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真实模样复原图(潘安是哪个朝代的)
作者:山色归读 非经允许,不得转载。
在古典小说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等来描述;形容男子仪表出众也有一句现成套话,就是“貌若潘安”,可见“潘安”就是“花样美男”的代名词。历史上真实的潘安是西晋著名文学家,相貌确实名垂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帅呆了”的第一帅哥。
潘安名岳,自安仁,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祖籍河南省中牟县大潘庄人。潘安仁之所以被后世人叫做“潘安”是源于杜甫的《花底》一诗中“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原诗为对仗押韵把“潘安仁”省写为“潘安”,从此就这么叫开了。
潘安帅到什么程度呢?南朝宋人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容止》中有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自《世说新语》的姊妹篇《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也就是潘岳(潘安)的长相气质、神态都绝佳,他年少时挟弹弓出外打猎驾车走在洛阳的街道上,引发全城无数的“花痴”少女少妇的围观。
他们为之癫狂、忘却礼教矜持,大庭广众之下,携手绕车把俊俏少年围于中间,甚至老妪(老婆婆)也掺杂其中买来时鲜水果向他投花掷果。潘安仁出行一次,竟也能满载一车爱慕者投送的花果而归,从这可以看出,中国西晋时期的“粉丝”经济就很发达。成语“掷果盈车”或“掷果潘郎”就源自这个典故。
也同是《世说新语·容止》的另一篇记载:“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这是潘安19岁时与同为美男的夏侯湛同游洛阳,风头一时无二,更留下“连壁接茵”的成语。自西晋之后,历代对于潘安容貌的赞誉之词颇多,如“貌若潘安,才比子建”、“美如宋玉、貌若潘安”、“才过宋玉,貌赛潘安”、“子建才,潘安貌”、“潘安再世”、“多才夸李白,美貌说潘安”、“花惭潘岳貌”等,可见第一帅哥的称号确实名不虚传。
潘安如此之帅,吸引了那么多“女粉丝”,引发了同时代另外一位才子左思(左太冲)的嫉妒,这人就是写了名篇《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局面的那位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闹市游逛,妇女们看见他却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家。这个看上去颇似一个男子版的“东施效颦”吧!
潘安除了容貌绝伦之外,也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才子。他32岁当河阳两兄弟才学的段子,其实潘安被世人与陆机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并称为“潘陆”,所谓“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被称为千古一赋的唐代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句掷地有声的结尾句,就出自这句典故。
第一号大帅哥、浪漫主义的性格再加上卓越的文学才华,一般人认为潘安即便不是朝三暮四的登徒浪子,也该是个拈花惹草的多情种子吧?其实他对爱情很忠贞专注,潘安12岁和妻子杨氏(大儒扬州刺史杨肇之女)订婚,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感情极为融洽,相爱相守一辈子直到近40年后杨氏仙逝。由于他对亡妻一往情深,终身也未再娶,潘安和杨氏这一段千古佳话就诞生了一个成语“潘杨之好”。
杨氏逝世后,潘安为她写的悼亡诗情真意切,真挚缠绵,也成就其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开山鼻祖和大家。其中《悼亡诗一》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李商隐对此推崇不已,“只有安仁能作诔(lěi,哀祭文),何曾宋玉解招魂”,赞扬的就是他(潘安仁/潘安)的悼亡诗。
潘安的小名为“檀郎”、“檀奴”(魏晋南北朝时小名中带“奴”,以贱托贵的现象是一种时尚和潮流)。因潘安既是人见人爱的美男子,又对结发妻子伉俪情深,忠贞不渝,代表了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后世文学作品中“檀郎”、“檀奴”、“潘郎”等就成为称心如意的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词,揭示了女性对心上人忠贞专一的热切期盼。晚唐诗人韦庄的《江城子》词中有:“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写道“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南陈李后主词《一斛珠》中这么描写:“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潘安不仅对妻子用情专一、至情至性,而且对老母至养至孝。北宋之前《二十四孝》里一直记载有潘安辞官奉母的故事:说的就是潘安任河阳县令时,在任所百般承欢膝下,侍奉老母,每每随侍老母在自己亲手种植的桃林里赏花怡情。当老母患病思归时,他毫不贪恋荣华富贵,毅然辞官陪侍故里。在老家由于无官俸,他就辛勤耕田种菜卖菜来奉养老母。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身体康复安度晚年。后人有诗咏叹:“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儒家主张以孝道治天下,《二十四孝》是依据民间流传记录了从虞舜到魏晋的二十四个孝子故事,到元代民俗学家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时,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趋附权势阶层最终导致夷灭三族,其老母以七十余岁的高龄也因牵连被杀,因此他被认为不合孝子之名而从二十四个孝子之列剔除出去。
潘安早有才名,初入仕就以一篇歌颂晋武帝司马炎的《藉田赋》名动京师。遗憾的是,自古福祸相依:他因文才成名,当上京城大佬的中枢助手;也因此遭到嫉恨,踢出京城当了个河阳县(今孟津市令)乃至更远的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县令,正好干事业的黄金十年干晾在那,得不到任何升迁。大约是他想把郁郁不得志的十年蹉跎尽快“赶回来”,本来就有文人轻狂毛病的潘安有幸回京后更加急功近利,趋于世利。他先是攀附晋武帝司马炎的岳丈、太傅杨骏,结果杨骏家族被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的第二子)的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宗室夷灭三族后,潘安作为杨骏的核心幕僚差点性命不保。
容貌出众、有才情和文学才华的潘安爱妻尊母,在为官和行政能力方面也算颇有建树,但是他似乎是个缺乏政治眼光的“官迷”,对仕途过分热衷。受此重大挫折,他对其母亲让他不要趋附权势的多次谆谆告诫虽然面上领受,实际始终未改,甚至变本加厉。
在被好友公孙弘所救且外放长安令一阵子再次回到京城后,潘安一头扎进历史上著名的最丑皇后贾南风的贾氏外戚集团,充当其首席御用文人。他与巨富石崇、陆机、刘琨、左思等纠集为“贾谧二十四友”,因经常在石崇的金谷园里宴游作诗,指点时政,也称为“金谷园二十四友”,他们这种优哉游哉史称“金谷俊游”。贾谧本来是西晋开国第一功臣贾充的外孙、贾皇后的姨侄。贾充的儿子早逝,就过继小女儿所生韩姓外孙到贾家改名贾谧。潘安、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这就是成语“望尘而拜”的由来。
贾谧很倚重潘安的才华,奏章文辞多出自潘安之手。后来,因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自己不能生子,太子司马遹是晋惠帝与宫女谢玫生的,或者直接就是他爹晋武帝的儿子。不管是谁的种,贾后都不能容他。为达到长期左右朝政大权的目的,于是贾谧、贾南风这对甥姨勾结起来谋害太子。不幸,潘安被牵连其中。
过程大致如此:某天晚上,贾后派人将太子司马遹灌醉,哄他抄写一篇草书。太子醉得昏天黑地,就照着笔画乱抄一通。完工后,太子的墨宝被改头换面,进行技术处理,最后竟成了一篇有谋反之意的文章。而潘安充当的角色,正是对太子文章进行再加工。文化人潘安可能从未想到这有什么后果,或许就算想到了,他也是骑虎难下,不得不为之吧!
多行不义必自毙,贾氏集团很快就败亡了。时局变幻莫测,太子被废后,“八王之乱”中的第三位——赵王司马伦发动兵变入宫,尽诛贾后党羽。潘岳本是贾氏一党的智囊和文胆,势难幸免。更何况,他年少时曾数次折辱的赵王亲信孙秀此时当了丞相,如此,还有劫后逃生的可能吗?
“以前的事,你还记得吗?”他试探着问孙秀。“藏在心中,没有一刻忘记过。”孙秀冷笑着说。潘岳自知难逃一死,不久他被“夷灭三族”,而且连累了他一向孝敬有加的老母。临刑前,他泣曰:“负阿母!”
他不明白:作为政客手中的棋子,即便他是才子潘安,也是挣扎在政治旋涡里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十年宦海沉浮,不得救赎。
魏晋虽好,单那是门阀豪族的角力场,而是不属于平民小吏的舞台。不如当年在河阳县做县令,也许生活会更简单快乐一点。当年他在河阳县种的桃花,现在也将开了吧?只是当年的檀郎,再也回不来!潘安在洛阳被杀,时年53岁。
潘安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惊艳了近千年的浪漫传说,最终成为中国“花样美男”的符号,依然顽强地活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古今小说中。
作者:山色归读 微信公众号:shanseguidu 欢迎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