营养成分如下表:
品种蛋白质(克)碳水化合物(克)脂肪(克)核黄素(毫克)尼克酸(毫克)维生素E(毫克)钙(毫克)铁(毫克)磷(毫克)硒(毫克)南豆腐5.4~~5.62.7~3.02.0~2.30.03~0.050.1~0.42.16~3.27102~1841.4一2.385~2.11~3.66104北豆腐12.7~15.51.1~2.62.7~5.50.02~0.030.2~0.32.43~4.27157~1823.7~4.7184~2800.7~17.20此外,豆腐还含有对妇女有益的植物性雌性激素及多种氨基酸。上表是参考值,在制作时加凝固剂(石膏、盐卤或葡萄糖酸-8-内脂)的多少而各种成分随着波动。
作用功效
1.性味归经
豆腐,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
2.医学经典
《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3.中医辨证
豆腐,有补中益气,生津消渴,清热解毒(包括酒毒),对身体虚弱、咳嗽多痰、虚劳哮喘、肠胃胀满、气短力乏、大便干燥、小便不利、自汗盗汗、久痢、百日咳、子宫出血等症食疗效果显著。
4.现代研究
豆腐中的植物蛋白、矿物质,尤其是钙、钾含量较高,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降低血压、减少中风的机会。所含胆固醇的量很少,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硬化,改善脑组织供血。
食用注意与禁忌人群
(1)痛风、结石患者都不适宜食用豆腐。
(2)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患者也不宜多食豆腐。
(3)豆腐尽量不要和菠菜搭配烹食,二者可产生草酸钙和草酸镁,影响营养正常吸收。
(4)臭豆腐不宜多吃。因为臭豆腐存有挥发性的盐基氨及硫化氢,对人体有害,多吃会导致肠功能差的人拉肚子。
小记
不同豆腐,营养有别。
市场上各种豆腐让人眼花缭乱,不同的豆腐成分、口感不同,可适量选择哦!
北豆腐:又称老豆腐,以盐卤(氯化镁)点制,其特点是硬度较大,口感很“粗”,但蛋白质含量最高,其镁、钙的含量也更高一些,能帮助降低血压和血管紧张度,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强健骨骼和牙齿的作用。
南豆腐:又称嫩豆腐、软豆腐,一般以石膏(硫酸钙)点制,其特点是质地细嫩,富有弹性,含水量大,味甘而鲜,蛋白质含量在5%以上。宜拌、炒、烩、氽、烧及作羹等。
内酯豆腐: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虽然质地细腻,口感水嫩,但没有传统的豆腐有营养。一是大豆含量少;二是缺少来自石膏和卤水的钙和镁。
“假豆腐”:现在市场上还有许多“花样豆腐”。如日本豆腐、杏仁豆腐、奶豆腐、鸡蛋豆腐等。虽然同叫“豆腐”,但却和豆腐一点关系也没有。以日本豆腐为例,其实就是用鸡蛋制成胶体溶液后凝固制成的“鸡蛋豆腐”。
传说故事
一、乐毅与豆腐
豆腐原名叫“豆府之玉”。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与战国时代燕国大将乐毅有关。
乐毅是个孝子,对父母很尊敬,父母老年牙掉光了,咀嚼东西很不方便,特别是炒黄豆或是煮黄豆。乐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一天,他把一些黄豆发胀后,磨成浆。父母见了说:“儿啊,你这是做啥呀?”“省得二老咀嚼呀!”乐毅把磨好的豆渣豆浆一起煮,煮熟了,他端了一碗给父母品尝。父母尝了,摇摇头说:“没滋味!”,“慢慢来,会有滋味的。”乐毅说。
第二天,乐毅又磨了些黄豆,磨得很细,再用夏布(一种用麻织成的布,古人用制夏季上装)过滤;留下豆浆,放在锅内煮沸。他正想在豆浆中放点糖给老人吃,老父唤他,他把本来伸进糖罐的手,伸进了盐罐,抓了一把盐放进豆浆,然后把灶膛的火弄灭后就走出去了。等他转回来一看,哈,怪了!——锅里的豆浆凝成了白生生的乳块,腻敦敦,嫩嘟嘟,多逗人喜爱啊。
乐毅将豆乳块小心用刀剖开,放了些油与葱蒜花,先盛了一碗给父母尝,父好说“好滋味!”乐毅又请了近邻一些人米尝,都说:“滋味好!”
那这种豆乳块叫什么名字呢?乐毅和大家一时想不出来,村里有个知书识字老者,捻着白须说:“依我看,就叫豆府之玉!”乐毅做出“豆府之玉”的消息,四乡八邻都传开了。陆陆续续有人来拜乐毅做师傅,经营这门事儿。乐毅又寻思着如何把这“豆府之玉”做得更好些。他朝思暮想,多次试做,还是老样子。有一次,他老母亲病了——牙床溢血,唇焦舌烂。他请来医生。老医生诊过脉说:“中焦热结,胃火上升,血因热逼而妄行,自有良药治本!”医生开的头道药是石膏。乐毅问:“石膏药性怎样?”医生说“石膏性凉”。乐毅早听老人说黄豆性热、性烈,说不定石膏能制服它。于是他撮药时又买了点石膏回来。他母亲药到病除。乐毅又高高兴兴做起“豆府之玉”来了。这回他弄了点石膏粉往滚开的豆浆中冲,过了一会儿便成了一碗白花花的“豆府之玉”。从此,凡是豆腐的凝固剂,不是盐卤就是石膏。这一传统制作方法在民间流传了2000多年,至于为何叫豆腐,这是燕王写错的。
那时乐毅已为大将,一天,燕王召见乐毅,问乐毅豆府是什么样子。他答道:剖开像一片片肥肉。燕王心不在焉地把“豆府之玉”像肥肉写成了“豆腐”,“府”字下边加了个“肉”字,重叠起来而丢了“之玉”二字,后来传到民间,因“豆腐之玉”读起来不顺口,也就以讹传叫“豆腐”了。
二、杜康妹妹发明豆腐的传说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个人叫杜康,发明了酒。一般的人只晓得杜康发明了酒,不知道杜康的妹妹发明了豆腐哩。
杜康的妹妹叫怀南,她十分孝顺,又十分聪明。家里有个老母亲喜欢吃黄豆,年纪大了,又不大嚼得动。怀南就想了个办法,用磨子磨碎了给她吃。这么一磨,豆浆子磨出来了。怀南天天烧热了给母亲喝。有一天,盛豆浆的碗是咸碗,不到一刻儿,豆浆冻起来了,怀南看了十分惊奇,又不是大冷天,豆浆怎么结成块了呢?其实这就是豆腐脑。怀南到底是聪明人,想来想去想出道理来了:是豆浆碰上咸气,才结块子的。第二天一试,果然如此。根据这个道理,怀南就做起豆腐来了。她母亲还特别爱吃哩!从此,豆腐就传了下来。
至于人说关公卖豆腐,这倒是老远以后的事了。
三、八公山豆腐的传说
西汉年初,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在十六岁的时候承袭父亲的封号为淮南王,仍然建都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刘安为人好道,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因此不惜重金,广泛招请江湖方术之士炼丹修身。一天,八公登门求见,门吏见是八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轻视他们不会什么长生不老之术,不予通报。八公见此哈哈大笑,遂变化成八个角髻青丝、面如桃花的少华。门吏一见大惊,急忙禀告淮南王。刘安一听,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八位又变回老者。恭请入内上坐后,刘安拜问他们姓名。原来是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八人。八公一一介绍了自己的本领:画地为河、撮土成山、摆布蛟龙、驱使鬼神、来去无踪、千变万化、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等。刘安看罢大喜,立刻拜八公为师,一同在都城北门外的山中苦心修炼长生不老仙丹。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刘安入乡随俗,每天早晨也总爱喝上一碗。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八公中的修三田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让大家来尝尝呢,刘安就让人把他没喝完的豆浆连锅一起端来,把石膏碾碎搅拌到豆浆里,一时,又结出了一锅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刘安连呼“离奇、离奇”。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盖“离奇”的谐音。后来,仙丹炼成,刘安依八公所言,登山大祭,埋金地中,白日升天,有的鸡犬舔食了炼丹炉中剩余的丹药,也都跟着升天而去,流传下来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也留下了恩惠后人的八公山豆腐。
四、朱元璋与虎皮毛豆腐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致使他不得不很早就去给地主当长工。他曾在一家财主家放牛,除了白天放牛外,半夜里还要起来与其他长工们一起磨豆腐。朱元璋年岁虽小,但很讨人喜欢,他手脚勤快,虚心好学,不明白的事情常向其他年长的叔叔伯伯及兄长们请教,与其他一些长工们相依为命,亲如一家。长工们都把他当着自己的孩子或亲弟弟看待,有什么好吃的大都会给他留着,有什么重活、累活,尽量不让他干,生怕累了他的身子。久而久之,财主得知他与其他长工们的关系颇不寻常,嘴上没说,可心中极为不满。后来,便找了个理由将他辞退了。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得到处行乞,常与一座破庙里的乞丐来来往往。仍留在原来财主家干活的叔叔伯伯及兄长们,时时刻刻记着朱元璋。他们得知朱元璋每天都要到那座破庙里去。轮流从财主家悄悄地端些吃的去。他们将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里的干草堆里,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地取走,与其他一些小伙伴们分食。就这样过了几年,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都相继去世,剩下他独自一人,更加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不久,他到寺庙里当了和尚。长工们心中仍放心不下,常常给他送吃的去。大家知道朱元璋喜欢吃豆腐,就每天给他送去一大碗新鲜豆腐。长工们每天将豆腐放在固定的地方,朱元璋每天去取。有一次,因寺庙做庙会,朱元璋忙于张罗别的事去了,一连好几天没有去取豆腐。数日之后,朱元璋想起去取叔叔们给自己送来的豆腐,跑去一看,豆腐上长了厚厚的一层白毛。他将豆腐拿起来闻了闻,不仅没有异味,反而有一股清香味。他深知这是叔叔及兄长们的一片心意,舍不得将豆腐丢弃,便将豆腐拿回庙中,将其切成小块,用油煎炸,顿觉香气扑鼻,令人垂涎。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了,朱元璋投奔了义军。1357年春,/他率领义军在徽州驻防时,常亲自教随军的厨师们制作煎制毛豆腐。自此以后,此道菜就在当地广为流传,并被后人美誉为“虎皮毛豆腐”。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不太喜欢皇宫中的美味佳肴,仍很怀念与他结下不解之缘的虎皮毛豆腐,常叫人按他亲口传授的方法制作正宗的虎皮毛豆腐。久而久之,这道菜便成了御膳房必备的佳肴。
五、北京王致和臭豆腐
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前门外延寿街有个开豆腐坊的人,名叫王致和。有一次,他的豆腐做多了,没卖完,发了霉,但不愿倒掉,就在上面撒了些盐,放在缸里,过了一段时间,取出一尝,味道鲜美,出售后很受欢迎。王致和的名字,从此就和臭豆腐连在一起了。豆腐为什么臭呢?这是微生物的功劳。豆腐块上繁殖了一种能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极为丰富的氨基酸,吃起来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硫化氢所造成的。制作臭豆腐在选料上很考究,过去,该号所用黄豆均精选北京郊区所产的伏豆,磨豆腐用的水也全是甜井水。此外,制作技术精细也是重要原因: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等几道工序。其中,腌制工序是关键,撒盐和作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因为豆腐块上长满了青色的霉菌,故“王致和”和“臭豆腐”便有另一个雅号——“青方”,至今留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